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中心城市区域布局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中心城市区域布局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中心城市的区域配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心城市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9.21;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0)03-0074-05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势必要向集约化方式转变,否则难以增加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在一定条件下,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会长期并存,这适应于一个国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尤其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突出、多经济结构、多经济成分、多所有制的国家。低生产力水平适应于粗放型经济增长,较高生产力水平适应于集约化经济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近,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对我国市场的侵入,迫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式转变,尤其是我国城市区域和高技术产业部门。

毫无疑问,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属粗放型方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资本的高投入推动的,1953-1995年资金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58.8%。改革以后虽有所改变,但从“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的投入率和要素增长率(表1-1)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系数、资本投入效率、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太低,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紧张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样的资源配制是不合理的,对以后经济增长的实现也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国经济从意识、体制、方法上加以调整,实现我国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表1-1 "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产出、投入增长率和要素生产增长率

年份 GDP 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全部要素投入综合要素生产率

1991 93115 3.7

6.8 25

(100) (49.5) (23.9)(73.4) (26.6)

1992 14.2 12.63.8

73 6.9

(100) (35.5) (16.1)(51.6) (48.4)

1993 13.5 16.84.5

9.4 4.1

(100) (49.8) (20.0)(69.8) (30.2)

1994 12.6 19.61.9

9.0 2.8

(100) (62.2) (9.0) (71.3) (28.7)

1995 10.5 25.63.3

12.2-1.7

(100) (97.5) (18.8)(116.4) (-16.4)

1991-1995 120

17.13.48.9 3.1

(100) (57.0) (17.0)(74.0) (26.0)

另外,中国1953-1995年综合要素生产率对总产出增长贡献只有21.3%,明显低于各种类型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从改革开放15年看,中国不仅整体增长率提高,而且综合要素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水平,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质量不断提高。但到“八五”以后,综合要素贡献率又下降到26%,甚至出现1995年后的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改革的不稳定性和经济改革的不配套性,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不配套,尤其是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桥梁的流通环节,对集约化经济的发展起到桥梁作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大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要求有大流通格局与之相匹配,而我国目前的小而全、分散、单功能、区域局部小范围的流通格局已阻碍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难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化的流通来保证我国经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

纵观世界历史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验及教训表明,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基本要求和实质是:

1.不是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展、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而是主要依靠结构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及市场占有率。

2.不是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而是主要依靠术技进步、增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物耗及提高资源利用率。3.不是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而是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不是主要依靠铺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而是立足于现有基础,把重点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

要实现以上目标,在对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的同时,加速推动流通现代化进程,建立适应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大市场要求的大流通格局,建立代表现代化大流通标志的物流配送中心,无疑是实现我国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保证。

一、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

配送中心是开展商品配送及相关业务的场所,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存储、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和有序,从而减少损失和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配送中心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正是这种物流功能的组合,构成了配送中心特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质上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能够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一种流通形式和业务体系。

从功能体系看,配送中心有以下功能:

1.通过代理、配送等功能,实现生产和流通的完全分离,从而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配送中心内“三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流通领域的科技开发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水平。

3.合理的存储和配送,创造了商品的时间和空间价值,提高物流效益,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流通服务水平。

4.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起到指导企业生产、营销,引导社会消费。

而我国传统的物流体系现状是:物流设施布局不合理、流通结构多环节、低速度、大消耗以及“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分割,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所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要求,也难以适应我国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所导致的交通拥挤,从而要求合理地组织运输,提高运输效率的要求,所以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配送中心,满足这一需求。

二、我国配送中心格局的确定和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格局,目前可以确定下列四种形式的配送中心:

1.企业(集团)内部区域自营型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主要应用在大型生产企业,如:大型钢铁企业、煤炭企业、石油企业及连锁批发及零售企业。这些企业作业地点分散、各点所需原材料、设施相同,由总部实现对下属分支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供应,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集约,可保证企业规模化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但这种配送中心形式因立足于自有企业,在配送数量和品种上有限,难以提高整体社会效益,从而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2.单项区域服务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主要由具有一定物流设施及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批发及储运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向社会其他企业提供相关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单项服务,收取相关服务费用。这种配送中心对所服务的业务缺乏全面的了解,无法组织合理高效的配送,在设备、人员上浪费严重,造成高浪费、低效益,难以形成集约、高效的经济效果。这种形式应用于运输、存储、加工、批发型企业。

3.社会化区域的中介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通过连接生产和消费企业,将生产、消费企业的商品、信息进行统一组合后,进行统一配送,从而达到统一调剂资源余缺,实现社会资源和经济的集约。

4.整体社会区域的共同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是配送中心企业之间为实现整体配送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形成互惠互利的协作型形式,也叫配送共同化。它有实物转换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可实现配送中心企业的时间节约和配送设备的集约利用。它通过多个配送企业之间的加盟,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这种方式适应于现代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可极大地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达到整个社会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因此这种形式是我国未来配送中心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也是我国及世界集约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格局,采用哪种区域配送中心形式,必须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经济状态和发展水平来确定,而不应强调统一的配送中心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应努力发展整体社会区域共同配送中心,经济落后地区的大型企业可采用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形式,现有储运企业可努力加盟整体社会区域配送中心和发展单项服务配送中心。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配送中心的建设和连接,保证我国经济集约化的进程。

三、中心城市的配送选择

中心城市是集交通、通讯、教育、金融、人口企业于一体、经济集中的地区,它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力,它是区域的物流中心。因此,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理所当然应确立在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配送,表现在充当物流主角的批发、零售、储运、大型生产企业的配送选择。他们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设备设施优势、专业技术优势、组织网络优势,组织物流配送,具体而言:

批发企业的配送选择为:

中心城市一般是大商贸批发中心,它可以依托中心城市的自身设施、技术优势、经营品种优势,拓宽批发范围和增强批发功能,扩大规模,集仓储、运输、代理、加工、配送、信息于一体,独立发展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并与外贸、零售企业合作,走物流社会化的道路。其批发的品种可以为生活产品,也可以是生产用品。

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选择为:

中心城市多为零售企业中心,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商贸零售企业的膨胀,导致零售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企业之间多数呈现出规模小、经营品种和服务功能少的局面,使得企业多数为低效率、低效益,难以抵御国外企业的竞争,改变企业经营方式尤其迫切,其中,商品配送的集约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零售企业的商品配送形式可采用以下形式:

1.大型零售企业加强自身商品配送体系建设的同时,强化内部配送系统的功能和规模,走集约化之路。

2.中小型零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连锁企业可以开展联合商品配送,实现配送共同化,并不断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3.借助社会化配送企业的发展,零售企业可实现社会化契约配送服务。

借助于上述配送的选择,使零售企业逐步改变小本经营、货品数少、网点少、组织化和现代化程度低、服务水平差的粗放型经营格局。

储运企业的物流配送选择:

1.依托中心城市的交通优势、地理布局和周边环境优势、设施设备优势、管理技术优势,发展大型物流中心。通过连接生产企业、中转运输企业、零售企业,扩大区域内外商品中转发运功能,发展批发、加工、运输、代理、配送综合功能,进而发展为综合的物流中心。

2.发挥物流优势,依托生产企业,实现代理,并建立企业契约配送关系,开展社会化配送,从而发展为区域性商品配送中心。

3.组建企业集团时,储运企业可以作为配送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负责内部的商品配送服务。

4.与零售业投资共同建设配送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商品配送服务。

5.储运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社会化的配送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上配送形式和方式的实现,要求企业必须从发展思路上以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战略调整,同时政府从组织上加以保证,打破行政隔阂和通过政府手段实现的企业、行业连接,实现以经济、市场实现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流程之间、业务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我国流通业经济的振兴,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0-04-20

标签:;  ;  ;  ;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中心城市区域布局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