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SL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ESL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蔡亮[1]2012年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文中认为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以其学术性反思与满足社区需求的功能获得教育界的持续关注。(Hale,2005)服务型学习,作为加强高等教育与公共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策略,正在被多个国家确定为教育目标,并被引入主流课程之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英语教学与服务型学习的结合也逐渐获得发展契机。叁种理论一脉相承构成了服务型英语学习的理论基础。首先,以Dewey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之上;其次,生态系统理论关注教育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将个体与塑造个体的环境结合;第叁,语言交际能力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对于语境的依赖,重视个体的语言经验和真实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服务功能和社区服务的教育功能通过英语课程与服务型学习的结合实现。服务型英语学习是基于经历的语言学习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与真实世界交流的机会,并且在个体、学校和更广阔的语言环境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当前,对于服务型学习在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学界缺少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可行性论证。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一是考察融入课程之中的服务型学习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以此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二是比较学习者在服务型英语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环境下的收获,着重考察服务型英语学习下学习者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非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同时考察服务型英语学习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实证研究案例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是基于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系列实验,研究者根据服务型学习理论设计学习项目、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服务型英语学习项目“用声音叙事”鼓励学生访问在宁波外籍人士,调研外籍人士对宁波的整体印象,并且提出提升宁波国际化形象的建议;项目以叁种不同模式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教学要求和评估方式有所不同。学习模式一:导入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访问外籍人士,口头呈现访谈经历;学习模式二:成为课程组成部分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访问外籍人士,完成日志记录,以团队形式撰写报告。学习模式叁:成为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走访外籍人士或者外资企业,个体撰写可供公共服务部门参考的调查报告。研究包括前导研究和核心研究两个部分,研究受试对象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113名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前导研究从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涉及学生47名,其中27名学生参加模式一,20名学生参加模式二,实验前后学生都会接受问卷调查以检查服务型学习与课程结合的效果。核心研究开展时间为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涉及实验组和控制组66名学生,实验组33名学生参加作为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即模式叁,学生参加“用声音叙事”真实访问活动;控制组33名学生参加课程计划内的专业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自主性学习性质,以常规方式在校内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期间和之后,所有学生接受系列问卷调查以比较两种学习方法的效果。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访问、实践观察、学生日志分析、学生调查报告分析、课程评价等。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确保对中国专业英语教学环境下服务型学习效果的检验更为系统有效,结果发现:(1)以不同模式导入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习者的受益程度不同。实验组模式一前后测对比发现,学习者语言学习和应用提高程度最显着;实验组模式二前后测对比发现,学习者文化学习方面提高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模式叁在多项指标超过控制组,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学习模式满意度比控制组学习者更高。数据显示在学习者背景相同的情况下,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课程融合度与学习者的受益程度正相关。(2)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实验组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控制组更有优势,在语言技能发展中,学习者听力、口语表达、写作、翻译、语言理解能力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各项指标均高于控制组学习者,包括母语文化意识、目标语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存在显着性差异;服务型英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较之控制组更为突出,如目标语学习态度、对待目标语使用者的态度,英语交际自信心出现显着性差异。(3)个体成就感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交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激活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实验组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方面较控制组更具优势。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学习动机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在内在动机、学科价值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较之自主性学习方面提高明显,在练习、融会、组织化叁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4)服务型英语学习促进学习者非语言能力发展。服务型学习下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均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归属感、奉献意识、荣誉感都存在显着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在成长意识均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在思想的成长意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存在显着性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所涉及的22项多元能力均强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决策、适应、发现等能力发展存在显着性差异。作为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评估环节,本实证研究中学习者成果丰富,以实验参加者为主体出版着作两部,发表各类文章20多篇,成果得到浙江省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教育部的肯定,活动先后被多家重要媒体报道,如《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环境下服务型学习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与服务型英语学习相关的因素。结论认为服务型学习研究在中国的实践刚刚起步,和课程教学的结合非常有限,然而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服务型学习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应用空间巨大。首先,服务型英语学习下,对话关系的形成创造了真实语言环境,这可以弥补英语学习中交际不足的缺陷,有效提升了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与文化的密切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实现对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建构;再者,个体体验促进学习者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最终会激发学习动机和改进学习策略;此外,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能力发展。实证研究将“服务型学习”策略与中国外语教学环境相结合,以不同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导入服务型英语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证明了服务型英语学习的可行性。实证研究沟通课堂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度,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实证研究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者动机和学习策略,而且增强了学习者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大学精神的“育人”本质。本研究叁种不同服务型学习模式的应用证明服务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行的、有效的。服务型英语学习源于课堂,超越课堂又回归课堂,这个学习过程也构成了学习者基于经历的语言学习循环,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的具体分析,本研究可以促进服务型学习与中国英语教学环境的结合,并为有志于此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批评的借鉴。

刘凤娟[2]2003年在《在ESL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的实现,英语在人们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对于在校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学生们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出现种种问题如考试成绩偏低,口语达不到流利程度等。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控制学习的能力。针对英语学习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通过对学生缺乏自主性的原因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对自主学习理论的探索,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首先,教师要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其次,通过策略训练,使学生了解学习策略,并学会何时、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来促进有效的学习;最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方式有更清楚的了解,采取更加适合自己的策略﹑学习方法,确立切实的目标,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通过上述构想,作者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孙爱红[3]2014年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造成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耗时低效、高分低能、进得去出不来等。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得到了各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不断升温的研究和探讨。它的实施可以削弱传统教学的弊端影响,它的理念是“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至今,各位学者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任务型教学法有研究。那么,这些研究的现状有哪些?任务型教学法对我国特殊的外语教学产生的应然效果和实然效果如何?小学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使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得到发挥,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小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状况实施调查研究。本研究选取西安市雁塔区明德门小学四、五、六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研组的5名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本研究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客观方面:英语环境缺乏、班额过大、教育培训不到位、评价机制固定。(2)主观方面分教师层面:教育理念未及时转变、任务设计业务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层面:心理因素、对学习英语的态度、知识基础、固定思维。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1)转变教学主体观念,正确对待任务型教学法;(2)重视任务的设计,符合我国学生的发展需要;(3)取得家长配合,顺利实施任务型教学法;(4)发挥教研组作用,加强对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5)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保障任务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概论进行梳理,阐释了任务型教学法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并对它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的优势与必要性进行简要分析,其中进行了对此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对任务型教学法在ESL和EFL教学中运用的对比分析、对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分析。第叁部分,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阐述了本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对象、调查研究的开展实施过程以及调查研究所取得数据资料信息的处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及分析;对所收集的信息分类并进行整理归纳,按照认知、情感、态度为主要归类对象,进行研究结果的详细分析。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总结调查过程中所得的结论,并根据任务型教学法在运用时所遇到的诸多困难,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姚丹彤[4]2017年在《国际化背景下欧美大学外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教育的国际化也变得越发普遍和深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语教育进行总结,以期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透过对于欧美大学优秀外语教育经验的探索,制定出既现实又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目标和模式,使大学英语教育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外语人才。本研究运用国际化相关理论,以欧美大学的英语第二语言(ESL)课程为中心,对欧美大学阶段外语教育的政策及课程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及框架如下:第一章简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论文关键词语的内涵及基本概念。第二章从宏观入手,重点分析了欧盟和美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并归纳其特点。欧盟外语教育中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多语种性质。美国外语教育中最大的特点是外语教育政策受立法保护,且法令执行力强。第叁章转入微观,细致分析了以英国、美国为例的英语第二语言(ESL)课程现状及特点,并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加以对比和总结。英、美两国的ESL课程从整体上看基本相同。所以,ESL课程均是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以适应各国高校的专业学术课程和当地的生活为目的,具有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拘泥于固定的课本与课程。并且在ESL课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协调统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从细节上看的区别在于,英国课程更加紧张严肃;而美国则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课程轻松更注重从各类活动中学习知识。即,两国ESL课程的文化存在差异。第四章笔者根据先前对于欧美大学外语教育的研究,从政策和课程两方面提出欧美大学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大学外语教育发展的建议。在宏观上,外语教育政策的指制定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具有前瞻性的考虑外语教育的发展问题;发展教育立法,同时推动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在微观上,教学的重点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课程模式多元化,并积极推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许锦[5]2012年在《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和整体语言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海外教学案例及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进步推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到国内留学学习汉语的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到海外随处可以听到的“你好!”的问候。汉语及汉语教学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凸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学素材及体系。但是汉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也就是在“怎么教”这个环节上,在不同的国家的具体适用情况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笔者有幸在美国俄勒冈州圣玛丽孔子课堂实习工作一年。对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有一些简单的了解。本文首先介绍美国目前ESL(英语为第二语言,简称ESL)教学中的两个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和整体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及原则。其次分别就这两种教学法在汉语课堂中的适用情况做出教学活动案例介绍和分析,最后对汉语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提出教学建议及思考。

周文萱[6]2013年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动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需要大量熟悉国际商贸业务法规,又精通语言技能并善于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写作作为商务沟通的手段之一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写作技能是有效沟通的润滑剂。基于国内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情况,本论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一套在外语教学环境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体系,即“基于体裁视角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在建构主义理论、特殊目的用途英语理论等的基础上,结合体裁理论将语言和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习者基于体裁的写作能力,这包括学习者在写作中的语言能力与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本研究中将其称为体裁能力。本论文主要研究叁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1.现有国内外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主要有哪些?这些教材的编写角度、内容以及选材都是什么?2.现有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如何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3.如何将体裁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对设计出的编写体系如何改进和完善?针对上述叁个方面的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和探讨,产生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具体描述如下1.基于体裁理论的写作教材是将写作中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整合为体裁能力,将该能力的培养作为写作教材的核心内容。写作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并掌握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种种体裁,能够满足未来的工作的商务场合中的实际需求。2.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中把对商务语境的认知与商务英语写作相结合。本研究中的教材设计方案不同与以往写作教材之处在于,在教材的编写章节中加入了对商务语境和主要商务活动的知识内容的设计,使学习者在写作之前先了解写作的环境、沟通的对象等知识。在具体写作的学习中包括对体裁,交际目、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技巧的认识。在明确了教材的编写过程,笔者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了相关的示例,并对这些示例进行了说明,这些示例是体现教材“体裁”这一内涵的实际体现。从体裁的角度来认识商务英语写作,其教与学的核心内容发生了变化。体裁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强调写作的意义是实现有效沟通而不是通过文字完成自我表达。写作课堂不再是语言练习的课堂,将写作的意义转变为有效沟通,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教学要素发生了变化,体裁理论成为写作教学中的核心,围绕该理论的教学模式和发展,教学要素也发生了变化。3.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不再以单一的模式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人员能够充分运用当今工作场合中的资源。在教材编写的中不仅探讨了写作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的指导,还了解了在实际商务场合中的写作任务,编写人员可以运用体裁理论将商务语境中的真实素材转编写成教材内容,使编写更灵活,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本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引言。论文第二章首先从写作教材的使用情境、教材编写方法、体裁理论和商务英语有关理论入手进行了回顾和论述,区分了外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差异,探讨了当今的教材编写方法,论述不同学派对体裁理论的理解以及体裁理论所包涵的概念。同时,论文对商务英语的本质和商务英语的学科属性以及写作教材的编写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叁章为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使用情况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实际调查,论文对现有的国内外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了解了现有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内容、编写角度、方法、主要体裁和选材,并对一些从事商务英语的工作人员和学习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对现有的一些教材的看法、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现状、编写现状、使用情况并指出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使用中的不足。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论文第四章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思路和途径,研究了体裁理论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运用,通过体裁理论的应用,实现当前教材编写的改进途径。在第五章,本论文结合体裁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给出了具体的编写和设计方案及相关的范例,包括对教材整体结构的方案、教材中每章节内容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和学生自评方案的设计。其编写目的是让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场合中遇到写作任务时的应对能力,以更好地让他们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对教材编写和设计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样章,并将这些样章在写作课堂中进行试讲,在试讲的前后分别作了写作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并将写作测试成绩与非样章授课班级进行对比,通过这些调查寻找该教材编写方案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完善。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写作的过程是通过文字的输出来实现社会关系,写作教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仅仅依靠一套理论来编写教材是不足的,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还应该包括中国语境下的商务英语需求分析、专用商务语料库的设计与应用、基于现代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开发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了教材编写理论、教学理论、体裁理论和商务英语有关的理论对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希望本文能给其他的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实践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但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的讨论,能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和课程建设有序、健康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既有商务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贸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周洁[7]2014年在《基于SIOP模式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文中提出SIOP (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模式是美国自1996年起,经过7年(1996-2003)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来的一种高质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备课、授课方法和步骤,其核心体现在八大组成部分:课程准备、背景建立、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指导学习策略、互动、实践/应用、授课、复习与评估。这八大组成部分又被具体细化为30个具体要素。SIOP模式就像是为英语非母语学习者所量身打造的,旨在当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身处任何一节英文课堂时,都能够达到“英语语言能力”、“学科知识能力”、与“完成任务能力”这叁种能力的最大结合。此外,SIOP模式的信度及效度已在美国广大ESL课堂中得到验证,很多研究材料也表明经过SIOP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的文献、音频资料等对SIOP模式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介绍了一些贴合英语教情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本文的重点在于尝试以SIOP模式为指导,依托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对高中英语Reading、Grammar、 Project这叁大板块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本文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SIOP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内容,还从实践层面上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预期可行的教学设计。其二,已有的对SIOP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ESL情境下进行的,而本文则是SIOP模式在EFL情境下的一种积极尝试,日后笔者还将通过教学实验对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Maryam, Banisaeid[8]2016年在《基于中国与伊朗非英语母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学习风格的概念最初用于心理学。1962年,Witkin和他的同事提出"场依赖"和"场独立"的概念,从而使学习风格从心理学进入语言学习领域的研究。Dunn(1990)认为,五分之叁的学习风格由基因决定,剩下的五分之二取决于外部因素(引自Rhoads,Gough,2005)。外部因素如国籍(Griffiths,2008))、文化(Nelson,1995)、教学方式、任务类型、教育系统或教育环境(Semeijn et al.,1999)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人差异因素之一。学习风格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能力和偏好的体现,将这些偏好与指导方法以及学习环境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Arbuthnott&Kratzig,2015)。Hendricson等人(1987)认为,学习风格受学校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考核过程以及课程安排等的影响(引自 Claxton&Murrell,1987)。来自伊朗与中国的学生教育观念不同。因此,对来自东亚以孔子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和有深厚宗教影响的伊朗的中东地区的学生感知学习风格进行比较是非常有趣而且很有必要的。伊朗是伊斯兰教成员国之一,穆斯林信徒有约六千五百万,这从政治和教育两方面影响了伊朗的社会文化。总体而言,中国和伊朗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教育观念的国家,他们各自代表着大各自的文化。在中国和伊朗的英语学习,都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虽然都是学习英语,但是英语作为外语(EFL)和英语为第二语言(ESL)的语境是不同的。在ESL环境中,英语学习者有很多机会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而在EFL环境中,学生很少有这种机会。本文从程度、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研究中国和伊朗学生在感知学习风格方面的异同。351位学生接受了感知学习风格偏好的问卷调查,其中部分学生参加了随后进行的访谈。这些学生包括164位中国学生和187位伊朗学生。英语是他们的一门外语(EFL),中国学生就读于浙江大学,伊朗学生就读于德黑兰阿扎德大学(中心分部与科学研究分部)。关于感知学习风格偏好的问卷调查在本文中用于判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首先,调查设计了 6个有关学习者的问题,包括姓名、年龄、邮箱、性别、学习的年限以及专业。研究采用了 Joy Reid于1987年设计的量度标准,用于研究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该调查包括30个问题,要求学生评估并决定6种学习风格中自已所偏爱的种类,即视觉、听觉、策略性、动觉、小组、个人(Reid,1987)。问卷使用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李克特量表。第二种研究工具是访谈,访谈内容为有关学习者感知学习风格、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7个问题,分别询问受访者的视觉学习风格、动觉风格、听觉风格、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以及策略风格。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者认为有助于学习的最好方法的。其中351学生,由于20人用了采访的方式,所以只有331名学生以回答问卷的方式来参加。这331位学生是随机选择的,其中有92位男性,230位女性,年龄介于18到51岁之间。9名学生并没有提到他们的性别。他们的本土语言分别是中文和波斯语,在大学所学专业为英语,其中有本科在读与硕士在读生。在中国和伊朗,硕士学习时间通常为2年到3年,本科为4年。本研究是一项描述性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和伊朗EFL学习者的主要、次要和可忽略的感知模式。换言之,即对比中伊两国EFL学习者的感知模式。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中国在两个不同学期随机抽取了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为受试者,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由于问卷包括30个问题,受试者需在15分钟内完成感知学习风格偏好的选择。发放问卷前,研究者向受试者解释了填写问卷的细则。发放后,从受试者中抽取自愿接受访谈的志愿者。研究的第二阶段在伊朗进行,研究者随机选择阿扎德大学(中心分部与科学研究分部)的英语的专业学生作为受试者,其具体执行过程与第一阶段相同。在两个阶段中,研究者在访谈中均用英语解释如何填写问卷。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通过6个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描述性和推理性数据显示,伊朗EFL学习者更倾向于听觉风格,而中国EFL学习者倾向于策略性风格。第二,硕士研究生比本科生拥有更多的学习风格。第叁,年龄稍长的学生比年纪较小的学生更倾向于综合听觉、视觉、动觉、策略、小组学习等多种策略。第四,男生更倾向个人学习,而女生则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研究结果还表明,两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的独立变量之间有关联。经过感知学习风格调查,变量揭示了伊朗和中国EFL学习者之间以及各个独立变量(年龄、年级、性别)之间的显着性关联。年龄:在听觉风格中,国籍和年龄之间有显着性关联,这意味着年龄不同,中伊EFL学习者的听觉风格也不同。在视觉风格和策略风格中,国籍和年龄也具有显着性关联。年龄的差距也体现在小组学习中,这意味着中伊EFL学习者因年龄不同,在小组学习风格中也不同。年级:在听觉风格中,国籍和年龄之间有显着性关联,国籍和年级也有显着性关联。在视觉风格中,不仅有因国籍不同以及因年级不同产生的差异,还存在因国籍和年级两个变量都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中伊EFL学习者的动觉风格随国籍与年级的变量变化而不同。年级不同,意味着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策略风格上存在差距。在小组学习中,年级变量有显着性差异,国籍和年级两个变量之间有显着关联。性别:国籍和年龄之间具有显着性关联,换言之,中伊EFL学习者因性别不同而产生听觉风格差异。国籍与性别之间具有显着性关联,中伊EFL学习者因性别不同而产生视觉差异。在策略风格上,男性和女性有显着性差异。在小组学习上,国籍和性别两变量有显着性关联。之后对受访者进行了质性研究即访谈。中伊EFL学习者均强烈倾向视觉风格。中国学生同时也倾向于策略风格,这一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伊朗EFL学习者倾向于视觉和听觉风格,这一访谈结果也与问卷调查结果相符。该结果表明,分别偏向策略风格,听觉和视觉风格的中伊学生在接受访谈时,所呈现的结果与问卷结果保持一致。通过所得结果可以推断,年龄与年级(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对中伊EFL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均有很大影响。换言之,年龄与年级越高,感知学习风格的种类相应越多。本研究结果有对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语言学习者应该了解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这可以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如今,自主学习是诸多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而达成该目标,学习者首先就要熟悉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不同的习模式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因为语言学习包括通过感知而习得的学习技能,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只有在输入和输出都通过不同学习模式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语言学习是通过听课、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的。所有任务的完成都得益于学习者对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的进行一步掌握。当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重要性时,他们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已以适应外部的学习环境。

梁杉[9]2016年在《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的《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教学(系统)设计着眼于学与教的系统整体,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指导教师最优化地使用教材,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在泰国使用的汉语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尤其是中学初级汉语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差。因此,可采用创新教学设计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指导,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情境教学这一先进教学方法,以泰东北部中学生为学习对象,对汉办重点推广的通用型汉语教材《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二单元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介绍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材料、对象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和情境教学法,分析通用型教材《快乐汉语》第一册的话题及词汇的问题。第叁部分主要解决如何对《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二单元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设计,开发更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地使用通用型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四章是教学设计的反思和解决方案,最后是结语,总结了“学生主体”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对教材改进和编写的作用,以及对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王文澜[10]2007年在《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了客观地把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本论文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和现状调研入手,就广东、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9个省区的33所学校之基础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状况、音乐师资状况及其学校、社会、家庭等影响因素展开。包括学生对音乐和音乐课的态度、音乐兴趣指向、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情况;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认识与领悟程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方法、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情况、学校领导对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教师业绩考核等。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依据音乐的艺术特征和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就音乐新课程与以往的基础音乐教育实施进行比较,在肯定已有成就的前提下,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为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度。执行得力,方可统一基础音乐课程各阶层实施者的思想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目前对音乐教育自身价值与特点的认识还很不足,音乐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较为严重。基础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具体概括为: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执行力度逐层递减,应试教育仍在继续;音乐课程标准设计美好而实践困难;没有经济的强有力支持,音乐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均衡推广只能是一种理想;短期内无法解决高质量、大批量的音乐教育师资;实验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中存在人为因素所致之弊端;各省区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制约了部分地区教学设施的基本配备;新课程资源普遍短缺,有效开发成为困难。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最后,提出了旨在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建议,包括学校音乐教育领导机制的协调化和高效化、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相关教育法规的层层贯彻落实、音乐教育的发展性学科建设、课程标准的定期修订与进一步完善、实验教材的严谨性合理性及其良性再生、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有效性、农村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D]. 蔡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 在ESL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 刘凤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03

[3].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调查研究[D]. 孙爱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 国际化背景下欧美大学外语教育的比较研究[D]. 姚丹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5]. 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和整体语言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海外教学案例及分析[D]. 许锦. 郑州大学. 2012

[6].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D]. 周文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7]. 基于SIOP模式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D]. 周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8]. 基于中国与伊朗非英语母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的对比研究[D]. Maryam, Banisaeid. 浙江大学. 2016

[9].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的《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 梁杉. 广西民族大学. 2016

[10].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 王文澜.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在ESL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