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人精神生活消费的特点_文化消费论文

论现代人精神生活消费的特点_文化消费论文

试论现代人精神生活消费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生活论文,现代人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精神生活消费与物质生活消费是紧密相联的。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在生产劳动和物质消费中创造了原始文化。“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说明最初的歌唱和舞蹈源于劳动“号子”,源于物质生产劳动,也揭示了精神生活消费与物质生活消费的直接联系。

人的精神生活消费又是随着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消费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因物质生产条件的限制,不仅物质生活消费只限于吃、穿、住等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而精神生活消费也十分简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在物质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越来越多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社会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践证明,人们精神消费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物质生活消费的发展。精神生活消费与物质生活消费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消费的有机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物质生活消费是精神生活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对此作过精辟地论述,他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需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4页)。这段话不仅十分明确地指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说明了物质生活消费是精神生活消费的前提。

反之,精神生活消费对物质生活消费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精神生活消费的充分发展,能够促进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扩大物质生活消费的领域,提高物质生活消费的层次和质量。

因为,精神生活消费的结果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精神创造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欲望,而且有利于提高物质生活消费的水平。例如,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学校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培养和造就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从而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优化物质消费结构,提高物质消费水准和质量。

精神生活消费与物质生活消费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消费,因此,两者各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消费的作用不同。物质生活消费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如吃得好一些,穿得漂亮一些,住得宽敞一些,用得舒服一些等。而精神生活消费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一般地说,人们消费精神产品,能够松驰精神、调节情感,以增添生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快慰,激励工作热情。同时,消费精神产品对人们的精神境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精神文化产品不仅有娱乐作用,还有认识的、教育的、审美的作用。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或以深刻的哲理、或以感人的艺术形象,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从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列宁走上革命道路,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给他极大的影响。以保尔·柯察金为主人公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我国50和60年代的广大青年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优秀文学作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作用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江泽民同志希望宣传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其次,消费的能力不同。一般地说,人们进行的物质生活消费不需要特定的消费能力,因为吃、穿、住、用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占有了消费资料,就能进行消费。但进行精神生活消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通常都要有相应的消费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能力,生产技能的接受能力和文学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等。精神消费者若缺乏这方面的消费能力,虽然占有了精神消费资料,也会产生看不懂、听不进、欣赏不了的问题,仍然不能较好地实现精神生活消费。因此,精神生活消费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文艺欣赏和鉴别能力,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消费能力。

再次,消费的自觉选择性不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消费品。在尚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消费品还不可能做到自觉地选择,即不可能做到需要什么就消费什么,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只能被迫的选择那些必要的而且价廉物美的东西。但对精神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就不一样了,进行这种消费虽然也有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如工薪阶层就很少问津高档的娱乐场所。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们兴趣爱好不同,往往有这种情况,即对于不喜爱欣赏的精神文化产品,就是不要钱也不愿意欣赏,公费看戏是个明显的例子,剧场门口“满坐”的红灯高挂,而剧场内观众稀稀拉拉,说明精神消费有较强的自觉选择性。相反,人们对于不要钱的物质产品,就不会有什么自觉选择和被迫选择的问题了。

最后,消费的结果不同。物质生活消费的结果一般是随着消费过程的结束而消失,即被吃掉和用掉。因为,任何物质产品都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不可能永远地保存下去。而精神产品消费的结果往往不是这样,其作用即使用价值不会随着一个消费过程的结束而消失。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特性和作用决定的。精神产品的特性是“思想的、观念的和意识的”,其作用是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能长期的甚至永远地流传下去。正如古代农民生产的粮食现在已享受不到了,但是,“诗经”、“离骚”等古典名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会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地流传下去。

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精神生活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精神生活消费意识也不断变化。尤其是“富而思学”、“富而思乐”的新观念成了精神消费的新追求。科学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几年来不断掀起的科技热、读书热的浪潮至今仍在回荡。此外,自娱性和参与性是现阶段精神消费的又一新时尚。舞厅、卡拉OK、音乐茶座、电子游戏机、台球、旅游等自娱性和参与性的新的项目,倍受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消费者通过自我娱乐、自我表现,施展自己的才能,渲泄内心的情感,适应了精神消费者的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消费需求。

第二,精神生活消费内容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社会精神生活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化,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除了戏剧、电影、书报刊、绘画、书法、集邮等传统的娱乐项目外,出现了电视、录音、录像、舞厅、卡拉OK、音乐茶座、旅游、美容、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新型娱乐项目。此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文化,如企业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等,不仅有利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智力支持。

第三,精神生活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有可能增加精神消费的投入,用于文化娱乐和购置文化消费品。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多功能录像机等文化电器在大城市居民家庭已基本普及。影碟机、电子琴、钢琴、电脑等高档文化用品已进入寻常人的家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消费在整个消费中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以上海为例:

上海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1982年占支出比重5.1%,而1992年则占支出比重6.4%,10年间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就全国来说,精神生活消费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生活消费结构不够合理。首先精神消费与其他消费的结构不相称。表现在国家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落后于其他方面的投入和经济的增长。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仍满足不了需求。据统计,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中,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投入累计为65.21亿元;从1981年至1992年的12年中,累计投入135.22亿元,是过去28年的2.1倍。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建设国家投入累计为13.77亿元;1981年至1985年累计投资25.68亿元,比过去28年合计增长86.5%。尽管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但由于基数过低和物价上涨因素,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至今尚未达到1%,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另外,精神生活消费结构本身也不合理。如娱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比例呈倒挂现象,表现在参加娱乐性消费的人数超过业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发展性消费的人数。据统计,目前上海每天有近10万人次进娱乐场所进行娱乐活动,大大超过业余学习科学文化的人数。此外,自娱性和参与性娱乐项目与传统的观赏性娱乐项目比较也呈倾斜发展趋势。据最新统计资料,载至1995年6月底,上海的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子游戏机房等自娱性娱乐场所已发展到3527家。现在虽然已处于饱和状态,有的上座率只有二、三成,但仍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之下,剧场、影剧场、电影院和书场等均出现锐减之势,整个上海市区专业演出场所只有26个,有的区甚至没有一家专业剧场。

二是精神消费水平基本处于低级阶段。近几年人们的精神消费水平虽然有所提高,对严肃戏剧、音乐感兴趣的人逐步增多,美国和以色列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场场爆满就是证明。但总的来看,我国人民精神生活消费水准的层次仍然较低,表现在流行歌曲,爱情、武侠、传奇小说,港台电视剧等通俗精神文化产品比较走红。相反,严肃高雅的戏剧、电影等的上坐率不高。

三是不健康的精神消费内容时有发生。传播文艺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文化市场,经过几次整顿和“扫黄”,健康有序地市场规范已基本形成。但是也要看到,文化市场仍处在发育阶段,法制尚不完善,管理不够严格,某些文化经营者出于单纯的盈利目的,经营些不健康的东西,以致低级庸俗的,甚至色情的等有害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屡禁不绝,腐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搞好精神生活消费,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根据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从我国精神生活消费的现实实际出发,努力搞好精神生活消费的建设。

标签:;  ;  ;  

论现代人精神生活消费的特点_文化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