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记叙文如何选材论文_董小龙

作文教学——记叙文如何选材论文_董小龙

摘要:讲清记叙文选材的特点,使学生掌握选材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关键词:记叙文;情感;选材

一、记叙文选材的特点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文章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3.材料要有初步的形式意味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

二、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有的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同学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其实,材料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有四个字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原则来强调一下:

一是“小”

很多学生写作文,老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朱自清写《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莫泊桑写爱国主义这么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真”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比如有的学生写教师关怀学生,总是写下雨了,教师借雨伞雨衣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车坏了,过来一个教师,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教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很感动。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见得就能深深地感动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作文时,不仅要有真实的故事,还要有真实的感情。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新”

首先,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新的,别人没写过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袭之嫌;再说,原作者肯定对那个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达到人家那个水平,也许本身就需要花费好多功夫,万一弄不好,赶不上人家,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如果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再说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观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所以,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别人没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写作时,如果能从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A、田野里,他像一株红扑扑的高粱。

B、他像路边的一棵小草,被踩倒,又昂起。(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四是“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让读者明白所写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写作的目标。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当然首先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杨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适合开始学着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学习的。其次,要想写的深,还离不开自己的思考。任何时候作者都要对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语言、形式等作科学的安排,反复推敲、反复斟酌,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选用最恰当的句式,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要能像唐朝诗人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信就没有写不深刻的材料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高级中学 210000)

论文作者:董小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记叙文如何选材论文_董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