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数学高考客观试题“八大亮点”述评_数学论文

2004年数学高考客观题八大“亮点”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观论文,亮点论文,数学论文,题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题推出了一些题型设计思想开阔,情景新颖脱俗的客观题.这些客观题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它们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将数学知识、方法和原理融于一体.突出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体现出数学的思维价值.

一、定性型

高考数学科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促进考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具体的体现是“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

例1 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2004年重庆高考卷第12题)

解析 过P作PH⊥面BCD于H,作PQ⊥AB于Q,PK⊥BC于K,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E.由题意知:PK≥PH,PH=PQ,所以PK≥PQ,所以点P在BE的上方.而A、B两选项既有在角平分线上方的点,也有在角平分线下方的部分,故排除A,B,而C中的轨迹是∠ABC的角平分线,故排除C,所以选D.

解题回顾 本题与常规的试题差异明显,用中学数学知识无法建立点P的轨迹方程,因此应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从点P的特征入手,进行定性地合情推理,方能准确、迅速地判断答案.再如2004年北京第4题、广东第12题等都属于这类题型.

二、新概念型

利用新概念(包括符号、公式),创设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充分体现在数学科高考中以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

例2 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有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a[,n]}是等和数列,且a[,1]=2,公和为5,那么a[,18]的值为_____,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为______.

(2004年北京市高考卷第14题)

解析 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a[,n]+a[,n-1]=5(n≥2),a[,1]=2.

∴数列为2,3,2,3,2,….

这是周期数列,最小正周期为2,a[,18]=3.利用分类思想求S[,n],当n=2k(k∈N[,+])时,S[,n]=2k+3k=5k=(5n/2);当n=2k+1(k∈N)时,s[,n]=s[,2k]+a[2k+1]=5k+2=(5(n-1)/2)+2=(5n-1/2).

解题回顾 本题是典型的数列问题,实质是递推数列,但命题者赋予了新的定义“等和数列”.新概念型客观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如2004年上海卷第12题、湖北卷第8题等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将文字、符号、语言相互转译.

三、开放型

通过开放结论、条件、策略、情景,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3 已知函数f(x)在x=1处的导数为3,则f(x)的解析式可能为(

A.f(x)=(x-1)[3]+3(x-1)

B.f(x)=2(x-1)

C.f(x)=2(x-1)[2]

D.f(x)=x-1

(2004年湖北省高考卷第3题)

解析 将f′(1)=3代入选择支中验证只有A正确.

例4 教材中“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两章内容体现出解析几何的本质是_____.

(2004年上海市高考卷第11题)

解析 根据教材的引言我们可以概括为“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答案不是惟一的.

解题回顾 开放型的试题,它的思维要求有别于通常的演绎推理,而要求从结论出发逆向探求条件,而且结论不是惟一的.如第(1)题f(x)的表达式有无穷多个,f(x)=(x-1)[n]+3x+m,m为常数,n≥2,f(x)=cosπx+3x等等;而第(2)题是文字概括,只要能表述出来上述意思即可,所以它的答案也是不惟一的.此类问题大都涉及文字、符号、图形语言,要求能准确地从阅读数学材料、读懂题意,根据新的情景探求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条件、结论等相关答案.

四、类比型

“类比似乎是一切发现中有作用,而且在某些发现中有它最大作用”(G.波利亚语),通过考查学生对联想、类比等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

例5 由图(1)有面积关系:

((S[,△PA′B′])/(S[,△PAB]))=((PA′·PB′)/(PA·PB)),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V[,P-A′B′C′])/(V[,P-ABC])=_____.

(2004年广东省高考卷第15题)

解析 利用等积代换,将顶点P换到以B′、B为顶点的三棱锥的体积之比,因为B′、B到平面PAC的距离之比为PB′∶PB,又S[,△PA′C]∶S[,△PAC]:(PA′·PC′)∶(PA·PC),

∴((V[,B′-PA′C′])/(V[,B-PAC]))=((S[,△PA′C′])/(S[,△PAC]))·(PB′/PB)

=((PA′·PB′·PC′)/(PA·PB·PC)).

解题回顾 类比是某种类型的迁移性、相似性的推理方式,它在发现科学奥秘方面要胜于逻辑推理的作用,因为一旦通过类比得到猜想之后再进行检验多数是不难的.如2004年北京(文)第14题,2003年广东卷15题,2003年上海卷12题等都是类比型问题.

五、单选化的多选题

通过对多选题各项命题的判断,考查学生选用数学语言、符号、图形表述命题的能力、判断能力.

例6 下面是关于四棱柱的四个命题:①若有两个过相对侧棱的截面垂直于底面,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②若两个过相对侧棱的截面都垂直于底面,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③若四个侧面两两全等,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④若四棱柱的四条对角线两两相等,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其中真命题的编号为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2004年全国卷Ⅱ第16题)

解析 ①错,必须是两个相邻的侧面;

②正确;

③错,反例是可以为一个斜四棱柱;

④正确,对角线两两相等,则此二对角线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故答案为②、④.

解题回顾 多项选择的问题一般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本题改为填空题的形式,丰富了填空题的考查功能,要求对每一个命题的考查都准确无误.对思维的综合性、严密性要求较高.适当地利用图形、反例来解题是应该强化的一种思想方法.

六、图表型

目前不少高考试题的题干都是以图表形式给出的,通过读图或表考查学生观察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7 二次函数y=ax[2]+bx+c(x∈R)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x -3 -2 -1 0 1 2 3 4y

6

0 -4 -6 -6 -4 0 6

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_____.

(2004年江苏省高考卷第13题)

解析 策略1 选取x的3个值代入函数式求出a,b,c的值,再解不等式.

策略2 从表格中可以观察出a>0,当x>3或x<-2时,有y>0,即ax[2]+bc+c>0.故答案为(-∞,-2)∪(3,+∞).

例8 设f′(x)是函数f(x)的导数,y=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y=f(x)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2004年浙江省高考卷第11题)

解析 由f′(x)知x∈(-∞,0)时,f′(x)>0,f(x)为增函数;x∈(0,2)时,f′(x)<0,f(x)为减函数;x∈(2,+∞)时,f′(x)>0,f(x)为增函数,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解题回顾 解决图表类型的题目关键是抓住图表中所提供的信息,抓住主要数学特征和图形特征,然后再定量分析.如2004年上海卷第5、16题、辽宁卷第8、11、12题等也都是图表类的客观题.

七、应用题

“学以致用”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应用性问题的考查也就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例9 设y=f(t)是某港口水的深度y(米)关于时间t(时)的函数,其中0≤t≤24,下表是该港口某一天从0时至24时记录的时间t与水深y的关系:┌──┬──┬────┬────┬───┬────┬────┬────┬───┬────┐│ t │ 0 │ 3

│ 6

│ 9

│ 12

│ 15

│ 18

│ 21 │ 24

│├──┼──┼────┼────┼───┼────┼────┼────┼───┼────┤│ y │ 12│ 15.1 │ 12.1 │ 9.1 │ 11.9 │ 14.9 │ 11.9 │ 8.9 │ 12.1 │└──┴──┴────┴────┴───┴────┴────┴────┴───┴────┘

经长期观察,函数y=f(t)的图象可以近似地看成函数y=k+Asin(ωt+)的图象.下面的函数中最能近似表示表中数据间对应关系的函数是( )

(2004年湖北省高考卷第12题)

解析 观察图表知:A=(15-9/2)=3,k=(15+9/2)=12,当t=3时,y取得最大值,故排除B、C、D.选A.

解题回顾 小题注意联系实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此类问题往往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要求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它对阅读数学材料的要求较高,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或数学模型,进而给出解答.本例的背景是y=Asin(ωx+)+B的解析式问题,数学背景较为明显,关键在于平时复习中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如2004年福建卷第12题、湖北卷第16题、湖南卷第11题、江苏卷第6题、上海卷第16题等都是这类客观题.

八、交叉整合型

高考命题注重对知识网络结构交汇部分的考查,如对导数、向量演算中的几何背景的认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叉整合等等.

例10 设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0,f′(x)·g(x)+f(x)·g′(x)>0,且g(-3)=0,则不等式f(x)·g(x)<0的解集是(

A.(-3,0)∪(3,+∞)

B.(-3,0)∪(0,3)

C.(-∞,-3)∪(3,+∞)

D.(-∞,-3)∪(0,3)

(2004年湖南省高考卷第12题)

解析 设F(x)=f(x)·g(x),由题意知F(x)是奇函数,又x<0时,

F′(x)=f′(x)·g(x)+f(x)·g′(x)>0,

∴x<0时,F(x)为增函数,

∴x>0时,F(x)也为增函数.

又∵F(-3)=f(-3)·g(-3)=0,

∴F(3)=-F(-3)=0.

如图4为一个符合题意的图象.观察知:f(x)·g(x)<0的解集为(-∞,-3)U(0,3).

例11 已知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 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P │2/3 │2/3[2]│2/3[3]│2/3[4]│2/3[5]│2/3[6]│2/3[7]│2/3[8]│2/3[9]│ m

││

│└──┴──┴───┴───┴───┴───┴───┴───┴───┴───┴───┘

则P(ξ=10)=(

A.(2/3[9]) B.(2/3[10]) C.(1/3[9]) D.(1/3[10])

(2004年辽宁省高考卷第8题)

解析 由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可知

P(ξ=10)=m=1-((2/3)+(2/3[2])+(2/3[3])+…+(2/3[9]))

=1-((2/3)(1-(1/3[9])/(1-(1/3))

=(1/3[9]),

故选C.

解题回顾 例10是在导数、函数性质、不等式的知识交汇处整合创新出一个新颖的客观题;例11在概率与数列交汇处整合一个新的题目.这两道题都使人耳目一新.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辽宁卷第6题、湖南卷第9题、重庆卷第14题、湖北卷第4题、江苏卷第10、12题、全国卷Ⅰ第12题、全国卷Ⅲ第12题等等.

总之,解决上述八大类型新颖客观题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要仔细阅读数学材料,理解数学问题的题干(包括选择支)所涉及的材料、信息、知识及相互关系,善于揭示问题的实质,便于进行分析和推断.二是要注意跳出传统推理的思维定势,学会数学的合情推理判断。善于用一些非常规的数学方法如构造图形、举特例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熟练地进行数学图形、符号、文字3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标签:;  ;  ;  

2004年数学高考客观试题“八大亮点”述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