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学生新的课业负担——从美国学生的口头报告看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学生论文,美国论文,口头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到高中普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此后,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部分普遍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中小学纷纷开设了这门课程。许多学校都将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等同,将其僵化为一种孤立的程序性活动,要求学生沿着选题——开题——结题的路线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似乎研究性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活动不禁要受到质疑:到底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是什么?是课程还是方法?如果是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又是什么关系?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操作研究性学习,能否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在课程门类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机械操作能否成为学生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想以在美国访学的亲身经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美国学生的口头报告看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在美国,学生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都一直伴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因为美国的教学方式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口头报告则是一种最常用的、最被学生接受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许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常常是以教师设置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去准备口头报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很重视,他们会依据问题到网上、到图书馆里查资料,然后将所查得的资料用图片、图表、录音、录像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虽然美国公立学校的纪律很松散,但在学生作口头报告的时候,大家却都能聚精会神地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什么学生会对口头报告如此感兴趣?可以从口头报告的完成过程分析它的实际价值。
口头报告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活动,其自主性表现在完成口头报告的全过程。首先,学生从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过程。他们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去自主决定所要解决的某一个小问题,或某一个问题的侧面和不同角度,这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学习兴趣则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其次,学生选择了研究的问题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线路。由此,学生可以运用各种资源:教师、家长、同学等人力资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时间资源,互联网、图书馆、社区等空间资源。再次,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罗列,而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从各种途径寻觅到的有关信息,并不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信息,他们需要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加工、整理,从中提炼出他们所需要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方法,需要具备识别信息的基本素养,需要积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学生也在常规性的口头报告的不断准备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最后,在教师与同学面前所作的口头报告是学生自我检验、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口头报告准备的结果如何,在学生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检验。学生自己可以在操作和表述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悟,体会到报告的成功与不足,其他同学可以在感悟别人的劳动成果时,学习别人的优点和分享别人的劳动果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以及对问题的批判、反思及探究的态度。
综上所述,美国学生的口头报告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既然是学习方式,就要作为一种手段为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服务,学生能否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要靠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感悟和体验。如果学生在运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益处,那么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并将这种方式自如地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对学习方式的掌握需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能像学习课程一样,设计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结构以及学科自身的逻辑衔接等。
我国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我国设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对研究性学习的操作却偏向于专题性研究。于是,相对狭隘的专题性研究则束缚了贯穿于全部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以专题为核心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似乎使学生感到,研究活动只能在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所选择和确定的专题研究中进行,这不仅割裂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而且割裂了学科教学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系。加之研究性学习在操作过程中非常专业化的“选题——开题——结题”程序,更会使研究性学习脱离学生的实际,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新的课业负担。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的口头报告更容易被学生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接受。
二、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实施策略
(一)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的前提是对研究性学习性质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应当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门课程,更不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孤立的或专门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实施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学习方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既然如此,研究性学习就应当是灵活的、多变的、不受各种程序制约的。因此,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以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就渗透着研究的意义。而刻意追求研究题目、研究程序、研究途径的做法则会束缚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导入歧途。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融入各科学习之中
纯粹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可以应用于各科课程的一种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程序化的课题研究机械形成的,而是靠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逐渐养成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手段和结果的结合与统一,其手段是对某种知识或某个问题的探求,其结果是通过探求的行为方式实现具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所以,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使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各科课程的学习中都能得以应用,使学生自主体现研究的意义,并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将研究性学习仅仅作为课题研究的手段而割裂研究性学习与各科课程学习的关系,则将失去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学习活动的过程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在养成研究性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至于能研究出什么结果却并不重要。为此,要使学生形成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穷追不舍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善于发现教材中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表现形式来说,有教材和教师设置的显性问题,也有存在于教材和教师教学深处的隐性问题。对于显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追索问题脉络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于隐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质疑,通过反思教材和教学的内容及过程,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教材与教学中的关键点,也可能是教材与教学中的矛盾点,还可能是教材与教学中的错误点。学生如果能够发现关键点就可能发现知识的基本结构,为系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学生如果能够发现矛盾点就可以发现教材与教学中的缺陷,为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如果能够发现教材和教学中的错误点就可能发现新的问题,为原创性研究提供契机。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的精神与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重要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要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相结合
由于知识的来源、应用和能力的提高都不能脱离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决不限于课堂教学。到目前为止,尽管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未能对什么是课程做出明确的解释,但从课程论对课程定义的归类来看,将课程归为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社会改造等[1],都反映了课程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与结合。因而,研究性学习不能单纯地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寻找专题进行研究,而应当从中去寻找课程的资源,将教学科目、学习内容自然与自然、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五)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参与,这种参与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多人活动的结果。多人活动不仅是学习内容所要求的,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创建学习型的组织。彼得·圣吉(P·M·Senge)倡导的学习型组织包括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远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五项修炼技能,其中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彼得·圣吉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但这五项技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无论哪一项技能的实现,没有参与合作的精神都无法创建学习型社会[2]。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在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