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当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矛盾转化和扬弃的非质变可控性。

一、非对抗差异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全面地纠正党在“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他尖锐地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我们要坚持。然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等于现行的体制和具体的做法。我们现行的具体体制、模式、制度、做法并不都是对头的,旧的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现行体制和具体做法,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实现形式,诸如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所有制及其结构、分配制度及其表现形式等等。在他看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阻碍。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到“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一方面,争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另一方面,“以阶段斗争为纲”,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阶段属性的东西,或者适合于我国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统得过死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样僵化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所有这些环节和方面,不仅严重地而且从根本上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削弱和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所以,邓小平明确地指出,这种情况不改革不行,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必须根本地、全面地、彻底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邓小平又反复强调,改革不是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第一次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社会主义内部的自身矛盾而不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外在矛盾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特别是现行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特别是现行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矛盾对立,研究、认识、处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合乎客观规律地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的新特点。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而且为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社会基本矛盾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非线型双向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点和突破口,不断地推进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实现形式的全面改革。由于从根本上排除了右的或“左”的人为干扰,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朝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面运动和展开。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之间,我们不仅通过改革调整和发展了纵向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通过改革调整和发展了横向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交互渗透、整体变换的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交互渗透、整体变换的对立统一关系;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愈来愈鲜明和显著地表现出另一个新特点,这就是矛盾运动和展开的既纵向又横向、纵横交织的非线型双向性。

从改革长期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实质上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展开,越来越表现出非线型双向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政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其中包括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党政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从对内搞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纵向的运动和展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改革,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反过来又前所未有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更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非改不可,主要是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为目标改革党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改革,反过来又成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推进和深化经济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和可靠保证。

令人既惊讶又振奋的是,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异军突起,由小变大,转弱为强,从“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运行于计划经济的框框之外,从一开始就自发或自觉地运行于市场经济的轨道之中。不少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相互之间、与国有企业之间、与民营企业之间,广泛发展了横向性的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协作经营、联合经营,因而普遍地迅速发展起来。乡镇企业实际上既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力。正如工业革命造就的现代企业,就其代表了社会化大工业来说,无疑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型生产力;就其代表了现代企业制度来说,无疑又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型生产关系。我国乡镇企业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一样,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更为重要的是,乡镇企业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力系统的创新重组,为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的创新重组,为农民阶级转变为工人阶级,为农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脱轨、又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过程中,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制定和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涌现了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工商局组织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委员会,已经先后两次分别认定了中国驰名商标34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名牌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根据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优化、使用便捷、造型美观的整体需求,更新和开发产品审美功能设计、效用功能设计、品质功能设计,融合乎客观规律之真、为人目之善、悦目赏心之美于一体。第二,把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审美文化、现代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控和切实地保证产品质量、包装质量、服务质量,企业内部无重大事故、市场销售无重大举报。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市场竞争及其变化、企业内部条件及其变化,不断调整和实施市场营销的战略组合与策略组合,在国内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长期显著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第四,广告传播活动、公共关系活动、营业推广活动等信息传播和沟通费用投入大,有效地塑造和传播了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切实地提高和提升了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理解度、信赖度、美誉度。第五,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配合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有力地保护名牌商标、名牌产品特别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六,以专利设计、专利技术、企业形象、名牌商标、商标信誉、商业机密、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为主,同土地、厂房、设备、材料、资金等有形资产相结合,充分发挥名牌效应,以名牌产品制胜同类产品,以兼并合并制胜同类企业,以名牌营销制胜同类市场。

当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名牌产品经济。当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名牌产品竞争。5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竞争和技术竞争。6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质量竞争和管理竞争。7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营销竞争和战略竞争。8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服务竞争和素质竞争。9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名牌竞争和设计竞争。名牌竞争和设计竞争整合协同了数量竞争和技术竞争、质量竞争和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和战略竞争、服务竞争和素质竞争。

所以,创造名牌首先是一个科技进步特别是设计创新的问题。创造名牌又是一个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的问题。创造名牌更是一个市场竞争特别是世界竞争的问题。创造名牌还是一个政府部门领导市场经济特别是职能转换的问题。如何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现有产品提升为名牌产品?如何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推进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如何把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组织起来,成为区域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世界市场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如何从政策上、法制上、措施上扶植、激励、保护、推广、发展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政府领导和职能转换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政府部门,要把制定和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列为政府部门从根本上深化改革、转换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议事日程和实际政务职责。

从企业来说,创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关键在于把企业的经济力经过提升而转化为政治力和文化力,同时又把政治力和文化力经过复归而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力,从而把企业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整合协同地浓缩和凝聚在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之中。从政府来说,创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关键在于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力经过提升而转化为政治力和文化力,同时又把政治力和文化力经济复归而转化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力,从而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整合协同地浓缩和凝聚在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组群之中。因此,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决不可低估。创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我国企业从根本上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脱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从根本上实现从外在数量扩大为主的粗放经营转变为内在素质提高为主的集约经营,从根本上既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又创造和开发市场需求,开辟了一条新路。更为重要的是,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系统的创新重组,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的创新重组,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设的改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一条新路。

乡镇企业和名牌战略的发展实践,既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纵向性的运动和展开,更是横向性的运动和展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把各种生产力要素或现有的各种生产力系统,按照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的发展状态和组织水平重新组合起来。一方面,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创新重组;另一方面,以创新重组的分工关系构成、协作关系构成、联合关系构成、管理关系构成,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扩大了的分工生产力、协作生产力、联合生产力、管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力。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因素和力量,例如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及其力量,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及其力量,在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的同时,又复归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无形资产,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作用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可行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凝聚和积淀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作用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仅是数量方面的解放和发展,而且是质量方面的解放和发展。一方面,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经过提升而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力和文化力;另一方面,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体,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某些职能,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者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如某些政治部门改制和改组为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某些职能,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者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如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由新建的国有资产局承担。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交互渗透、整体转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之间交互渗透、整体转换,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取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形态的运作轨道和方式,是先从国家计划到生产企业,再从流通分配到消费需求,呈直线型单向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运作轨道和方式显然不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国家宏观调控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既要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又要尊重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企业自主经营既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又要遵循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从而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创造和开发市场需求,呈非线型双向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展开,不是直线型单向性,而是非线型双向性。

三、非质变可控性

同对内全面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与对内改革搞活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业绩。我国成为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地点。对外开放的巨大成果和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了国内现代化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二,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产业升级。第三,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第四,有力地推动了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第五,吸收了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管理经验。第六,促进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总之,对外全面开放前所未有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须讳言,既然对外开放,不仅是全面的对外开放而且是不断扩大的全面对外开放,势必要引进外国资产主义,势必要引发我国社会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势必要影响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展开。但是,我们毕竟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是外国资本主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而是我国社会主义辩证否定、辩证扬弃、辩证转化外国资产主义,从而改变外国资本主义。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是历时态的纵向性扬弃和转化,又是共时态的横向性扬弃和转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占主要和主导地位。不论外国资本主义进来多少,所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换句话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在整体上强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外国资产主义在整体上弱于社会主义。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对引进的外国资产主义,既是从资产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时期历时态纵向性辩证扬弃和转化,又是社会主义和资本社会主义继续共存的同一个历史时期共时态横向性辩证扬弃和转化。历时态纵向性辩证扬弃和转化,与共时态横向性辩证扬弃和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当前以共时态横向性辩证扬弃和转化为主。

第二,既是国内范围的辩证扬弃的转化,又是国际范围的辩证扬弃和转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能不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实现和完成传统工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革命。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对引进的外国资本主义,既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把我国前资本主义状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状态的国内范围辩证扬弃和转化,又是直接调控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国际范围辩证扬弃和转化。国内范围的辩证扬弃和转化,与国际范围的辩证扬弃和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当前以国内范围的辩证扬弃和转化为主。

第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转化,又是我国社会主义自身完善的辩证扬弃和转化。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时期。当前第三个发展新时期的本质特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第三个发展新时期,既是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的调控利用,逐步实现辩证扬弃和转化,又是对社会主义第二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全面发展起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形态的辩证扬弃和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对外开放又推动和促进了对内改革。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也是互相辩证扬弃和转化的。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对引进的资本主义,既是调控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第三个发展新时期服务的辩证扬弃和转化,又是第三个发展时期取代第二个发展时期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辩证扬弃和转化。对资本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转化,与我国社会主义自身完善的辩证扬弃和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当前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辩证扬弃和转化为主。

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又一个新特点。这就是矛盾扬弃和转化的非质变可控性。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实质上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辩证扬弃和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方面。对内改革又包括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形式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方面。对外开放又包括了摒弃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与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成果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方面。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调控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并且最终战胜和取代外国资本主义。

在对内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和激励了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确实有不少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但是这种资本主义经济与过去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呢?第一,在根本上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较之过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必须依法经营和依法分配。这个法本身是社会主义的法。另一方面,受雇的员工也不是以往那样的员工,能够依法获取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法本身同样是社会主义的法。第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引导、监督、管理。这些引导、监督、管理又是有社会主义法律、法规、政策根据的。相对说来,国内资本主义在各个方面还不如我们引进的外国资本主义。我们既有胆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又有能力管理外国资本主义。我们又何尝不能利用本国资本主义,管理本国资本主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当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