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皮肤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曹虹[1]2003年在《皮肤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肤表面是人体生理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如何客观、定量地评价人体皮肤当前的状态一直是医学界和化妆品界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对皮肤表面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建立了集数据管理和分析为一体的研究平台。 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皮肤表面检测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基于图像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用例分析,对皮肤表面参数分析系统进行了建模,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叁大相互独立的模块,并且完成了该系统第一阶段的开发。 本系统采用VFW(Video for Windows)进行图像采集并将其组件化,建立了基于ADO访问技术的数据管理功能。利用OpenGL基于皮肤图像的灰度进行叁维重现,同时采用友好、图形化的分析界面,使研究者能够对皮肤当前状态有直观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出客观、重复性好的皮肤参数打下基础。 本文对也对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图像处理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图像的平移、旋转为采集中匹配的问题提供了算法;根据皮肤图像的特点,在皮肤图像纹理的提取中,对传统的阈值分割法做了改进,采用分水岭分割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罗根[2]2016年在《基于LED诱导荧光光谱的皮肤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美容产业快速增长,人们对美的追求日渐强烈,消费者和工业界对皮肤检测仪器设备也日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往的皮肤检测仪器或者是工业级的专业测量设备,虽然精度高,但价格高昂,通常一个探头针对单一功能,且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很难被一般用户所接受;或者是消费级的皮肤检测仪,虽然因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而获得一定市场,但存在精度较低、功能有限等缺点。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尝试研发一种基于光学的无损、快速、小型、智能的面向大众的多功能皮肤检测仪器,以期该仪器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本论文基于便携、稳定的LED诱导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建模分析方法,设计了基于光谱检测和分析的皮肤无损检测系统。该系统选用安全、高功率的波长为380nm的LED作为激发光光源,对激发产生的荧光光谱信号进行采集,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将光谱数据与皮肤特性参数建模,基于该模型实现对待测皮肤参数的评估。本论文所针对的皮肤特性参数为白皙度,弹性和水分。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志愿者实验,累积对五十余人进行二百余人次实验。实验中对人体脸颊、小臂指定部位的皮肤进行了荧光信号的检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通过实验验证,该系统测量皮肤白皙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在3%以下,弹性的相对误差在5%以下,水分的相对误差在10%左右。实验证实了这一系统在皮肤参数检测中的有效性,但考虑到水分测量结果不佳,我们追加了一轮志愿者实验,并与市售水分测试仪进行了对比。结果光谱法水分测量的相对误差约为26%,但与市场上现有的设备相比仍有一定优势。此外,本论文也进行了初步的产品化工作,在结构设计、面向用户的软件编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工作。考虑到该系统面向大众用户的定位,在设计时对系统的结构进行精简、小型化设计,器材等选择以小型、低廉等为主要要求,并进行了该系统的小型化封装,该系统主体部分大小封装至65×50×47mm,外接光纤检测探头。为用户使用方便,本论文还提供了用户使用的简单易用的应用软件,该软件的框架和界面编写已完成,可以在系统完全完成获得实用化计算模型后直接投入使用。目前该系统仍在进一步研发,今后的工作将主要基于提升水分测量精度,与合作机构合作进行更多的实测对比实验,进一步压缩成本等几点开展。

陈峰[3]2008年在《数码智能皮肤分析系统》文中指出本文对人脸皮肤表面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建立了以数据管理和分析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数码智能皮肤分析系统,该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用户界面叁大主要的模块,通过对人脸皮肤图片分析,得出肤色、斑点、水分油份、纹理皱纹和毛孔几大指标,对皮肤表面状况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并完成了该系统第一阶段的迭代开发。本系统采用带USB接口的采集仪器进行图像采集并将其组件化,建立了基于ADO访问技术的数据管理功能,利用封装于DLL的识别算法对皮肤图像进行快速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友好、图形化的分析界面,使使用者能够对皮肤当前状态有直观的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出客观、重复性好的皮肤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也对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图像处理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在肤色检测中将理论和实际研究对象相结合改进了分类的阈值,在皮肤图像纹理的提取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在水分油份检测中,利用了统计回归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轶琛[4]2018年在《运动视频分析系统中的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运动的广泛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通过运动视频对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动作进行规范的指导和科学的教学成为运动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将运动视频转化为叁维人体模型可以实现对运动相关的能量转化计算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的指导,而叁维人体建模算法是该方法实现的重要基础。同时叁维人体建模算法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影游戏制作、虚拟现实、叁维试衣等多个领域。本文作者利用基于点云的参数化叁维人体建模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运动视频分析系统中的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对人体进行叁维建模和运动还原。该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身高、体重等人体基本参数建立相应的参数化叁维人体模型,构建叁维人体模型数据库,并可以通过运动数据驱动,实现运动视频分析系统中叁维运动还原的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比较了基础的叁维人体建模的相关方法,分析了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的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设计了 一种参数化可驱动的叁维人体建模算法,阐述了基于该算法的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架构和流程的设计、基于该算法的基本数据结构设计、系统接口设计和系统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该系统中数据解析、参数化建模、运动还原等功能模块。对该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的进行了功能测试,分析了基于实体建模和曲面建模两种模型表示方法实现的参数化叁维人体模型的效果,验证了系统支持不同模型表示法,具有可扩展性。最后,总结了算法和系统两方面的工作,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吴昊雨[5]2016年在《Android平台特效相机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拍照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普通的拍照模式已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更多的功能,其中,具有“特效”处理功能的相机系统尤其受到市场的欢迎。“特效”是指在原有相机系统基础之上,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例如滤镜特效、人脸美化等特殊效果的处理,使得用户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拍摄效果,以获得更好的拍摄体验。目前,业界有多种实现Android平台特效相机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原方案采用NDK (Native Development Kit,原生开发工具包)开发图像处理动态库对图像数据进行直接处理,因硬件性能的限制,很多特效无法被高效率的实现,并且暴露出预览画面实时处理效率低、图像处理效果有待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差、易造成手机发热等缺陷。需要针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优化。因此,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特效相机软件系统。通过使用OpenGL ES (OpenGL for Embedded Systems, OpenGL嵌入式版本)与GLSL (OpenGL Shading Language, OpenGL着色语言)相关技术,发挥GPU在图像处理与绘制上的优势,实现对图像高效率的特效处理,并应用于相机系统的预览数据和图片数据中,实现一系列具有不同特殊效果的图像处理功能,例如实时滤镜预览、拍摄图像特效处理和图片特效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针对所设计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普通滤镜特效、非现实渲染特效和人脸美化特效等图像处理特效的实现方法,开发更多图像处理特效,并兼顾图像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得更多图像处理特效能够在本系统中实现,实现完整的特效相机系统。最后,本论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实现了所提出的功能,在运行效率上相比于原解决方案具有一定提升。在图像处理方面,本系统开发了新的图像处理特效,对企业原有特效进行了改善,提升了图像处理的效果与效率,提高了开发效率,提升了企业产品竞争力。

周维[6]2013年在《基于叁个生理参数的应激状态检测》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应激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科的关注,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高危作业应激是职业应激的一种,高危作业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作业人员能否冷静处理,决定了突发事件对整个作业的影响程度。本文介绍了应激的背景知识,分析了职业应激,特别是高危职业应激状态检测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人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和现有应激状态检测研究的主要方法。针对现有应激状态检测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本文提出通过研究生理参数在刺激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机体应激水平。通过理论分析和参考相关文献,选择脉搏、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作为目标生理参数,自主研发了便携式人体应激检测分析系统,包括生理参数采集系统和上位机检测分析软件系统。验证实验的结果表明该自主研发的系统能够实现所需要的功能。使用电刺激模拟应激源设计了模拟应激实验,分析了人体在应激过程中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生理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应激情况的发生,本文提出的通过研究生理参数的变化来反映人体应激水平的方法可行。相比于传统的应激状态检测方法,本文提出的应激状态检测方法具有检测周期短,检测过程方便简单的特点,并且可以实现快速无损检测。设计了重复刺激实验,在短时间内对被试施加多次刺激。研究了皮肤电反应(GSR, Galvanic Skin Response)的延迟时间随刺激次数增多的变化情况,为根据GSR响应的出现时刻判断被试何时受到刺激提供了参考。根据上述实验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应激状态检测的初步方法。最后,设计了模拟飞行的特定场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应激分析检测系统,不仅可以用于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的应激分析检测中,还可以用于特种作业(如飞行员、赛车手等)等特定场合的应激状态检测研究中。

许鹏翔[7]2007年在《皮肤评价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美容护肤产品和治疗方法种类也逐渐繁多,可见皮肤状况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客观评价它们的疗效,从而建立起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在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本系统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采集到的皮肤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出表征皮肤状况的若干个参数。并以德国的CK-Electronic系统作为标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参数计算,然后通过拟合的方法,将所得结果逼近德国系统。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所采集到的样本数量有限,因此为了满足实验需要,自行设计了一套用于制造模拟皮肤纹理图像的方法,所制造出的样本具备真实图像所具备的特征,可以用于扩大样本数量,后续的实验也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考虑到皮肤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被测试者的年龄、弹性等其他参数相关,希望找出其间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通过拟合美国VISIA系统所提供的标准,将皮肤质量与年龄联系起来,给出了皱纹与年龄的相互关系,以及毛孔数量、弹性与年龄的相互关系,即,各个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的评价标准。此外,为配合宣武医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所选定皮肤区域面积的测量方法,从而使测量结果归一化,具有可比较性。当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将各个参数融合成一个评价结果,从而使皮肤评价系统更为完善。

侯俊杰[8]2013年在《微针阵列刺入皮肤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针(通常制成阵列形式)因为尺寸微小,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只刺入皮肤的浅层而不触及富含神经的皮肤深层组织,从而可实现无痛、微创及高效经皮给药和微量生化采样分析,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微小的尺寸也使微针在强度和刚度上存在先天不足,刺入过程中容易发生断裂或屈曲等力学问题,并由此可能引发其它一些安全性问题,严重阻碍了该技术进入大规模临床使用。目前,国内外对微针与皮肤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较少,更缺乏对微针阵列力学行为的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重点研究微针与皮肤的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微针及微针阵列刺入皮肤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利用编写的子程序,使计算模型可以模拟皮肤的超弹性本构和破坏失效过程,同时考虑了皮肤的多层结构特性,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微针及微针阵列在刺入皮肤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在刺入过程中,对皮肤的变形和破坏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微针刺破皮肤时的刺入力,分析了皮肤各层的力学性能和微针的几何参数(微针夹角、针尖曲率半径)对刺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针夹角以及微针针尖曲率半径存在最佳设计区间,可以确保刺入力微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微针的力学性能。进一步的数值和实验研究表明,微针阵列的排布间距对微针刺入力有重要影响,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减小微针阵列的刺入力。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改进微针阵列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李万松[9]2015年在《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基于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是一种基于人体通信(IBC,intra-body communication)技术的双向数据交互系统。相比于一般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低功耗、抗干扰、高速率等优势,同时可通过握手、肢体接触等实现人体-人体、人体-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基于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在短距离数据通信、人机交互、“体域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研究与设计,包括: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软硬件设计、物理实验验证等。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完成了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的数学建模。建立了基于多层人体组织结构的电流耦合型信息交互电路模型,进一步获得了基于双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数学模型,并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2)完成了基于FPGA的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的硬件设计。通过控制及显示模块的功能分析与选型、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电路设计、通信电极设计等,实现了经由多人体介质的信号耦合、放大、整形、检测等功能。(3)完成了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的软件编程。通过基于FPGA的交互触发模块与信息交互模块的程序设计,实现了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的脉冲序列检测、双向异步通信、信号采样与存储、LCD显示等功能。(4)建立了基于FPGA的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实验装置,实现了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并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验证。本论文对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基于FPGA的多人体信息交互系统实验装置,实现了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号交互,为形成人体-人体、人体-环境之间的低功耗、抗干扰、高速率信息交互奠定了研究基础。

孟祥令[10]2010年在《弹性织物着装接触压力研究与触压舒适性评价系统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触压舒适性是着装总体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舒适性研究中相对新的领域。着装热湿舒适性领域经过众多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有关触压舒适性的物理机理尚需进一步的探讨。着装接触压力是研究触压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目前,对于着装接触压力的研究仍需深入,有关接触压力产生的本质以及动静态理论预测模型尚未完善,而触压舒适性的研究多以主观着装实验为主,费时、费力,评价结果容易受环境、评价者的主观态度、心理、生理及经历的诸多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弹性织物的着装接触压力和触压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着装接触压力和触压舒适性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所作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其后,由着装接触压力的产生形式入手,对该指标进行定义及单位的统一,并确定本文所研究的着装接触压力的形式。采用AMI-3037气囊式测量系统采集了25件样品、七个人体部位、四种人体姿态、叁种动作过程中的着装接触压力变化。着重探讨了着装部位、人体姿态、着装时间与着装款式四种因素对于着装接触压力的影响。分析发现,以上四种因素的变化均影响着装接触压力的大小。文中采用皮尔逊积距法进一步分析着装宽松量与接触压的相关关系,并建立起两者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通过了残差检验、拟合优度与显着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实际意义。追寻影响机理发现,四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均为织物适应人体而产生的应变所致。因而,本文进一步探讨人体皮肤、织物的动态应变与着装接触压力的关系。参考捺印法与描线法,结合研究部位的具体特点,测量了人体皮肤与织物在长度、围度与角度方向的动态应变。分析发现人体皮肤、织物的动态应变确与着装接触压力存在密切的关系,由此建立着装接触压力与皮肤及织物应变的多元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残差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2=0.853)、回归方程显着性F检验(F=130.134、p<0.01)与回归系数显着性t检验(p<0.01),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还表明,织物应变受到自身特性的影响,因而发现着装接触压力大小的本质源于织物自身力学性能。所以考察织物力学性能与着装接触压力的关系可发现,大多数织物力学指标与着装接触压力值呈相关关系。第四章首先假定弹性织物符合弹性薄壳的要求,可采用弹性力学理论,进而进行一系列假设,使织物着于人体时的受力分析可采用无矩薄壳理论。由此以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无矩薄壳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织物力学性能为参数的静态着装接触压力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推导出不同人体部位的着装接触压力模型。根据数学模型预测了腕部、小臂中部、侧肌部的理论值,并采用125个实测数据对理论预测值进行拟合分析。分析表明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理论值与实测值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样对肘部的着装接触压进行理论预测,并采用50个实测数据对该理论预测进行拟合分析。分析表明,肘部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积距相关均在0.86以上,预测值对实际值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静态着装接触压力数学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具有实际意义。在该静态着装接触压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所得动态着装接触压力的变化规律,选用高斯函数进行动态模拟,建立起动态着装接触压的数学模型。经7个测量部位420个数据点的分析表明:该函数的理论动态模拟曲线对实测曲线的拟合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7,所建动态着装接触压力的拟合优度高。该动态模型可预测人体动作变化过程中任一点的着装接触压力值,也可模拟动态着装接触压力的连续曲线,从而清晰表达人体动作过程中着装的压力变化情况。第五章首先探讨了着装接触压力对着装表面温度与人体血流的影响。文中采用非接触的红外热像仪获取小臂着装表面的温度数据,选用温度分布图、区域温度直方图、区域均值温、线测温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着装表面温存在具有区域特征的规律性分布。内肘部、内前腕为表面温度的高温区;外中部与内中部接近;侧肌部与外肘部处着装表面温度较低,外前腕为低温区。对同一部位着装表面温度受织物成分与着装接触压力的综合影响。本文中,化纤与氨混纺织物的着装表面温度随着装接触压力的增加先减小而后增加,而棉氨混纺织物的着装表面温度随着装接触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采用AMI-A0203装置为选取部位进行叁种不同的加压-撤压过程,选取AMI-A0010采集叁种过程中人体血流的动态变化。结果分析可将人体在受外压力过程血流的变化分为叁个阶段:初压生理反应性充血期、血流阻碍期、撤压生理补偿性充血期。加压初期人体血流量会瞬间增加,为初压生理反应性充血期,一般当压力大于0.59kPa时即会出现;当压力大于该值或持续较高的外力时,会形成血流阻碍期;当突然撤去压力时血流量瞬间增加,为撤压生理补偿性充血期。本章还进行了主观着装实验。对主观着装实验的结果分析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正常温湿度、非剧烈运动状态时,触压感相对于热、湿感与人类舒适性感觉更为密切。即,相对舒适的环境中着合适衣物时,热、湿对于人类着装总体舒适性的影响减小,而此类环境条件下着装的总体舒适性更多地取决于着装触压舒适性。由此建立起该条件下着装总体舒适感与柔软感、粗糙感、轻重感、压迫感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模型通过了残差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2=0.878)、显着性F检验(F=60.923,概率p<0.01)与多元回归系数的显着性t检验。在综合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采用叁种神经计算网络建立起织物力学性能客观指标与主观触压舒适性评定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面料的19个FAST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降维处理。将因子分析得到的四个公因子、织物的弹性模量、着装宽松率共六个参数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取着装舒适感知中的松紧感、柔软感、粗糙感、压迫感、总体舒适感共五个因子作为输出变量。分别选取70、110、160个样本作为叁种网络模型——BP、RBF、GRNN——的训练样本量,与不同的网络参数结合,共得到初始的13个网络模型。经随机选取的25个样本对网络进行测试择优后得到5个性能较好的模型。再次经随机选取的25个样本对网络进行检验比较发现,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所建立的评价模型最优。GRNN网络所建评价模型主客观评价的相关系数最大,R≥0.98。GRNN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对于松紧感、柔软感、粗糙感、压迫感的预测准确率为96%,对于总体舒适感的预测准确率为92%。GRNN模型的回归方程系数最接近1,且数据点基本分布在拟合线周围,拟合最优。综合分析考虑评价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评价模型的主客观回归方程与线性拟合的实际情况,GRNN网络模型为本文最为理想的着装触压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最后,本文综合全部研究成果,选用与Matlab具有良好接口的C#语言,以.NET作为系统开发平台,进行软件界面设计,构造可视对象,开发了着装触压舒适性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着装触压舒适性的客观评定。还可对面料规格、面料性能、面料款式、人体尺寸、服装尺码等信息进行管理。可计算理论着装接触压力,模拟动作过程中人体部位着装接触压力的变化。该测评系统以较易获得的织物力学性能为输入,可以节省主观实验的大量人力与时间。同时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数据直观、运行速度快、界面可视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等特点。本文较为系统、深入地对弹性织物着装接触压力与触压舒适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着装接触压力的原因,建立起相关的一元与多元回归模型,并进一步建立起可进行着装接触压力静态预测与动态模拟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着装接触压力对着装表面温度与人体皮肤血流的影响,进行了着装触压舒适性主观实验,并建立起着装触压舒适性评价系统的神经计算模型与软件测评系统。本文所建触压舒适性系统中所需的参数以织物力学性能指标、服装、人体尺码为主,因而便于纺织服装企业的应用操作。有助于指导企业进行织物的生产、服装款式的设计,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于舒适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皮肤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 曹虹.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基于LED诱导荧光光谱的皮肤检测系统研究[D]. 罗根. 浙江大学. 2016

[3]. 数码智能皮肤分析系统[D]. 陈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运动视频分析系统中的参数化叁维人体运动还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轶琛. 北京邮电大学. 2018

[5]. Android平台特效相机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昊雨. 东南大学. 2016

[6]. 基于叁个生理参数的应激状态检测[D]. 周维. 浙江大学. 2013

[7]. 皮肤评价系统的研究[D]. 许鹏翔. 北京工业大学. 2007

[8]. 微针阵列刺入皮肤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侯俊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9]. 基于多人体介质的信息交互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万松.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10]. 弹性织物着装接触压力研究与触压舒适性评价系统的建立[D]. 孟祥令. 东华大学. 2010

标签:;  ;  ;  

皮肤参数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