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马克思论文,世界历史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列宁曾经指出,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2 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急速扩展的现实,促使国内外学者 不约而同地把学术目光聚焦于一度被时光“湮埋”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我们看 来,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被重新“发现”,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不仅仅在于为研究全 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更为主要的在于这一理论为诠释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重要 纬度。

从哲学解释学的立场看,对文本任何形式的解读既不是主观任意的,也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一种“视域融合”,即解读者自己的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的融合。由此而论, 现行教科书中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作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特定形式的解读,其历史合 理性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这种合理性又是有限的。解蔽同时就是遮蔽。现行解读在凸 显唯物史观现有内容的同时,失落了马克思作为理论原创者的其他一些重要思想,譬如 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世界历史理论等等,而这些观点对于准确理解和阐释唯物 史观绝对不是无关宏旨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根据和史事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和科学的 世界历史理论的诞生,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时完成的。诚然,目前这种状况的 形成有其客观缘由,即现行理论框架成型之际,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著作如《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或是尚未整理出版,不为人知,或是缺 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既有的理论思维框架在解读者那里构 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从而堵塞了其他解读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手持新发 现的文献也不会生成新的意义,前文提到的两部手稿的命运就是明证。这里,我们无意 苛求前人,只是摆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即面对开放性的文本,每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独一 无二的生存环境和理论视域,决定了各自解读的异质性和历史性,而新的解读往往是与 新的生存境遇相伴而生的。

马克思去世后,人类社会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在确证唯物史观真理性的同时,以自身发 展的形式拓宽和提升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与思维层次,并提供了重新解读唯物史观的现实 可能性,经由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而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世界历史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视 角。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全球化并非空 穴来风,而是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客观现实在观念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历 史观”在当代西方悄然兴起,并逐步取代“欧洲中心论”在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中占据主 导地位。“全球历史观”主张用更广阔的世界观解释事件,正如其代表人物美国历史学 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只有运用全球性的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 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注: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55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版。)与“全球历史观”的兴起相呼应,西方社会发展理论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 一个以全球性的总体分析为特征的新流派,这就是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 论。这一理论明确反对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依附理论”,主张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视 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世界体系”理论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因而被称为“雄心勃勃的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全球 化的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流派纷呈,蔚然大观。

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勃兴为人们反思历史提供了新的思维途径。实际上,正 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在这方面马克思当属先驱者。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概 念,但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对尚处于初级形态的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未来趋势作出了 精辟的分析。全球化的新近发展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鲜明地折射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 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理论与现实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从世界历史理论这样一个 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唯物史观。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看来,全球化理论与世界历史理论 虽有关联,但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层次。就目前的研究状况分析,全球化理论属于具 体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无论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社会学角度的全球化研究、麦克卢汉为 代表的信息通信角度的全球化研究,抑或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盖莫 能外。而世界历史理论则是历史哲学理论之一种,因此,通过全球化理论解读唯物史观 是不恰当的。

世界历史理论成为解读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维度,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理论直接构成 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马克思的话语体 系中,世界历史理论并不是一个历史学理论,而是其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以表征 人类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特别是概括由大工业和普遍交往开创的、各个国家和民族 走向“一体化”的历史时代。实际上,世界历史理论并非马克思首创,而是近代资产阶 级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对所处时代日渐增强的人类历史的整体性的理论把 握。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改造,使其具 备了科学的理论形态。概括地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世界 历史成因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本性—— 机器大工业、日益扩大的世界性交往与资本的矛盾运动,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自我意 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行动。(2)世界历史时代双重后果论。随 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 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 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7、86、107-108、130页,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骤然加快。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 志塑造了资本的世界体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 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7、86、107-108、130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这种“中心——从属”型的世界体系使落后的民族和国家愈加落后,迟滞了 这些民族和国家的前进步伐。(3)世界历史时代。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世界历史分为资 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从前者走向后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 势,而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历史只是以萌芽状态存在。(4)世界历史性个人论。伴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 所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7、86、107-108、130页,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个人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世 界历史性个人”的发展始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这种状况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世界历史 时代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个人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理论角色。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面对绵延数千年、变幻莫测的人类 历史,有多少思想家穷尽一生也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破解“历史 之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独辟蹊径,首创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历史的思维路径 ,这就是“从事后开始”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 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 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注:《资本论》,第1卷,第92、23页,人民出 版社1975年版。)他还用一个比喻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个方法:“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 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 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3、43、43、458 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根据这一方法,探究历史规律应当立足于对人类社会业已 达到的高级形态——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运行规律的把握,古今而古,而不是相反。因为 “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 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 和生产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3、43、43、458页,人民出 版社1980年版。)“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6卷,第43、43、43、458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由此可见,对资本主 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科学分析构成马克思研究历史、揭示历史规律的现实立足点和切入点 。当然,由“人体解剖”入手绝不是说马克思不重视解剖“猴体”,同时也绝不意味着 在马克思那里“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是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换句话讲,马克思 并不是先进行“人体解剖”,到了晚年又转向“猴体解剖”。从马克思一生主要的理论 活动来看,两个解剖是同时进行、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所不同的是后者从属于前者 。因为无论从逻辑上看,还是从方法上看,对“猴体”的解剖都是“人体”解剖的内在 要求(注: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第11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 96年版。)。马克思指出:“我们的方法表明必然包含着历史考察之点,也就是说,表 明仅仅作为生产过程的历史形式的资产阶级经济,包含着超越自己的、对早先的历史生 产方式加以说明之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3、43、43、458页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此外,世界历史理论还是马克思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兼具历 史认识方法论的功能,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是如此。实际上,这一理论一经创立就 成为马克思分析和研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无论是19世纪40年代对德国 历史命运的分析,50年代对印度、中国社会性质和现实变化的论述,还是70年代对俄国 农村公社未来前途的考察,马克思始终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世界历史理论为基本 出发点和分析手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世界历史理论对于马克思理论思维活动的重 要性。

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解读唯物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同时完全符合马克思 的方法论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在马克思那里,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 思维行程。“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 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 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注:《资本论》,第1卷,第92、2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就历史哲学领域而言,前者是从纷繁的历史表象走向历史深处,后者则是把发现的 “历史之谜”以理性具体的形式逻辑地再现出来。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到,世界历 史理论并不等于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而主要是对现代社会及其运行规律的反映。根据 马克思叙述方法的要求,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解读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规律,否则, 我们对唯物史观原理的理解特别是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理论抽象的层次,难 以达到马克思已经揭示出的理论高度。限于篇幅,下面本文仅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为例,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初步的解读。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其中根本 性的方面,所以,马克思对这对矛盾极为重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这对矛盾的表现方 式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有很大不同。在前资本主义漫长的历史时 期里,受自然因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生产和交往范围基本上是在相对孤 立、封闭的环境中展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即 一般是在民族和国家的相对稳定的、比较狭隘的地域范围内“独立进行”的,受外界影 响较少。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交往通过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尤其 是战争、民族大迁移等形式有所加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各个民族和国家是在相对平 行的情形下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有机性、整体性尚处于萌芽阶段。在这种状况下, “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 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 77、86、107-108、13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社会发展的上述表征发生了根本变化。

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历史总体与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关系不再是前资本主义时期那 种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变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 是它的‘器官’。”(注:《列宁全集》,第58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必然 结果,具有超越于各民族和国家历史之上的“系统质”、运动方向和运动规律。在世界 历史中,各个民族和国家逐渐丧失了其孤立存在的地位,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系统整 体运动方向和规律的影响,而不只是受内部因素的制约。人类发展态势的这一重大变化 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形式的重大转变,也就是说世界历史形成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不单单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成为地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马克 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 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 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276、277、86、107-108、13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所谓世界性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越出了民族和国家的地域界限,在世界 历史的广阔背景中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体性运动。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动因 在于:(1)资本主义生产无限追逐利润的本性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和范围,打破国 家界限而走向世界;(2)随着世界市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以往自 然形成的地域性分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分工体系,这就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越出了国界,具有世界性的特征。相应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的表征也发生了同样的转变。所谓世界性、地域性从横断面揭示了社会矛盾运动的层次 性,世界性代表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潮流,它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 展有着重大制约和影响,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世界性并不等于、也不可能取代各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各个民 族和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虽然保有地域性的外观,但是已全然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 代,而是由世界性塑造的地域性。这些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不复是孤立状态下的独立行进 ,而是在其内部因素和社会基本矛盾的世界性运动的交互作用下的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形式的这一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其一,它 避免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那种因交往范围狭隘导致发明一再从头开始的情形,促进了 社会进步;其二,使“跨越”成为普遍的历史现象,为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创造了条 件,从而在总体上加快了历史的步伐(注: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 现代阐释》,第1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其三,随着“历史向世界历 史转变”、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形式由地域性转向地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阶级、阶级斗 争、社会革命便从以往的地域性现象发展为世界历史性现象。

收稿日期:2002-06-11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