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技术创新的产生与结果--企业家导向、原始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_企业竞争力论文

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产生及结果——企业家导向、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原始论文,导向论文,企业家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以技术要素为主要发展推动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开展技术创新(如获取发明专利和掌握know-how)和输出核心产品作为主要的竞争方式,这是对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大挑战。经济主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学中商品和价格的竞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动态竞争已成为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原始性技术创新因其原创性、领先性、独占性等特点能够使企业保持技术领先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

陈民芳、陈京民、宋蔚指出,由于原创性、专有性和市场性上的差异,有必要将企业的原始性技术创新和科研院所原始性科学创新区分开来,有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3]。陈劲、余芳珍、陈钰芬首次构建了高校原始性技术创新定量模型,实证研究了项目带头人因素、团队及组织因素、资源及政策因素、过程因素对高校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影响[4]。尽管现有文献对原始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很多,并提供了许多理解原始性创新的重要见解和理据[5-7],但对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前因后果仍然缺乏系统和全面地理解。陈劲、谢靓红在回顾现有文献对原始性创新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以系统性的观点研究原始性创新的前因后果,建立和完善适合现状发展的原始性创新系统;二是与数据相结合,加强对原始性创新的定量研究[8]。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工业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企业的原始性技术创新;并在中国展开大样本调研,实证研究企业家导向如何激发原始性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1 概念模型的提出

第一,原始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致力于开展内部研发活动以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领先开发,并独占技术所有权的一种创新方式。对于这种内生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家导向因其风险承担性、创新偏好和主动性等特征,成为促进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内部驱动力[9]。本文将从资源观出发,引入R&D资源,即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资本构建为中介变量,探索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之间的路径关系。指出在中国转型经济阶段,R&D关系资源将作为R&D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之外的第三种重要资源,对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需要企业高度重视。

第二,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产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10]。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规模生产、市场认同和顾客忠诚等因素影响着后期原始性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在转型经济阶段的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制度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企业为获取和保持竞争力,在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之后,往往需要对其之前所制定的市场战略相机调整,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这就需要可能超出企业实际需求而被保存在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即冗余资源[11],而这些资源的充裕程度就是资源冗余[12]。已有文献大多研究资源冗余作为企业创新的一个前因变量或资源冗余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本文认为,资源冗余并非只对技术创新的产生有影响,在创新产生之后成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方面仍然起到重要作用,而现有研究还未涉及。本文采取Voss等对资源冗余的分类,即财务冗余、运营冗余、顾客关系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13],研究四种资源冗余对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综上,提出所要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假设

2.1 企业家导向与原始性技术创新

本文关于企业家导向的概念来自Miller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包括创新倾向、风险承担性和主动性三个方面[9]。Lumpkin和Dess认为,企业家导向是导致企业进入新领域的过程、实践和决策活动,如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创造、技术的创新和变革等[14]。与自主创新的其他两种方式(即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同,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是一种原创性最强、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创造过程。企业家导向型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主动地搜寻和发现新的机会,勇于打破陈规探索新知,并敢于承担相应的创新风险,是企业原始性创新产生的强大动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家导向与原始性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2.2 R&D资源的中介作用

原始性技术创新是高难度、高风险、长期性和高资源消耗性的活动,充足的R&D资源是保障原始性创新产生的前提条件。现有研究大多认为,企业R&D资源包括用于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的经费和人员,即企业内部R&D投入。本文认为,企业外部的R&D关系资源是除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研发资源。它包括与顾客、同行和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形成的与R&D相关的社会资本。从资源投入的视角出发,一方面,作为企业创新的“硬件”基础,企业内部的R&D投入为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了R&D人力资源和R&D金融资源,成为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R&D关系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外部资源,为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了“软件”支持。通过构建必要的R&D关系,可以获取外部多渠道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实现原始性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R&D关系资源和R&D人力资源及金融资源一样,都是企业在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为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并促进了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企业家导向型企业重视R&D资源的投入和构建。第一,企业家导向型企业,因为对创新的迫切需求,更愿意投入经费和人员开展实验、研究和分析工作,从“干中学”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更积极地构建外部R&D关系,帮助企业修正内部的研发活动。第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取先动优势,与其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会更主动地加强R&D投入强度;同时,也会通过R&D关系的构建,搜集客户和竞争者信息,加大对外部环境的扫描和监管,相机而动。第三,尽管企业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不一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但企业家导向型企业勇于冒险,在面临环境不确定性时,并不会缩减对研发、内部学习和外部信息获取的投入。综上,本文认为,R&D资源(即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在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中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内部R&D投入在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假设2b:外部R&D关系构建在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2.3 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描述,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这是一个与竞争对手相比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其中,金碚认为,相比其他企业,焦点企业竞争力表现为企业通过向市场和顾客迅速而有效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其长期获利和发展能力[15]。国外学者也给出了相似的定义,Man、Lau和Chen认为,企业竞争力反映了在终端市场,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长期呈现的整体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16]。

我国企业试图通过原始性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竞争力,摆脱过去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首先,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这种原发性会带来创新的异质性、知识隐性、组织匹配性和因果模糊性,从而实现技术领先和难以复制,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第二,原始性技术的领先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当前技术和市场之外的超额收益,使其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第三,创新成果的独占性作为一种隔离机制,通过降低创新的可模仿性,提高企业的获益能力,从而保持其竞争地位和优势。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4 资源冗余的调节效应

本文借鉴Voss等的资源冗余分类[13],研究财务冗余、运营冗余、顾客关系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在原始性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调节作用。财务冗余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的多少[12]。可以从企业内外部多渠道获得,并应用到企业内部多种活动中,因此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即使创新产生,企业也不得不随时准备调整原始性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扩散的方式,来缓解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冲击。在突发性的重大事件面前,如金融危机时期,很多知名企业需要充裕的财务冗余,试图整合渠道或横向延伸价值链,以期为创新盈利提供稳定的保障。

运营冗余是一种过剩的生产能力,具体表现在生产设备和设施的配置模式[17]。运营冗余已经服务于企业生产,难以再利用,并在短期很难重新配置用作它途。本文认为,随着运营冗余的增加,大量的设备和生产线闲置,造成这些设备和设施达不到效率经济的要求,产能过剩。运营冗余的大量存在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有效地发挥竞争优势。其次,运营冗余本身不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从长期来看,总保持不变的运营冗余面临着技术落后进而被淘汰的风险,无法与企业的原始性技术创新相匹配,反而造成产能不足,无法实现规模生产,从而降低原始性技术创新的获利能力。因此,本文认为,运营冗余抑制了原始性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顾客关系冗余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因其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和独特的历史轨迹形成与积累,是一种稀缺性资源[4]。Voss等认为,顾客关系冗余是与企业有私人关系的忠实顾客、可重复利用、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收益、对企业来说非常有价值的资源[13]。首先,良好的顾客关系可以确保购买的数量、质量和持续性。这种稳定的销售收入流,可以提升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的盈利能力。其次,通过口碑相传,在行业内建立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顾客,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因此,顾客关系冗余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冗余,是加速原始性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

人力资源冗余是指那些在企业各职能部门拥有专业性技能的人才。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之后,专业化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各职能部门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性人才,帮助企业从创新中获利并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稀缺和有价值的资源,企业愿意引进并拥有这些有专业、有技能的人才,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为防止核心技术泄露,控制人力资源外流成为企业技术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18]。这些都为人力资源冗余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人力资源冗余的增加,超过某一最优存量之后,过量的人力资源冗余将会抑制原始性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发、生产、市场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因此跨部门沟通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多的人力资源冗余导致组织层级增加、机构臃肿,造成部门内部和跨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和协调困难。其最终结果是,组织内部信息传播速度减慢,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从而落后于竞争对手,从竞争中失利;第二,过多的人力资源冗余,会给组织内部变革带来巨大压力。路径依赖的特性会给企业带来思维定势和组织惯性[19],成为企业战略变革和机构调整的阻力。然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竞争激烈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企业如果不能应时而变,将无法获得创新利润和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人力资源冗余水平的提高,原始性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先得到加强后受到抑制,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调节关系。综上,资源冗余影响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资源冗余具有差异性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财务冗余正向调节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关系。

假设4b:运营冗余负向调节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关系。

假设4c:顾客关系冗余正向调节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关系。

假设4d:人力资源冗余倒U型调节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和数据收集

首先在西安高新区开展预调研,然后根据企业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反馈意见修正了初始问卷。为了保证正式调研数据具有代表性,样本选取范围覆盖大部分的中国内陆地区。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累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308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45%。其中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44.81%)、私营和私人控股企业(35.19%)、合资企业(20%)。样本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机械、电子、传统制造和通讯等行业。分布于东南沿海的企业74家、中部企业81家、西部企业76家。

3.2 变量测量

本文使用7级Likert量表,要求受访者按照“1~7”之间的分值就题项描述和企业实际情况吻合程度做出判断,1表述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

(1)企业家导向:基于Atuahene-Gima和Ko对企业家导向的测度[20],本文采用:①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②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主动态度;③公司通常采取竞争进取的姿态;④公司经常率先引入新产品、服务、技术。

(2)原始性技术创新:由于已有文献缺乏原始性技术创新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根据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三个主要特征,即源头性、领先性和独占性,自行设计量表。分别为:①企业技术的原始性突破;②企业技术的领先开发;③独占企业技术所有权。

(3)企业竞争力: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21-22],本文使用被访者主观评价的方法,用四个指标来描述企业竞争力情况。询问企业在过去的三年中,在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长期盈利能力、竞争地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四个方面,贵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优势。

(4)内部R&D投入:考虑到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时滞性问题,本文就企业过去三年中,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这两个方面和所在行业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研发水平相比具有优势。

(5)外部R&D关系构建:该变量旨在度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与顾客、同行和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形成的社会联系很紧密。

(6)资源冗余:本文借鉴Voss等对资源冗余的分类,采用财务冗余、运营冗余、顾客关系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四个指标来表征企业的资源冗余[13]。采用方润生、李雄诒对资源冗余度量的方法[17],本文通过访问企业高管,让其对企业的资源冗余情况予以评价。

(7)控制变量:在本研究中,控制了一些可能影响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和作用发挥组织方面或环境方面的因素。本文用雇员人数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的规模。使用哑元变量对企业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进行编码,1表示沿海,0表示内陆。基于两位SIC编码,将样本的产业划分为:电子及其他电气设备(SIC36,产业1),金属加工制品(SIC34,产业2),化学化工(SIC28,产业3),通讯(SIC48,产业4),建筑建造(SIC15,产业5),技术服务(SIC36,产业6),运输设备(SIC37,产业7)和其他。以最后一种类型“其他”为参照组,对前7种产业类型进行哑元编码。表1为本文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4 实证检验与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对于反应型指标的潜变量,可以通过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来检验。如表2所示,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和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的建议标准[23],说明变量的度量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理论测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202.891,df=125,/df=1.623,p=0.000,GFI=0.924,CFI=0.962,NFI=0.908,IFI=0.963,RMSEA=0.048)。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度量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可接受的标准0.6,且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AVE)均大于50%,通过了聚合效度的检验[24]。另外,根据Bagozzi、Youjae和Phillips的建议,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对比潜变量之间自由相关的非限制模型和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限定为1的限制模型之间的值差异[25]。如表3所示,关于五个潜变量的非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之间的差值均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些潜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而文中资源冗余的四个度量指标是形成型指标,因此,传统的信效度测量方式并不合适[26]。本文采用Diamantopoulos和Winklhofer所建议的分析程序[27],对内容说明、指标说明、指标的共线性和外部效度等方面进行了检验。严格的问卷设计程序确保了内容和指标的清晰表述。根据样本的分布以及无回应偏差的检验[28],本文回收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实证结果具有普适性,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另外,表1中四个冗余变量的相关系数很小,因此不具有多重共线性。综上,本文的形成型指标变量具有有效性。

4.2 路径效应的检验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文应用AMOS18.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本文所涉及的路径效应(假设1,假设2,假设3a和假设3b)。表4中,模型1描述了从企业家导向到原始性技术创新再到企业竞争力的路径。可以看出,企业家导向正向影响原始性技术创新(β=0.304),且统计显著(p<0.001);原始性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竞争力(β=0.249),也统计显著(p<0.001)。从而,假设1和假设2得证。

为了检验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的中介作用,本文构建模型2。根据Baron和Kenny提出的需要对比引入中介变量前后直接效应变化的显著性[29],如模型2所示,当引入中介变量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之后,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0.304***变为0.179*,显著性明显降低,但仍然显著,说明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分别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从而部分支持了假设3a和假设3b。对比模型2和模型1的各项拟合指标,差异显著(Δ(81.962)/Δdf(4)=20.490,p<0.001),且模型2比模型1具有更好的拟合度。为了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的存在,对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分别进行了Sobel检验[30],发现这两个变量确实存在中介作用,且在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模型3显示了控制变量对因变量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在其他结构模型中予以控制。

4.3 调节效应的检验

本文采用SPSS18.0中的分层回归分析来检验四种资源冗余的调节效应(假设4a,假设4b,假设4c,假设4d)。为了避免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各回归模型中的乘积项和平方项进行了均值中心化处理。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1,说明本研究未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威胁。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3b中,原始性技术创新与财务冗余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204,p<0.001),模型4b中,原始性技术创新与运营冗余的交互项系数为-0.182,且统计显著(p<0.05),从而支持了假设4a和假设4b。然而,模型5b显示,原始性技术创新×顾客关系冗余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β=0.139),但显著性较弱(p<0.1),为边际显著。顾客关系管理(CRM)理论研究认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需要关系获取和关系维持,更需要关系的修复和重构[31]。适时做好关系修复甚至是重构,才能更加显著地推动原始性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为了检验人力资源冗余的倒U型调节作用,引入了调节变量人力资源冗余的一次项和平方项,并与原始性技术创新项进行乘积,模型6b显示,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冗余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β=0.245,p<0.001),且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冗余平方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β=-0.203,p<0.01),说明人力资源冗余在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的调节关系,从而假设4d得到验证。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文探讨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原始性技术创新活动,补充了现有文献关于原始性创新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内因和作用结果,并提供了实证理据。R&D关系资源是除R&D金融资源和R&D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R&D相关资源。企业家导向型企业通过加强与顾客、同行和高校或研究机构在R&D方面的联系和互动来促进原始性技术创新。同时,本文深化了资源冗余相关的研究,就陈龙波、赵永彬、李垣提出的有关区分研究不同种类资源冗余的研究建议予以回应[32],实证检验了四种资源冗余在原始性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差异性的调节作用。

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因此理解并厘清原始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作用结果,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企业实践中,应该主动培养具有企业家导向型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原始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另外,企业不仅应该注重传统的R&D投入指标,即R&D资金投入和R&D人员投入,还应该关注与企业R&D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构建,从“关系”中获益。最后,企业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企业也需要瘦身,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做出恰当的调整,这样做能够帮助企业从创新中获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受本文研究问题与研究篇幅等限制,还存在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在研究内容方面,尽管本文实证得出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获得,然而从原始性技术创新到企业竞争力的转化机制本文未有涉及,而这恰恰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路径关系或者中介效应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大规模样本调研所得数据,因此与同类研究一样,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虽然能够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在解释因果关系方面很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跨时段收集纵向数据,以便更加全面精确地开展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证研究。

标签:;  ;  ;  ;  ;  ;  ;  

原始技术创新的产生与结果--企业家导向、原始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_企业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