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对策思考_感恩教育论文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对策思考_感恩教育论文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根源论文,对策论文,当代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 (2006)06—0015—04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在实践中,个人接受他人、社会的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应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恩。感恩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恩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人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然而,当前社会不少人却出现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早年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的高健民,20多年来,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马加爵因打牌不和而杀害了四名同窗,在被捕后他也承认同学们与自己关系不错,而且有些还帮过他,可是他却并未因此心存感恩。另据对上海一小学一年级学生调查,“该班小朋友在家里常任性发脾气的占50%,对父母不会用礼貌语言的占36%,他们只知道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爱别人”[2]。这些都反映了当前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深入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深刻揭示其危害性,同时探讨有效的对策,在当前便显得异常的重要与紧迫。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一些人却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做事讲价钱,把自己的行为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来衡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曾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条游艇陷入了漩涡,剧烈晃动,艇上所有人都陷入将要落水丧命的险境,远处的一名船工肖楚红马上开着船前去营救。然而,几名被困的游客和同行获救之后均匆匆离去,而肖楚红却因为风浪太大,船撞石壁而落水身亡。在肖楚红牺牲后,不但没有一个获救者来肖家看望,而且被救的船工还居然否认肖楚红是去救人,说他是去抢客源的。“事实上,被救者共同的冷漠,基于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个人不大可能义无反顾地救助陌生人,如果救了,也不可能是免费的。在他们看来,救命之恩,仅仅说声谢谢肯定不行,如果烈士家属漫天要价,恐怕在经济上难以负担。于是,他们刚刚逃离了死神的威胁就急于摆脱与施救者之间的联系。”[3] 可见,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会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其侵入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同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而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也难免会使人与人之间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与无情。

(二)学校教育问题。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而德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学校把德育看作应急措施,遇到上级部门来检查便贴出几条标语、拉起几道横幅来应付一下,德育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而德育长期以来又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却相对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同时,传统的德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德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作为工具打造而较少关心其情感。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误区。他们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希望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却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其中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当前不少学生不会感恩、忘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四)感恩文化的断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封建社会那种对皇帝、上级的“愚忠”,对父母绝对服从的“愚孝”,已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逐渐消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在这新旧交替时期,许多学生开始迷茫起来,“在思想上,人们并未真正彻底地放弃儒家伦理道德,但又深感儒家伦理已经不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希望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在行为上,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大多数人既不能也无法继续墨守儒家伦理道德的成规,又不知道应该遵循何种新的伦理道德以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陷入了矛盾与迷惑中。”[4]

(五)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它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相互交流。但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络上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聊较为普遍,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满足私欲。同时,一个人如果过多地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会导致有感情的人际交往的减少,提不起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危害

当今社会,不少人对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育、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关爱和自然所给予的恩赐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

(一)会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感恩意识的缺失不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当前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见利忘义;他们只知道向社会索取,却不知回馈社会;不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积极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无止境地破坏自然、污染环境。感恩意识缺失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参考消息》2005年11月23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题为《9000万个自我》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城市里新一代的小霸主,他们可能天资聪明,口齿伶俐,但呼风唤雨还不算,往往还‘旁若无人’,任意妄为。”“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来说,潜在危险不小。”“如果教育不全面发展,数十年后,数以千万计的聪颖而自我中心的中国人,又将如何同世界相处?”[5]

(二)不利于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感恩是一种美德,它有助于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感恩意识缺失容易导致忘恩负义、自私、冷漠、缺乏人情味等性格缺陷。一个人感恩心淡漠,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容易使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嫉妒攀比,不利于勤俭节约、辛勤劳动这类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危害着人的身心健康。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它能使人心胸广阔,学会考虑他人,善待他人的误解,从容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从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而“有些人是只计仇不记恩的,这种人觉得整个世界都亏欠于他(她),所以总是生活在不满、抱怨、愤懑的情绪中。”[6] 感恩意识缺失会使人充满怨气、仇恨和对抗,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精神不振等不良情绪,造成心理扭曲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有些孩子一旦小小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由爱生恨,有的甚至酿成了弑父杀母的惨剧。可见,感恩意识缺失严重危害着人的身心健康,极易把人引向是非不辨、善恶颠倒的深渊。

(四)会影响一个人成才。感恩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从各方面获得更大的真情回报,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的有用之才。当前不少学生缺乏感恩之心,他们不懂得体察父母的艰辛和学校的期待,精神空虚、学业荒废、不求上进,这对于他们的成才极为不利。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对策思考

感恩意识缺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种种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观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美德也受到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出现了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与危机。如果人们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人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免疫力,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沦为一个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人。要广泛开展“践行荣辱观,常怀感恩心”、“牢记荣辱,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把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感恩心缺失的危害性,坚决克服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感恩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做到先正己、后教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感恩教育中要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然而,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家庭、互联网也要承担起其相应的责任。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要给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努力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感恩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学会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开始,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一个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子女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而要在努力提高子女智商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让子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既要关爱子女,也要让子女正确地理解这份爱。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子女树立感恩的好榜样。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访问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站,增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总之,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各方面只有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让人们在这个体系中感受学校的栽培之恩、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使人们在这个体系中相互沟通、相互感染,学会关爱他人、体谅他人、与他人共处。只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们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知恩不报非君子”、“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然广为流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滋养人们的灵魂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

(四)感恩教育要以情动情,重在感化。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情绪心理学家认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者往往是由于缺乏爱感和内疚感,导致不关心他人,没有责任感,无法与人交往,无法实现社会化过程,而成为道德上贫乏、淡漠甚至于冷酷的人。”[7] 缺乏关怀感、仁爱感、真诚感、怜悯心等道德情感,是造成个体冷漠、缺乏感恩心、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教师通过民主的方法来传授民主的观念才更能让学生信服;教师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和关心学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平等、关心他人这类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恩教育要以情动情,教师和家长在感恩教育中要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坚持以人为本,要深怀感恩心、仁爱心、怜悯心、慈善心和宽容心,并以此影响、感化学生。

(五)感恩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习惯于通过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而对那些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却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感恩教育应当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依托,其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枯燥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在学生的生活中,恩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感恩教育便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恩惠,并对其心存感恩。感恩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要让学生懂得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别人给予的点滴帮助说声谢谢,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都是一种报恩的表现。感恩教育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标签:;  ;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对策思考_感恩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