汽轮机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设计探讨论文_李光磊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 150046)

摘要:不同于通流部位的转子,输出端的转子位于汽轮机轴承箱内,该部位转子不承受高温高压蒸汽的影响,故其强度设计不同于通流部分转子的强度设计。转子输出端最主要的作用是传递叶片上气流力产生的扭矩。根据舒本柯-舒宾等人的研究,汽轮机转子最薄弱的部位通常位于输出端轴颈和联轴器处。因此,保证汽轮机转子输出端的安全运行是转子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汽轮机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汽轮机转子;输出端;联轴器;设计探讨

前言

工业汽轮机转子是直接参与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并将这种能量通过联轴器传递输出到被驱动设备上的关键转动部件。汽轮机中所有转动零部件的组合体,称为转子。包括主轴(或称为转鼓)、动叶片以及汽封、平衡活塞、油封环、推力盘、盘车棘轮、联轴器,还有驱动调节系统的传动装置和主油泵等。

1、转子输出端的设计

1.1转子的积木块设计思想

在转子设计中,通常将主轴的毛坯锻件图、成品图和转子总成图分开。将主轴的毛坯图分成3个区段,即前区段、通流段和后区段,形成积木块系列。根据用户的要求和设计准则的规定,很快就能够设计生成主轴毛坯锻件图,并且最大程度地包容各种可能的因素于这种机型中,形成通用的毛坯图;当然也有少量特殊的个性化主轴毛坯图。

将转子的总成图分成5个区段,即前区段的轴段I和轴段Ⅱ、通流段(或者称轴段Ⅲ)和后区段的轴段Ⅳ和轴段Ⅴ;其中前区段的轴段Ⅱ和后区段的轴段Ⅳ,已形成系列的、标准的和通用的轴段图纸,基本上与汽轮机的外汽封、径向轴承、推力轴承和油封环等积木块系列部套有关和匹配。而通流段(或者称轴段Ⅲ)则根据热力和强度计算确定,本研究不作叙述。因此转子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与用户要求有关联的轴段I和轴段Ⅴ,尤其是转子输出端的设计。

1.2转子输出端的设计流程

转子输出端的设计,是整个转子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双输出轴转子或者特殊要求的敏感转子,就可能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般情况下,转子输出端的设计流程,是根据已知传递功率、转速范围等参数和已确定机型的相关结构尺寸,依据准则或者大致估算转子输出端的轴径、半联轴器的重量和重心位置;设计一张与被驱动设备的轴头连接图,然后依据最终确定的联轴器重量和重心位置,再进行详细的振动计算,最终设计确定转子各轴段图和总成图等技术文件。通过这样的积木块设计思想、方法和流程,能够很好地融合工业汽轮机品种多、范围广和单台小批量的特点;解决了不同布置要求和转子制造加工周期长之间的矛盾。

2、联轴器的型式和标准的规定

2.1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型式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家对于工业汽轮机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型式,一般采用喷油润滑的齿式联轴器。随着工业汽轮机单机功率不断递增,联轴器专业厂家的制造水平不断成熟,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膜盘和膜片式联轴器。

工业汽轮机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配合型式的发展,一方面是需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API612]和ISO14661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家,由原来制造齿式联轴器发展为向联轴器专业厂家采购配套的方式转变。

2.2联轴器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对于转子输出端的联轴器,国际上公认的API612和ISO14661标准中有单独的章节给予阐述和要求,标准明确规定联轴器应该符合API671或ISO10441。对于联轴器的布置,应设计成不拆除被驱动机器、齿轮装置和汽轮机缸体时就能接近两个半联轴器,并且汽轮机应能带着联轴器而脱开被驱动机器进行试验。

对于联轴器的配合,要求半联轴器应通过带键或者不带键的圆柱面和锥面与转子输出端紧配合;可以用液压套装或者红套的工艺方法,安装符合API671或ISO10441标准的联轴器质量模拟器(商定的力矩模拟器)或者单独的空转接套,以便能够在装运出厂前,对汽轮机转子进行正确的试验。

3、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的配合和配置

3.1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的配合

工业汽轮机转子最终是通过联轴器将能量传递输出到被驱动设备上的,即通过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轴毂的紧配合(过盈配合)来承担全部扭矩。并且紧配合(过盈配合)的值与输出端和联轴器轴毂的形式紧密关联。一般情况下,转子输出端轴径与联轴器轴毂内孔配合的过盈量设计,按不同的配合方式进行选择。以下4种配合方式,其过盈量设计范围为名义轴径的0.5‰~2.5‰:

(1)带双键的圆柱形配合;

(2)不带键的圆柱形配合;

(3)带双键的圆锥形配合;

(4)不带键的圆锥形配合。

3.2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的配置

一般就不带键的圆锥形配合这一类,对于转子输出端与半联轴器的配置型式有两种:

(1)转子输出端的轴为内螺纹形式的(如图7所示);

(2)转子输出端的轴为外螺纹形式的(如图8所示)。

以上两种配置型式都需要用液压套装工具来安装半联轴器。

图1 输出端的轴为内螺纹形式的液压套装工具 图2 输出端的轴为外螺纹形式的液压套装工具

4、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的设计

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家 ,使用不带键的圆锥形配合形式越来越普遍和广泛 ,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1)一般情况下,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圆锥形配合的锥度采用1∶20和1∶24居多, 圆锥形配合接触面积≥85%。

(2),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配合采用基轴制 ;不带键的圆锥形配合,其过盈量为名义轴径 (圆锥大端 )的 2.5‰。

(3)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到 , 转子输出端的轴无论是内螺纹形式的还是外螺纹形式的 ,一般油槽的位置是开在轴上的, 极少数是将油槽开在半联轴器上的。

(4)对于按照 API612标准设计的工业汽轮机转子而言 ,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安装后 ,就必须进行转子动平衡 。因此其转子输出端设计时 , 就要有与动平衡设备连接的工艺孔。极少数是将连接的工艺孔开在半联轴器或者空转接套上。

5、转子输出端与联轴器的分析和探讨

5.1转子输出端螺纹形式

转子输出端内、外螺纹形式的采用,其目的是将半联轴器或者空转接套安装到转子输出端上

(1)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对于双支点的工业汽轮机转子而言,转子输出端的重量大小对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很大,尤其对双出轴转子是很敏感的;在转子输出端直径、外伸长度和联轴器型式同等的条件下,采用内、外螺纹形式的判断依据就是重量;内螺纹形式要优于外螺纹形式。

(2)转子动平衡工艺孔的影响。外螺纹形式的转子输出端由于受到锁紧螺母和外螺纹尺寸的原因,其设计较困难;个别转子甚至要将动平衡工艺孔开到半联轴器或者空转接套上。所以从设计转子动平衡工艺孔角度而言,内螺纹形式要优于外螺纹形式。

5.2转子输出端油槽位置

转子输出端油槽位置的合理设计,其目的是将半联轴器或者空转接套顺利地安装到转子输出端上。转子输出端油槽位置的设计确定,要考虑联轴器的结构。半联轴器凸缘在不同位置时,锥面受液压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如图11~图13所示。合理的油槽位置是尽可能接近半联轴器的重心位置;对实际情况来说,还要注意工程上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汽轮机转子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结构设计对转子的影响因素。加强与被驱动设备制造厂家的沟通和技术协调,合理地设计和确定转子输出端轴头的尺寸、联轴器的配合和配置型式,注重输出端油槽位置和动平衡工艺孔等结构的细节设计,以满足液压套装工具的方便使用和转子动平衡等试验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设计的工业汽轮机转子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顾煜烔.汽轮机发电机组扭振安全性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丁有宇.汽轮机强度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李光磊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  ;  ;  ;  ;  ;  ;  ;  

汽轮机转子输出端和联轴器的设计探讨论文_李光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