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兼论经济发展的五个“不能牺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牺牲论文,准确论文,理论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我们制订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的跨世纪蓝图及其行动纲领。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六中全会决议,必须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体现在经济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做到经济发展的五个“不能牺牲”:
一、不能牺牲经济效益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正确理解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定的发展速度以效益的提高为重要条件;效益的提高又以一定的发展速度为必要前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快速”。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这本身也要求有一个适度的发展速度。但是,“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变到集约经营轨道上来,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等“三重三轻”现象,在许多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不仅浪费极其宝贵的有限资源,导致经济运行紧张、产业结构失衡,而且还会助长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在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也不能谨小慎微、丧失时机,尤其是不能牺牲效益去追求速度。在宏观经济形势看好时,更要防止这一点。发展是硬道理,并不是“硬”在单纯的“高”的发展速度上,而是“硬”在“讲求效益”的高速度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效益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二,不能牺牲环境、浪费资源去求得经济一时一地的发展。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双重任务,不能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却比较普遍地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倾向。有的人认为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环保工作可以暂时放一放;有的人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为了突出“政绩”,不惜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来“繁荣经济”。这些地方,靠山吃山,吃得山秃林荒;靠水吃水,吃得鱼虾绝迹,即使经济得到一时一地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掉下来,而且后患无穷。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经济增长的粗放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也就破坏了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统一,是指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都是为了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舒适;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又都有赖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对立统一关系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又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而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三,不能牺牲农业去强攻工业。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始终是我们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业大区提出了“主攻工业”、“强攻工业”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发展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这既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在工业、增长点也在工业的实际,又符合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律。然而,如何去抓“主攻工业”这一重点?有两种选择。其一,就重点抓重点,单打一,用重点去排斥非重点,甚至用牺牲农业的办法去突出重点。例如,有的地方挤占大片农田搞开发区,有的地方挪用农产品收购资金上项目,等等。其二,用重点带动非重点,又用非重点来促重点。主攻工业的目的不是排斥农业,而是要“反哺”农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我们应当选择后一种。而且,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有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和发展重点,反而要向它的对立面——非重点方面用力。运用这一思想,农业大区就应当首先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这不仅因为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由于比较利益等原因,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农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必须加强农业,重视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确保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不少农业大区在确立主攻工业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同时,把“加强农业”纳入总体发展思路,而且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种养业的发展,把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无疑,这是农业大区加强农业、主攻工业、发展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不能牺牲一部分地区去发展另一部分地区。
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有所扩大,尤其是,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格局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共同提高,绝不是一件小事。正确认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一要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对尽快充实我国国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确实是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是一个大局。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一味强调一部分地区先发展,不考虑另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困难,不去重视并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甚至把贫困地区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而想甩掉,就会使后进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既定的战略目标也就不能实现。这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地区富起来、一部分地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未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目的。二要正确认识优胜劣汰和扶贫帮困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在经济运行中,通过市场调节,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从而实现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功能。然而,在我国,这种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发展这种经济体制,既要勇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既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既要允许先富又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一句话,既要做到扶优不扶劣,又要做到扶优还扶贫。这样提出问题,是针对大量发生的种种只顾竞争、效率、先富而不顾协作、公平、帮困的不良倾向和恶劣行径。总之,正确认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就是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当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有人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为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牺牲点精神文明不可避免。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仍然把两个文明视为相互对立、排斥的“两张皮”。两个文明尽管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胶合”关系。两个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统一的奋斗目标,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精神文明的建设则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要围绕它去进行,与它协调、共同发展。同时,精神文明也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物质文明。所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准确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在经济决策中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坚持系统性,克服孤立性;坚持长期性,克服短期性;坚持科学性,克服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下大气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多一点理性思维,多一点唯物辩证法,多一点深谋远虑,努力把握总揽经济工作全局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