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地理课程开发策略_科学论文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地理课程开发策略_科学论文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精神论文,地理论文,素质论文,策略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和人文是学生发展的双翼。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一个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人文”主要指人文素质中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要求地理教学发挥兼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领域的优势,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课程编制是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指导课程编制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重要内容。课程编制是实现地理学科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基本途径。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课程编制策略主要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要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课程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地理学科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从地理知识体系中精选与确定和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存量知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要全面关注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状况的评估。

一、课程理念: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课程理念是人们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程编制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地理课程编制中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理念,就是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不应单独地提升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而需使二者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地理课程设计,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不致使地理教学只强调地理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性和技术应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第二,要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在课程设计时,不忽略地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属性,不偏斜到科学主义的“功利性”、“工具性”一方,从而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

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不是两者的简单拼凑或平均用力,也不是在地理课程内容中加进一些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点缀,而是要在课程编制时,正确处理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为重点,通过地理知识的获得,地理科学方法的实践,地理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创造思维的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的编制还要突出加强人文精神的浸染和熏陶,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地理科学”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在地理知识呈现、地理活动安排中潜移默化地贯穿人文精神。

二、课程目标:准确定位学生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要求

现行地理课程并未真正实现由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向使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基本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地理课程目标设计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就要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了解和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初步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着眼学生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地理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

1.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社会信息化提出了普遍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要求。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所谓信息加工能力,是指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方面的基本素质。国际上的地理课程对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的五项核心地理技能(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中,其中三项为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其所列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引导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发展规则、作出判断、作出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以运用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表格、绘制地图、访问、调查、理解二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等技能训练为基础,要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发展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

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包括: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等等。特别要注重信息的原始来源,尤其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学会在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

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能够探索地理事物的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用以探求知识和促进学习。

2.体会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地理方法

在过程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发现的结果——地理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世界,对世界产生好奇;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观观察、分类、读图、交流和实验能力。要求地理课程目标设计必须注重“地理科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方法上,地理课程目标要定位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制定地理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要求涵盖如下主要方面:

第一,从形成学生敏锐的时空觉察力的角度出发,地理课程目标要针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的观察与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第二,从培养学生养成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品格着眼,地理课程目标要对学生进行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分析,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以及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弄清区域差异,以突出区域特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予以规定。

第三,从形成系统的整体思维的品格着眼,地理课程目标要规定涉及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要求。

第四,地理举习对象还要涉及“地理过程”,特别是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的内容,因其对学生想象、猜测、直觉思维有独特价值应在地理课程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从使学生既受到一定程度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又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着眼,地理课程目标应对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以及探究等学习方式所应达到的目标做出相应规定。

3.关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其目标定位应当是:

对地理学的认识:强调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的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

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具备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批判性思考能力:强调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

个性与人格发展:使地理教育起到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价值判断能力: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全球意识、尊重不同地区和国家“多元文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学科中蕴含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在编选上存在着割裂人地关系、重自然、轻人文的倾向,其结果是大大削弱了地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总的说来,地理课程编制过程中对地理科学素质的培养是给予了高度关注的,而对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的挖掘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因此,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学科中蕴含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是赋予地理课程内容编制的重要职责。

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学科中蕴含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的基本思路是:

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科学史方面的知识。即将讲述地理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地理学家奋斗的故事,融入地理课程内容之中,用以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楷模,激励他们努力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

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伦理方面的知识。即将含有很强地理成分的人口动态,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毁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等内容纳入地理课程之中,使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明确个体对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合理选择与配置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成的知识。即将有关认识家乡和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内容选进地理课程之中,用以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合理选择与配置有助于国际理解的知识。即地理课程要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用以培养和平共处的人,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的交往,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世界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合理选择与配置自然美和地理科学美方面的知识。地理课程还要展现自然美与地理科学的美。这些教育因素,不仅表现在地理现象中,而且存在于地理规律中。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可以介绍科学家用科学美的观点来进行科学创造的成功例子及对创造美的感受;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评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美的赏析及展现,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然美与地理科学美的讨论;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创造活动及科学审美活动等等。用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去挖掘,去欣赏地理现象的美;在分析、归纳地理规律的同时,感受地理科学规律之美。

四、课程学习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状况

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状况的地理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更要关注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体现这一理念的地理学习评价要体现以下六个“关注”:

第一,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地理因果关系的理解状况;第二,关注学生在寻求空间有序性与规律(如空间排列状态与规律、地理过程规律等)、解释空间效应(如区际联系,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等)等学习活动中应用地理知识的状况;第三,关注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学生是怎样提出地理问题的?他们怎样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怎样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怎样表达研究成果?等等);第四,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应的地理方法(如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第五,关注学生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的发展;第六,关注学生是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课程目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签:;  ;  ;  ;  ;  ;  ;  ;  ;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地理课程开发策略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