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青年家庭文化反馈的内容与趋势_亲子关系论文

当前农村青年家庭文化反馈的内容与趋势_亲子关系论文

当前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文化论文,趋势论文,农村论文,青年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村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当前的农村文化传承模式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随着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和扩张,青年开始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他们常常是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术的最先响应者和实践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吸收新的观念和知识,这种青年亚文化符合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着农村社会的结构。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和挑战,象征着父母权威的一些信念在消失,青年也借此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的知识和建议开始成为父辈学习的榜样。这就是社会学中常谈及的“文化反哺”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传承包括很多层面,不仅体现在器物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和意识层面,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意识。事实上,文化传承不仅体现了一种家庭内的纵向延续,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实现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必须先分析社会环境。社会化了的个体不仅能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对包含解释和预期性刺激的两种象征性环境做出反应。符号互动论注意研究家庭内部互动关系,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家庭内部的协调,并对家庭的研究做出重要的方法论上的贡献。由此,符号互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如何正向社会化的建构路径。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偏向关注“正向社会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年长者和年轻者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1968年,贝尔撰写了《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一文,开始了“反向社会化”问题的研究。198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先生发表了国内研究“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的奠基之作,作者在文中首次提出“文化反哺”的概念[1]。通过检索文献,我们发现,我国学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在这期间,学者们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般来讲,文化反哺具体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2](P277),而几乎所有的文献都集中在一个方面,即文化反哺是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迅速变动的时候,这种变动可能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陈旧,而年青一代则可能因为反应敏锐,接受及时,认同感强,更贴近时代,于是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3]。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虽然研究的角度、方式和侧重各有不同,但学者们对文化反哺现象的研究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一致性:第一,都肯定了文化反哺现象的广泛存在;第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为文化反哺寻找生存背景;第三,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都持肯定态度[4]。综合这些研究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从教育学和文化学视角研究的比较多,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通过对东部省份一个行政村的个案访谈和实地调查,分析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家庭中的子辈是如何进行文化反哺的及其进行文化反哺的社会基本层面,并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出了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发展趋势。

二、当前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基本层面

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当前农村青年家庭的文化反哺,就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的青年对他们的亲代所发生的反向教育过程,向其亲代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那么,本文就以采取个案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试图去回答诸如“农村中是否已经存在文化反哺现象,文化反哺究竟出现在哪些层面以及什么样的亲子关系类型阻碍了文化反哺的顺利实现”等问题。

(一)农村青年家庭中,亲子互动中是否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

为了更清晰地研究这一主题,我们的访谈和讨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一,在农村青年家庭生活中是否出现了父母向孩子学习的现象?其二,在以往的时代,究竟存不存在这种现象?在城市家庭文化反哺研究中,周晓虹教授已得出了肯定的结论[5]。在农村,我们在从事访谈之前对这一现象能否得到被访者的认可不敢肯定,尤其对父母是否会承认自己不如孩子,子女是否会直言自己可以做父母的老师更是不敢肯定。但是,个案访谈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大部分被访问者都认为在现代农村社会包括在自己的家里,父母向孩子学习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事情。

我们的一个邻居,他的孩子身体有点残疾,想办个残疾证,由此可以省点学费。我儿子就帮他们在网上查了好多这方面的资料,还领着他们到县城的各个相关部门去咨询,最后解决了问题。还有,我的风湿病常年就是疼,经常疼得难以忍受,我小儿子也是想尽办法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虽然现在没有治好,但是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现在都比我们强多了,很多方面我们做父母的要向子女求教。(CASE1—母亲)

我在学校住读,周末一回到家里,就会讲很多很多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父母也很关心这些事情,我向父母传播的信息有的是老师告诉我们的。父母通过与我的沟通,现在不仅对我自身的情况非常了解,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趣也开始浓厚起来。我感觉这种交流、沟通多了以后,父母的观念比以前开放了,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以前看不惯的,现在在我的开导下慢慢地也能理解了。(CASE2—孩子)

周晓虹教授的城市家庭文化反哺研究发现[5],不仅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承认在许多方面不如自己的子女,就是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也一致肯定了向孩子学习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就是亲代的文化程度与接受孩子反哺没有多大的关联,接受的层面几乎是全方位的。由于该村经济最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文化反哺的趋势呈现得越来越鲜明。由此可见,农村青年家庭中已经出现了文化反哺的现象,而且正在实现从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型。农村经济发展越快的地方,其文化反哺的趋势就表现得越强烈,文化反哺与地方经济、开放程度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

(二)农村青年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文化反哺究竟出现在哪些层面

我们在确定了经济发达农村中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之后,调查所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子代反过来影响亲代的现象究竟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哪些层面,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秩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研究结论不同于周晓虹教授的研究,他的分析是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影响最为明显。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农村中文化反哺影响最为明显的开始于文化观念上的,然后才是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是不同于城市社会的,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他们穷惯了,即使近些年经济条件改善了,如果没有外界影响或中介变量,让他们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他们一般开始的时候受子代的消费观念影响,然后才开始接受这个现实,最终实现消费。这样,我们认为,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层面的先后顺序不同于城市中文化反哺的层面。具体地说,城市中文化反哺的层面最先发生在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然后才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以文化反哺最先发生在价值观念的转变,然后才是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

子代对亲代的影响层面也同两代人各自的文化水平、职业特征以及个人爱好有关。在周晓虹教授的城市家庭文化反哺研究中发现[5],普通中学的学生对父母的影响多限于流行的时尚和器物层面,而大学生和重点中学的学生对父母的影响则往往会涉及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知识和文化思潮方面。而在我们的研究中,该村中的外出务工青年对父母的影响多限于流行的时尚和器物层面,接受中学教育的农村学生对父母的影响则往往会涉及高科技知识方面。如下案例:

我对儿子有些事情看不惯,主要是:对儿子着装打扮看不惯;来了客人好表现看不惯;当对儿子教训几句,立即进行反驳看不惯;如此等等。可是这时间一长,发现他们这群孩子都是这样子,最后我也慢慢地开始习惯了。在儿子的影响下,我和老伴也逐渐地了解了一些流行时尚,对眼下的新潮流、新事物也见惯不怪了,对儿子的有些行为也慢慢地习惯了。(CASE3—母亲)

每到初夏农忙的时候,我们农村都要收麦子,现在农村收麦子不再是人工收割,都改用机器收割了。今年我们家就买了一台小型的联合收割机,那是四轮带动的,每次用之前要安装,用完了还要卸。父母他们都不懂的,我接受过高中教育,对机械原理比较了解,平时在家就特别喜欢拆拆装装的,我把那个说明书看仔细动手就装起来了,每次装啊,卸啊,都是我一个人在搞,父母他们有时候只能在旁边当个助手,递递东西什么的。(CASE4—孩子)

由于在家务农的青年以前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反哺还体现在现代科技知识层面。由此可见,农村中不同工作性质的子代反哺亲代的层面也不同,城市务工和家庭务农的子代反哺主要限于流行的时尚和器物层面,而接受中学教育的子代反哺亲代的则往往涉及高科技知识和社会新闻等文化知识层面。

(三)农村青年家庭中,阻碍文化反哺顺利实现的亲子关系类型分析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及其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展,在使年青一代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使在年龄和家庭事务管理方面位于优势地位的父母常常处在尴尬的境地:教育和培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但现在承担这一责任却变得如此困难。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或看待在亲子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本末倒置”呢[5]?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出现文化反哺现象的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说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文化反哺能否形成没有必然联系。但越是父母文化程度高,所受反哺的程度也越高。因为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反哺更多的是集中在对一些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上。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接受一些新观念和新思潮,往往更容易也更有机会接受新的民主和平等的教育观念。他们在与自己子女的关系上,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扮演朋友角色,接受子女的文化反哺,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则要少一些,从理论上讲,他们更应接受拥有优势新文化资源的子女反哺。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一些子女往往会因父母较落后的知识结构而失去反哺的兴趣和愿望;另一方面,顽固的家长权威观念也阻碍了文化反哺的实现。

除此之外,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也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融洽型的亲子关系中更容易出现文化反哺现象,权威型和溺爱型的亲子关系则相对较少出现文化反哺。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思维比较独立,有积极的反哺欲望,这类家庭中的父母也比较会推崇民主和平等的教育观念,更愿意接受来自子代的文化反哺。权威型的亲子关系相对较少出现文化反哺,因为这种关系中父母的权威阻碍了亲子平等的交流。溺爱型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往往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孩子自大骄纵的心理,他们往往不屑于将自己的优势资源信息反哺给父母。不难看出,农村青年家庭中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子代反哺父代的效果,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开明思想的父代以及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都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关键因素。

三、当前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的农村社会,青年一代的文化反哺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它要求父辈必须正确对待青年文化,努力形成一种积极适应的心态,主动接受他们亚文化中的楷模文化;另一方面要求父辈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其中的反文化倾向,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青年文化,从而促进青年一代反哺积极效应的发挥,促进两代人的协同进步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在指导农业生产时,父辈的经验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法则。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生存法则已经不再发挥作用。而且,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并呈现出质的更新与嬗变。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父辈们所拥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子辈对新知识的渴求,无法向子辈提供社会的道德规范。传统农村社会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断裂,从而奠定了子辈文化反哺的社会合理性基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对文化反哺或家庭内部反向社会化的论述,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或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在今天依旧具有的作用和意义[3]。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一代开始以他们的言行、思想影响年长一代。年青一代凭借其对新知识、新文化的快速掌握和运用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反哺能力,农村社会正进入一个由子辈向父辈传授知识的文化反哺的新时代。

从比较理想的层面来看,文化反哺的最终发展趋势应是朝着亲子间双向的和平等的方向发展。既有父辈对子辈的教化指导,也有子辈对父辈的文化反哺。农村中文化反哺的出现标志着传统代际文化传承模式的革新。因为它彻底冲破了亲代为教化者、子代为被教化者的角色规则,毫不留情地颠覆了千百年来由父及子、父为子纲的代际传承模式。子代对父代的文化反哺,不仅意味着亲子关系的平等化,还意味着传统农村社会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收稿日期:2009-02-12

标签:;  ;  ;  ;  

当前农村青年家庭文化反馈的内容与趋势_亲子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