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滞后的实证分析_时间序列论文

我国贸易回滞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3)06-0026-05

1 贸易回滞的根源

经济模型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被描述成一一对应的函数形式。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些变量的大小既取决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又取决于这些变量的运动方向和初始状态。例如,当本币升值时,净出口会减少,但一旦净出口下降了,试图通过使本币贬值促进净出口回升的政策往往难以奏效,这种净出口和汇率之间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贸易回滞。贸易回滞的特征在于:净出口由于汇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当汇率冲击消失后,净出口并不会回到初始状态,即汇率的一个短暂冲击会对净出口产生永久性的影响。[1]

贸易中为什么会存在回滞性?其根源在于贸易市场结构的僵化以及相伴而生的汇率调节机制的弱化。本币贬值则净出口增加,本币升值则净出口减少,一个国家汇率政策的变化会使净出口发生意愿的变化。但是当贸易市场结构变化时,汇率调节机制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2]净出口与汇率之间的单方向关系正是汇率调节机制弱化的结果。

从贸易市场结构来分析,产生贸易回滞有三个原因。

(1)贸易形式的变化。过去少数的工业化国家通常出口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工业化国家通过购进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售价格昂贵的高技术产品,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由于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国家的垄断优势逐渐削弱。而且发达国家技术创新速度跟不上技术传播速度,南北国家技术差异日益缩小,使出口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货币升值时,其净出口会减少,市场份额一旦失去可能就永远失去了,随后的货币贬值也无法挽回损失。而趁此机会跻身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为已经支付了一笔巨额的入门费,进行了战略性投资(比如进入前的市场调研费用和进入后的研发、广告支出等),所以即使后来汇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为面临沉淀成本和退出成本,也不会退出已占领的市场,否则也无法转为他用。

(2)贸易价格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不断加速。按照H-O-S模型的分析,这必然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从而使产品价格也具有趋同的倾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高技术产品竞争不断加剧,价格相对下降;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和垄断性因素增加,原材料、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上升。由于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价差缩小,价格冲击可能对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持久性的影响,亦即回滞。[3]

(3)金融市场的震荡。在浮动汇率体系下,汇率的波动异常频繁,这种汇率的波动对不同经济规模、不同汇率趋势的国家影响不同。经济规模大、币值坚挺的国家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小;而经济规模小、币值疲软的国家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由于交易规模的限制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弱势地位,小国经济市场调节机制较差,一旦发生汇率非意愿的波动,本国市场结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汇率的冲击可能推动小国从一个市场均衡状态转为另一个均衡状态,从而产生贸易回滞。[4]

回滞现象还可以从产业组织和需求转换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趁本国货币贬值的有利时机率先占领市场的企业可以享受动态规模经济效益的优势。即使后来汇率发生逆转,企业产品成本相对增加,也往往被规模经济的成本节约所抵消,因而净出口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单方向上成立,所以汇率的高估或低估会以一个相对永久的方式改变产业状况。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也可能是产生回滞的原因,一旦汇率波动使本币升值,进口商品变得相对便宜,消费者就会用进口商品替代本国商品。由于不同国家的商品之间存在差异,消费者会形成对进口商品的忠诚,亦即消费者偏好会发生变化。消费者偏好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进而需求结构也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汇率相反方向的波动使本币贬值,进口商品变得相对昂贵了,消费者也不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购买。

2 实证检验

2.1 背景分析

贸易回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短暂地对日元升值,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下降,净出口恶化。当美元后来贬值后,美国的净出口却持续恶化,当时美国希望通过迫使日本政府实施自愿出口限制,以保持美国的出口份额,但净出口恶化的趋势却并未得到改善。反观我国(见图1、图2),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当年人民币汇率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5.762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至1994年的8.619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贬值33.15%;净出口额从1993年的-701.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4年的461.7亿元人民币,年增1163.1亿元人民币。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人民币过度贬值,按照汇率超调模型,人民币会有升值趋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由于周边国家纷纷使本币贬值,我国坚持使人民币不贬值,所以人民币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如果汇率调节机制顺畅运行,则1994年之后的净出口应比较稳定甚至略有下降。1994年以后我国汇率总的走势是稳中趋升,而净出口除1996年有所下降外一直保持上扬势头,1998年达到最高值。1994年净出口额461.7亿元,1998年升至3605.5亿元,年均增长170.23%,1999年净出口开始下降。从1994年至1998年我国净出口的持续增长究竟是因为1994年人民币贬值的持续性影响,还是其他经济因素在背后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或者说这一时期我国是否存在贸易回滞?如果存在贸易回滞,对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有什么启示?本文拟采用1981年~2001年我国汇率和净出口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中是否存在回滞进行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几项政策建议(文中净出口为各年总出口额和总进口额的差额,单位为亿美元,汇率用100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表示,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图1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

2.2 随机游走检验

本文拟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随机游走。如果序列不是随机游走的,即是稳定的,则肯定不存在回滞;如果序列是随机游走的,则存在回滞的可能性。ADF检验可通过变量序列的三个典型方程来进行。[5]

其中,P为滞后项的阶数;为误差项;△表示一阶差分算子;此处及下文的模型中下标t均表示时间。数据样本长度为1981年~2001年共21年,一阶差分后样本长度就只有20年了,同时应满足:t-p>0,因而t=p+1,p+2,…,20;滞后项阶数的选择均采用AIC(Akaike Informatin Criterion)。当η=0时,这三个模型的区别在于:(1)式是一个纯粹的随机游走模型,也即为仅包含随机趋势的非平稳时间序列;(2)式多了一个截距项,从而模型中增加了一个确定趋势;(3)式又多了一个时间趋势项。设∶η=0,备择假设∶η<0。如果零假设成立,就意味着,是一阶单整变量;反之,若拒绝,则就是一个平稳时间序列。将η对应的t统计值与ADF检验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即可做出判断。而模型(1)、(2)、(3)到底采用哪一个,可从模型(2)、模型(3)逐个检验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是否显著,当统计检验不显著时,把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从模型中剔除,采用模型(1)进行回归。

图2 中国净出口额走势

经检验,适用于净出口时间序列和汇率时间序列的模型均为模型(1)。采用ADF方法分别对这两个序列进行检验,分别用NX和ER表示净出口和汇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净出口和汇率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P

ADF值

 1%* 5%10%

NX

 5

-0.236

-3.964

-3.082

-2.683

ER

 6

-0.687

-4.0113

-3.1003

-2.6927

注:表中*值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

从表1看出,对于净出口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2.683,ADF值为-0.236大于临界值,因而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无法拒绝原假设;对于汇率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下检验结果也无法拒绝原假设。这说明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有单位根,即均为随机游走序列,这样净出口就可能存在回滞。

2.3 协整检验

上面我们用检验单位根的方法来测定贸易回滞现象,结果表明我国可能存在贸易回滞,但用这种方法测定贸易回滞现象的结果是不充分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指出,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都可能是随机游走的。随机游走序列只能说明一个变量是非稳定的,以此来判断回滞是不够充分的。下面我们将进一步用协整来检验国际贸易存在回滞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验证了净出口和汇率都是随机游走的。但是,如果这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则这两个时间序列就是协整的。如果净出口和汇率是协整的,则可以说虽然在短期之内看不出两者的直接关系,但在长期,净出口可能还是会受汇率的影响。如果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协整,则可以认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实不存在,由此可进一步推测贸易回滞的存在性。

协整检验首先要确定时间序列变量的单整性,单整是指如果时间序列是(d,b)阶协整。[6]按照协整的定义,如果净出口与汇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我们已验证净出口和汇率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为了判断两个序列的单整阶数,必须检验差分之后的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对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也可以利用模型(1)、(2)、(3)进行,分别用△NX、△ER代表净出口序列和汇率序列的一阶差分,经检验适用于△NX和△ER的模型都为模型(1)。采用ADF方法分别对两个差分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净出口和汇率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P

ADF值

 1%*5%10%

△NX 6

-0.715

-2.776

-1.970

-1.630

△ER 3

-1.084

-2.728

-1.964

-1.627

注:表中*值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

从表2看出,对于△NX和△ER,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无法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净出口和汇率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有单位根,即都为非平稳的,净出口和汇率都至少为二阶单整。再对△NX、△ER差分一次,分别表示为也可以利用模型(1)、(2)、(3)进行。经检验适用于的模型也为模型(1),如表3。

表3 净出口和汇率二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P

ADF值

 1%*5%10%

 2

-3.867

-4.671

-3.735

-3.309

 2

-4.309

-4.671

-3.735

-3.309

注:表中*值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

从表3看出,对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3.735,ADF值为-3.867,小于临界值,因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对于,也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这说明都不存在单位根,即都为平稳的序列。所以净出口时间序列和汇率时间序列都为二阶单整的,即两个序列是同阶单整的,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下面我们对净出口和汇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进行检验。

协整检验的模型:设是k+1个d阶单整序列构成的向量。如果分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有

其中,参数估计值下面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值。利用模型(5)构造残差序列,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经检验,适用于此序列的模型为模型(1),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净出口对汇率回归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P

ADF值

 1%*5%10%

 4

-1.590

-2.728

-1.964

-1.627

注:表中*值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

从表4看出,残差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1.627,ADF值为-1.590大于临界值,因而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无法拒绝原假设,这说明这个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即为随机游走序列。所以净出口与汇率之间不存在协整,由此可验证贸易回滞的存在性。

2.4 结论

我们利用1981年~2001年汇率和净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ADF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结论:我国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中存在回滞,突出表现在1994年~1998年这一时期,1994年人民币贬值使净出口大幅增加,之后汇率的上升却并未使净出口下降,这意味着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中汇率调节机制弱化了。

3 几项建议

贸易回滞的存在说明我国汇率调节机制弱化,这一特征应成为我国政府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如果外贸市场结构僵化,汇率机制无法充分调节贸易余额,我国政府就可能不得不对贸易保护和出口扶植政策重新予以审视。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存在贸易回滞,1994年之后我国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而净出口至1998年仍稳定增长。虽然最近几年增长率有所下降,那主要是因为1997年之后,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周边经济环境恶化,加之整个世界经济紧缩,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尽管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就已爆发,但我国的净出口自1998年才开始下降,这显然是因为1994年人民币贬值的持续性影响。最近两三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是上升的,我国净出口下降也较多,我国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也与1994年有很大不同。考虑到我国汇率调节机制的弱化,我们不应也不必通过人民币贬值持续扩大出口,这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没有货币幻觉和均衡惟一的假设下,仅有贬值在改变一国竞争力方面不会有持久的效应,这只会简单地引起抵消性通货膨胀,而不会产生支出转换效应;二是通过贬值扩大出口存在时滞;三是贬值可能诱发竞争性贬值。另外,“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目前并不可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又可能导致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当前国际需求下降的形势下,仍应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加汇率和汇率体制的灵活性,对汇率进行适度微调,以有效抵御金融市场的震荡,促进净出口的增加。[7]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总体竞争力。1994年以来我国出口大量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变化,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我国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了大量专有性投资,并且国外消费者对我国某些产品的偏好也比较稳定。所以,即使1994年以来我国汇率稳中有升,既有的市场份额并未丧失,即净出口并未停止增长,这也是造成我国那一时期贸易回滞的重要根源。为维持并扩大既有的市场份额,我国应大力提高出口竞争力,而不应简单运用人民币贬值这一权宜之计。出口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上,更体现在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出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政府部门管理效率和政策支持上。当前我国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异,改善贸易条件;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融资环境,改变通关操作方式,提高出口总体竞争力。[8]

(3)审慎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我国贸易回滞的存在说明我国汇率调节机制的弱化,因而我国应在完善汇率调节机制的同时,积极寻求替代性政策。许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具有非完全竞争的特征,短期内无法消除因要素稀缺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某种战略性行为来保证本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份额。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完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原理组织国内生产可能造成未来在国际贸易中谈判地位的下降,所以必须对近期国内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但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是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这种政策极可能引发贸易战,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所以应全面权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得与失。另一方面,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特别是一些歧视性待遇,要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积极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净出口的稳定增长。

收稿日期:2003-06-24

标签:;  ;  ;  ;  ;  ;  ;  ;  ;  ;  

中国贸易滞后的实证分析_时间序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