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论文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论文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卫锦荷

【内容摘要】 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而又灿烂。但是赫哲族建设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传承与保护赫哲族文化尤为重要。本文在阐释赫哲族文化的基本状况前提下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相关意见和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赫哲族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赫哲族;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实施好“保护工程”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非常重要之举.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团结,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校园足球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不应仅局限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内部事务。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应将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式从行政主导型向行政服务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完全由政府办体育向扶持和引导社会办体育转变,从完全由体育单部门管理向多部分联合管理转变。

一、赫哲族文化的状况及文化资源

(一)生活方式及其变化。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与自然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正如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讲的那样“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

赫哲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即三江流域一带三乡两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及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5,354人,是全国“六小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赫哲族是跨国民族,目前在俄罗斯境内大约有2万余人,被当地的人称“那乃人”。赫哲族文化滋养了赫哲族人,它蕴藏着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必然成为人类的瑰宝,同时也体现了极大的生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二)文化形式。赫哲族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神话传说的“说胡力”,有赫哲族诗词的“嫁令阔”,有体育项目的“叉草球”,也有节庆活动的“乌日贡大会”,还有赫哲族的信仰传承“天鹅舞”、“萨满教”以及丰富的文化传统:民俗、葬俗、礼仪、婚俗等。在2011年11月23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把有说唱文学的“伊玛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赫哲族专家学者以及赫哲族历史、信仰、宗教的非常好的“历史教材”了。自古以来赫哲族自己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这样的说唱艺术就成了现代人最直接了解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排管施工至某处开挖出埋深100 cm处存在交叉的厂内DN 200压力水管,与污水管道标高一致,按照规范要求,只能采取压力水避让措施。首先沿压力水方向开槽200 cm宽度,临时停水,并在据污水管道中心线两侧100 cm处将压力水管截断,采取4个45°弯头方式将压力水管提高至污水管道上方50 cm位置,考虑到该压力水管道材质为铸铁管,为避免水质污染,在该段污水管道外套DN 400钢管,两端通过聚氨酯泡沫填充剂密封填实,同时基坑回填上方放置钢丝网增加抗压强度[3]。

(三)信仰与民俗风情。赫哲族人把熊看作是自己的祖先,认为熊与赫哲族人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从他们对死去的熊举行祭祀仪式来看,他们对熊图腾观念比较明显,把熊称为“玛法”,象征着老年人或者长辈以示对熊的特殊尊重和爱戴。除此以外,他们还崇拜虎,把虎叫“山神爷”,不能对虎直呼其名,不许碰虎、猎虎,更不能对其伤害。如果在山中遇到虎必须绕道而行,如果万一不小心伤害了,必须事后举行仪式进行“赎罪”。在漫长的历史中,赫哲族的图腾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河灯节”和“鹿神节”两个节日。“鹿神节”源于对虎神的崇拜,是每年的九月九日举办,后来成为祈福祈盼丰收的日子。“鹿神节”说明赫哲族人非常善待生命,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河灯节”是赫哲族人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办。通过在河边放河灯、摆贡品的方式祭河神,达到快乐平安、捕鱼丰收的目的。

二、赫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政府主导责任要明确。在2016年10月1日黑龙江省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既然有法律规定了,作为政府就应该严格履行其职责,明确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赫哲族文化实施加以保护的措施,从而使宝贵的民族财富延续下去并得以广泛流传。同时建议地方立法,比如制定出台《佳木斯市赫哲族文化保护条例》等,把赫哲族文化的保护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理论研究与宣传力度不足。长期以来对于文化传统保护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是因为领导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另外,没有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态度,而传承赫哲族文化的人也没有及时补救,传统艺术、艺技面临失传的危险,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三、文化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一)缺乏对挖掘保护工作的保障。从目前的形势看,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区域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工作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不够,既没有把保护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也没有纳入城乡发展规划,造成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不顺利,给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加大经费财力支持。第一,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经费相应的比例和适当的额度具体投入及有效资金的确保使用。第二,对赫哲族和其他民族所经营的利益分配进行有效的协调,政府积极开展协调工作,解决如何使利益平衡等重大现实问题。如果利益分配不均衡就会使少数民族的参与者的情感受到极大伤害。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包括赫哲族的文化产业。

2.3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EPQ得分比较 留守组EPQ人格问卷中精神质、情绪稳定性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组,掩饰性因子分却显著低于非留守组。见表2。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对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探讨,一是具有理论意义:第一,丰富了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的内容。第二,赫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赫哲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二是具有实践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对赫哲族民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细致地介绍赫哲族精神文化,有益于对赫哲族精神文化的抢救与传承发展;第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第三,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同时有利于赫哲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一文渊阁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2

【基金项目】 本文为佳木斯大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17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卫锦荷(1963.1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标签:;  ;  ;  ;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