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沈瑞杰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身体的有效途径,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笔者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阐述入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最后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笔者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可行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学生心理与生理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施举措[1]

二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

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大学生仍然属于心智不成熟的群体,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习惯于“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思想[2]。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身体的有效途径,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实现两者的融合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也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需要学习很多的文化知识,而在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下,他们必须有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法,才能实现劳逸结合,才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却没有想我们想象得那么理想,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得不到体现。这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仍然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不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很少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当中。而且,教师教学的重点都是在健身方面,而对于心理方面的教育有待完善。也就是说,健身而不是健心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方向。自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以来,就一味地追求身体上的健康,注重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教授,至于如何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健康同步,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而且在很多学生眼中,体育教学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只会对他们的身体带来好处,而对于他们健康心灵的塑造则可以忽略不计。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前面的看法都影响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体现,所以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2.资源配置是改革发展的基石。供给侧改革就是对有限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有高质量的产出,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资源配置首先要有制度的保障。现阶段,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条例。在这些终身教育条例中,经费保障被写入条例中来。比如广东省的经费保障是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元,上海市经费保障稍高些,达到了每人每年不低于5元的保障。有了必要的制度、经费、人员保障,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发等要紧扣当地社会经济支柱产业的需求。比如,广东省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十大支柱产业,那么继续教育就要统筹好有限的资源,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水火不容、不可能实现融合的,相反,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首先,实现两者的融合不仅是广大大学生群体的迫切需求,同时也素质教育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让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挥出作用的基本手段。其次,如果想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使教育工作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所谈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采取有效手段来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让他们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学习和生活。体育教学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把有关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采取更合理、更科学的手段来强身健体,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3]。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都是能够给人的成长带来影响的因素。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极易受到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对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为此,高校一方面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师安排专门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接受系统化的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让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强联手,让体育教学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一部分,把体育课堂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而剩下的一部分则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利用率,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体育老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个人的身体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例如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拔河等这样的要团队合作需要默契配合的体育项目可以让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对于办事拖拉,优柔寡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像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这样的体育项目;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一些的比如,跳绳比赛、跑步接力赛,广播体操等;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比如跳高、长跑、跨栏等;要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去进行教学,使他们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健康发展。

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降低对教育资源的消耗,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然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更要兼顾学生的利益,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四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4)矿山各类信息系统的网络,宜专人负责,信息数据汇总管理,既避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又可避免形成信息孤岛。信息数据分类授权,在保密的基础上,既方便相应部门调用,又便于综合管理部门汇总调用。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就是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结构,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也融入其中,在教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的价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时候室外教育环境要比室内教育环境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放松身心,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大胆地陈述给教师,让教师采取对应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所以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的教育环境,能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重视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所以并没有看到它的真实价值。在开展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时,不仅要教授给基本的体育技能,同时还要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以情景、游戏、角色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体育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选择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交流合作,并且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要学生能够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往直前、努力拼搏的信心,把体育活动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总之,优化体育教学情境,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精神,在体育课堂不同的游戏设置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要从各种的体育项目中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心理变化,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达到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家茂.探讨在历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7,4(29):147-148.

[2] 熊小丽.“互联网+翻转课堂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13):56-57.

[3] 孟翔.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探索[J].现代交际,2017(13):101.

[4] 曾盛誉.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回顾与改革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06):141-143.

本文引用格式: 沈瑞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39):69-7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9.031

作者简介: 沈瑞杰,男,汉,湖北随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操及体育教学研究。

标签:;  ;  ;  ;  ;  ;  ;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