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论文_吴雪梅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论文_吴雪梅

吴雪梅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陈关小学 5378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方式,还是在学生学习方式、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革。然而,通过平常的听课、与老师的交流加之笔者的教学实践,一些语文老师在理解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反思这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对于走出语文课堂教学误区、正确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去知识化”的倾向

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许多教师误以为这次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淡化知识、轻视训练。笔者认为:“双基”这面红旗应该飘扬下去,理由是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和形成技能,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现在为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有怎样的变化,其教学目的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就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认识一定量的常用字、词汇,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等等。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保底口粮”,如果这个“底线”都保不住,课改的意义何在?理想的语文课,不仅要听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声,更要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感觉学到知识的快乐。

二、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

可以说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地使用可以为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但是,使用不当则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甚至可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第一,把多媒体当作一块黑板在用,起一个板书的作用。多媒体板书当然有它的长处——美观、快速,但是,在一个教室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用文字在黑板上的展示对板书来说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为了呈现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第二,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最大的问题是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比方说,教《白鹭》时,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甚至还用了音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教师甚至读一段就显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白鹭》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去体会意境、丰富想象,如果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文字,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热闹了,但不是语文课了。所以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个工具,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而且要把握好“度”。

三、对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识偏颇

人文性与工具性历来是语文学科争论已久的问题,其实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研习的语言材料,在对有价值的语言现象的品析、揣摩、玩味、涵泳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语言材料,获得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在小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中,究竟哪些语言最值得感悟呢?一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例如巴金先生在《鸟的天堂》结尾部分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传说中的这块地方,后者却是作者在亲身感受了大榕树中鸟与人、鸟与树和谐的关系后由衷的赞叹。二是从语法角度讲突破常规的句子,诗歌作品中尤为常见。例如高洪波先生的《我想》一文:“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其中的“牵着万缕阳光”动宾之间好似搭配不当,但这被“牵”出的阳光恰恰反映出春光里花朵绽放的美好景色。三是语音上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句子。

四、对“尊重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的偏狭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但是,语文课堂上有时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就抓住一点空发议论,或者根本没搞清楚作者的原意就一通感慨,以显示见解的“独特”;还有的,“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言的感悟零散杂乱……所谓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潜心阅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与分析、讲解只能对其语文学习起到催化作用,离开了学生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感悟,个性化理解无从谈起。其次,所谓个性化理解必须是在深入理解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的更加深入的思考。那种离开作品本身空发感慨,挂一漏万、断章取义的治学态度也是极不可取的。

五、“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的倾向

虽然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出现,40分钟的课堂,提问漫天飞。这些花哨而无效的提问,看似活跃课堂、师生互动,但没有质量的问题充斥课堂,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而且造成整个课堂不必要的紧张。如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丢弃繁琐的理性说教,学会整合问题,删掉那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留下来的必定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实质上是在解决问题上做了加法,省时高效。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课改理念,直面出现的问题,树立信心,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实践、探索和反思,语文学科的课改实验一定能实现设计的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论文作者:吴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论文_吴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