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27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论文_杨俊

狂犬病27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论文_杨俊

杨俊

(云南省弥勒县人民医院感染科 云南 弥勒 652399)

【摘要】 目的: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弥勒县医院感染科2008年3月-2013年5月收治27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4.1%的患者为农村人口,100%的患者未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病死率100%。部份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兴奋期恐水、怕风等临床症状典型。结论:狂犬病是一个可防不可治的疾病,对此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对犬、猫管理不当,暴露后未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和进行免疫接种是导致发病的关键。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伤口和免疫接种是降低发病的关键。

【关键词】 狂犬病;死亡率;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39-01

近年来我县狂犬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现将弥勒县医院感染科2008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27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收治的住院患者,均排除其它疾病,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传染病学》[1]中狂犬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疗法,详细记录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及预后等。

1.1 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病例 男 18例,女 9例;年龄最小4岁零2个月,最大79岁,4~8岁 5例,15~59岁19例,60岁以上3例。发病季节:春季3例,夏秋季24例。发病地区:农村患者25例,占92.5%,城镇患者2例。有明确犬咬伤或抓伤史25例,咬伤四肢21例,咬伤面部2例,犬抓伤右手大拇指1例,所有患者伤口均有出血或渗血,被家猫抓伤面部1例,有出血。潜伏期;最短3天1例(儿童患者,咬伤腹部),最长6个月2例,1~3个月22例。起病至死亡时间:2天死亡4例,3天死亡10例,4天死亡6例,5天死亡2例,6天死亡5例。死亡率100%。

1.2 临床特征

排尿困难、尿急、尿痛1例,头痛4例,腰痛4例,伤口处感觉异样4例,呕吐胃内容物7例,呕吐咖啡渣样物3例;兴奋期:27例占100%的病例均出现发热、恐水、怕风、喉肌痉挛、吞咽困难、流涎,烦躁15例,狂躁2例,谵妄10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实验室资料

白细胞总数增高18例占病人数66.6%(11.4×109~24.4×109),中性粒细胞增高25例,占病人数92.6%(80.2%~89.3%),白细胞总数正常8例占29.6%,有1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正常。作心肌酶检查5例:∝-羟丁酸脱氢酶升高5例(189~335u/L),乳酸脱氢酶升高5例(240~341u/L),肌酸激酶升高3例(302~1494u/L),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CK:MB)升高3例(26~48 u/L)。作电解质检查11例,低血钾3例(3.1~3.46mmol/L),低血钠4例(131~134.1 mmol/L),离子钙降低3例(0.99~1.08 mmol/L),总钙降低1例(1.98 mmol/L)。作空腹血糖检查5例,4例升高(6.5~6.9 mmol/L)。做腰穿取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压力、蛋白、白细胞计数及糖和氯化物均正常。

2.结果

狂犬病好发于农村,青壮年为高发年龄段(与外出活动多有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与穿衣少有关)。未及时正规处理伤口及作免疫接种者发病率高。传染源主要为犬及猫,潜伏期常见于30-90天。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因排尿困难、尿急、尿痛误诊为尿道炎1例,因吞咽困难误诊为食道炎1例,因头痛、发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因头痛、发热、呕吐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因腰痛诊断为腰痛原因待查4例。兴奋期100%的患者出现发热、恐水、怕风,喉肌痉挛、吞咽困难、流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心肌酶升高,脑脊液正常有助诊断。肝、肾功正常。

3.讨论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喉肌痉挛、流涎等。病死率几乎100%。

狂犬病在我国主要传染源是犬类,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狂犬病主要通过病兽咬伤、抓伤传染,但近年调查发现在健康犬中病毒携带率平均可达15%左右[2],已形成较大的潜在危险。随着养犬人数的增加,犬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率已连续5年飚升,发病率排世界第二位[3]。 在本组病例资料中,94.1%的病例为农村人口。潜伏期多在30-90天,早期症状不特异[4],易误诊为胃炎、脑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狂犬病不可治,但可防,且防治重点应放在农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开展防治工作:① 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等途径,加大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狂犬病是一个可防、不可治的疾病;② 加强疫区犬的捕杀焚烧和深埋,非疫区的犬要栓养,切实做好犬的免疫接种工作。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当犬只接种率大于70%时,人类狂犬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③ 强调伤口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用20%肥皂水反复冲洗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不少于20分钟,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消毒,除非伤及血管,否则伤口不宜缝合)和全程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有出血的伤口(3类伤口)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狂犬病抗毒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出,阻止病毒向中枢扩散。只有把防治重点放在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重视主、被动免疫,才能有效的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9.

[2]邵荣标,邓春军,王海燕等.人类狂犬病隐性感染状况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杂志,2004,20(7):649-650.

[3]游绍莉,甫玉珊.狂犬病防治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5,18(1):7-8.

[4]汪荣,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狂犬病2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4):260.

论文作者:杨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狂犬病27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论文_杨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