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学的常规科学与科学前期--再论“图书馆学即科学前”_科学论文

论图书馆学的常规科学与前科学阶段——二评“图书馆学是前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科学论文,常规论文,阶段论文,二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世纪之交,在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催动下,世界和中国学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使世纪末的部分图书馆学人困惑,从而对图书馆学(以图书馆——机构命名)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产生质疑,这可以理解。但作为馆员或讲师乃至研究馆员、教授却人云亦云,甚至连篇累牍地反复强调“图书馆学是前科学”,就不能不使图书馆学界更为困惑。故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 图书馆学发展的常规科学阶段

库恩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常规科学阶段,是指根据范式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范式已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追求科学知识稳步的扩大化和精确化。库恩指出:“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他还认为:“只要对某一时期的某一专业作一番周密的历史研究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理论在用到概念、观测、仪器方面时,就有一套一再重复的、半公式的解,这就是在教科书、讲演和实验中所表现的科学界规范。相应的专业界成员用这些规范进行研究和实践,就可以学到本行的专业。”

图书馆学发展的常规科学阶段的标志是图书馆学名词概念和整理说的提出。1807年,德国M.W.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图书馆学”概念,1808年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提出以图书配备和编目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整理理论”体系,从此形成了图书馆学的范式,也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和图书馆学研究人员研究活动的模式——图书馆活动的原理方法。

1820年,德国艾伯特发表了《图书馆员的教育》,提出包括图书馆“整理学”与图书馆“管理学”结合的图书馆馆员“知识论”体系。1829年,丹麦莫尔贝希(Chnistian Molbech)出版了《论公共图书馆》,将艾伯特的理论系统化,形成被西方图书馆史家称为艾伯特—莫尔贝希体系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1839年,法国海斯(L.A.C.Hesse)刊行的《图书馆管理学》,成为图书馆管理学的基础。而英国爱德华兹(Edward Edwands)在1859年出版的《图书馆论文集》则提供了更为全面而广泛的图书馆管理学理论。1876年,美国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创办了美国最早的图书馆学刊物——《美国图书馆杂志》和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了著名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并于188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学校。杜威的图书馆学思想为图书馆科学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图书馆学成为社会所承认的一门独立学科,并一直发展到今天。显然,这些图书馆学前辈所遵循的正是图书馆学作为常规科学的范式——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并逐渐发展成图书馆学实用技术派。

图书馆学发展的常规科学阶段,是图书馆活动实践人员与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利用图书馆学的范式——“一套一再重复的、半公式的解”,研究和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常规科学即解难题”,“至少对科学家来说,常规研究获得的结果是重大的,因为扩大了应用规范的可能范围,提高了应用的精确性。”图书馆界正是利用上述范式解决图书馆活动领域的各种问题、难题,逐渐细化发展,形成各种分支学科部分——藏书建设理论与实践、分类与编目理论实践、读者工作理论与实践——日益丰富繁茂的应用图书馆学,形成从施莱廷格—艾伯特—莫尔贝希—海斯—爱德华兹—杜威的实用技术派图书馆学体系范式。

我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引进实用技术派图书馆学体系范式。著名代表是杜定友先生与刘国钧先生,他们不仅是理论图书馆学的开创者,而且是应用图书馆学(尤其是文献分类编目)方式的杰出专家。这样一批优秀的图书馆学家兴起的“新图书馆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长足发展。据统计,1912~1949年图书馆学领域的论文达5 426篇,一大批图书馆学专著、译著相继出版,还出版了卢震京的《图书学大辞典》等图书馆学工具书,创刊发行了《图书馆学秀刊》、《上海通讯图书馆月报》、《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民众图书馆特刊》等图书馆学季刊、月刊、周刊、特刊。1924年3月北平图书馆协会成立;同年,浙江、开封、南阳、天津、上海、南京、江苏等省市图书馆协会相继成立;1925年4月25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1920年3月,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正规教育创办。继之,1926年上海国民大学设立图书馆系,1927年南京金陵大学设立图书馆科。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多以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原理方法为核心。显然,图书馆学实用技术派体系范式已为图书馆学术界所公认。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我国近代图书馆界已形成科学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科学范式,并且已成为学术界所承认的常规科学。如果无视上述图书馆学发展史实,只把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现的多元化局面作为没有范式的依据,进而把图书馆学定位为前科学,是极不科学的。不知有关论者是如何认识图书馆学的常规科学和前科学的?

2 图书馆学发展的前科学阶段

库恩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前科学阶段,又称为前范式阶段,是指科学共同体还没有形成共同使用的范式,其标志之一是讨论原理和争论是否可以形成科学。通过讨论,很快就分成学派,但却不能解决问题。另一个标志是在解决问题时没有范式可依,总要从建立基本原理开始,其表现是持各种观点者经常地进行争论。图书馆学的前科学阶段,应是在两个世纪前,图书馆学形成范式——图书馆活动、业务管理、技术体系、原理方法(实用技术派)之前。据《西方图书馆史》记载,公元前3000年的乌尔、启什城图书馆中,有个别泥版文书是按主题和年代排列的,又按不同的专题保存。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国的亚述巴尼拔皇宫图书馆,所藏文书都按主题排列,有书架目录,部分文书作简单摘录,并由20多名书吏抄录和管理泥版文书。公元6世纪,法国卡本道拉斯的《圣夫与古籍》论及了修道院图书馆写本的抄缮、校正、管理与修补。在我国图书馆学萌芽与知识积累时期,有殷周“藏室”、春秋“文献”、战国“藏书”等概念以及《周礼》的“辟藏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等文献整理利用活动。

造纸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使文献工作形成了两个传统领域:档案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从而将图书馆学推进到经验科学阶段。南宋秘书监程俱于1131年所著《麟台故事》,系统总结了图书馆藏书购求、整理、典藏、使用、馆职的知识。郑樵则提出“整理说”,其《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著作。明代邱浚所著《论图籍之储》、《访求遗书疏》,对当时图书馆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明末清初祁承所著的《澹生堂藏书目》提出了图书馆“整理说”,清代孙庆增《藏书纪要》则提出了图书馆“技术说”,周永年《儒藏说》提出公藏公用的“流传说”。

为西方图书馆史家所承认的,有13世纪法国福奈维尔的《藏书家》——描述一座座“书苑”的藏书概况;还有1473年英国理查德·伯里于科伦出版的《爱书》——论述藏书与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和图书的搜集经验。1627年,被誉为欧洲“图书馆学思想开山祖”的诺德,发表了在西方影响广泛、被称为西方图书馆史上最早论著的《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该书提出了图书馆建设的一般原理,开启了图书馆学之经验科学阶段。继之,有法国克劳德·克莱芒于1635年刊行的《图书馆组织论》,主张图书馆应向一般公众开放。英国皇家图书馆馆长戴利1650年发表了《新图书馆员》,提出图书馆职业及其教育问题。德国莱布尼茨从事图书馆工作40年,担任图书馆馆长26年,他认为图书馆应成为“人类的百科辞典”、“与一切时代伟大人物交谈的场所”等等,进而为图书馆内部工作建立了一整套指导方针。虽然他是杰出的图书馆理论家和实践家,其对图书馆学发展的贡献却鲜为人知,远不及他在哲学和数学上的地位。这说明,直到18世纪中叶,图书馆与图书馆学还没有被社会和学术界所承认。创造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易变性、隐变性)、反常性、趋显性、待定性、存在一定的缺陷,是此阶级的基本特征。显然,图书馆学的前科学阶段,决不是现代乃至20世纪80年代,而是18世纪中叶之前。科学哲学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取决于社会需要,而不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历史进程,对其认识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一叶障目,即不能以某时期的某种现象为依据,否定学科的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注:阅读本文可参见本专题2001年2期14页陈耀盛同志的文章。

标签:;  ;  ;  ;  

论图书馆学的常规科学与科学前期--再论“图书馆学即科学前”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