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发展的珠三角区域“串珠状”城市布局初探——以东莞为例论文_杨虹辉,谭歆瀚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受“树枝状”河道的影响,珠三角的大小城市沿干、支流交错发展,城市分布呈现显著的以河道网为枝干,沿河城市为节点,犹如“枝干串联果实”的 “串珠状”发展格局。东莞作为东江流域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其城镇、村落的分布更体现了珠三角城市“串珠状”布局特征。

关键词:“串珠状”;珠三角流域;东莞

1研究背景

东莞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及经济改革的发展潮流,具有岭南近代城市形态变迁的格局与风貌特色,保留了丰富的近代骑楼建筑、早期广府祠堂民居与客家民居。但近年来,随着区域交通条件改善,生活方式和经济产业的变化,使东莞历史空间形态发生很大的改变,当前转型期,更是出现了历史城区缺乏活力、历史风貌逐渐丧失等问题。目前,东莞市正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申办工作,对城市历史挖掘、历史保护、历史文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本文从珠三角水域发育特征出发,以历史文化名镇、明村的布局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东莞市的城市布局特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东莞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规划提供新的内涵。。

2“串珠式”布局特征探讨

2.1 珠三角流域历史发育特征

珠三角流域由于多江冲聚,形成独特的河网交错、口门宽阔的独特三角洲形态。珠江三角洲地区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冲击而成。珠三角地区内水网密布,河渠纵横。网河区面积 9750 平方公里,占珠三角总面积的17%左右,除主干河流外的河涌约12259条,长度约29820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 0.9 千米/平方千米,为珠江流域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众多水道从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8大口门出海,形成独特的“诸河汇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征,水系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自然空间基底。

珠三角城市群水系示意图

与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均质河网地区不同,珠江三角洲河网分布主要呈树枝交错状。以西、北、东江为干网,不断分枝出多条支流,支流网流大多与干流一致,形成多条干、支流在珠江口集聚的树枝状交错形态,其河道功能也更加复合。

2.2、珠三角水系对人口布局的影响分析

珠三角的发展与河道密切相关,隋唐时期,由于中原战乱,湖南、江西等移民主要依靠河运,沿西江、北江入粤,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沿西、北江水运辐射发展的城市格局;

到宋元时代,江南人口大规模南迁,经粤东沿东江入粤,惠州、东莞沿东江沿岸城镇得到强化发展,城镇空间格局转变,形成以西、北、东三江辐射分布,例如西江干流沿线的肇庆、德庆、三水,北江干流沿线的清远、广州以及东江北支流沿线的东莞、博罗、惠州等,城市总量也逐步增加,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的25个主要城市中,有18个城市沿主要河道分布,占城市数量的72%以上。

宋元时期主要城市分布图

到明清时期,广州、澳门等城市作为国际贸易港,城市迅速扩张,珠江口区域极大受惠,河运作用进一步加强,涌现出大批中小城镇,呈现出沿干流的主要支流扩散式发展的特点。

受“树枝状”河道的影响,珠三角的大小城市沿干、支流交错发展,城市分布呈现显著的以河道网为枝干,沿河城市为节点,犹如“枝干串联果实”的 “串珠状”发展格局。

清代主要城市分布图

2.3、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明村布局特征

从珠三角现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布来看,也充分体现了城市沿河道分布、依靠河运发展的特征。

珠三角目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共49个,其中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名镇、名村约40个集中在西江、北江及东江支流沿线,占总量的82%,充分体现了“串珠状”布局特点。

2.4、东莞城市发展“串珠状”布局特征

东莞是沿东江流域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也充分体现了珠三角城市“串珠状”布局特征。

东莞最初发展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的要塞区位。从东江水系的流向来看,东江经惠州进入珠三角,在东莞石龙镇汇入珠三角河网,连接广州东部,石龙镇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明清时期的广东“四大名镇”之一。莞城作为东江南支流沿线东莞的县衙所在地、虎门作为珠江入海口的“八门”之一、石龙作为东江的交通要塞,成为是东莞最初发展起来的城镇。

东莞众多的历史久远的城镇、村庄,也呈现出明显的“串珠状”特征。东莞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众多,除最初发展的莞城、石龙、虎门等城市外,其他下层次的城镇、村庄也主要沿东江支流发展,如新基村沿麻涌水道、横涌村沿中堂水道、下坝村沿东莞水道等,沿河道发展的城镇占总量的70%以上。充分体现了“串珠状”发展的典型性。

3研究小结

珠江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作为重要的水源,提供的便利的对外交通,同时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利于农业发展,是珠三角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沿河道分布也成为其共同特征。在这一有利条件的带动下,珠三角城市的分布呈现出以河网为脉络、城市为节点的“串珠状”布局特征。

东莞作为东江流域主要的城市之一,其发展更加离不开东江水系的带动,最初发展的城市均依托水域的交通区位而形成。在有利水源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历史城镇,在珠三角的历史城镇中起到突出作用,可以说是珠三角“串珠状”城市布局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黄镇国,李平日.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2

[2] 胡刚,孙钰佳.深莞惠城市融合途经探索[J].开放导报,2012,(2):94—104.

[3]吴良镛,毛其智,张杰.面向21世纪——中国特大城市地区持续发展的未来——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特大城市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6(4).

[4] 朱慧斌.珠三角宜居海湾城市模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会议论文].2012

论文作者:杨虹辉,谭歆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基于历史发展的珠三角区域“串珠状”城市布局初探——以东莞为例论文_杨虹辉,谭歆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