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教育的认知与实践研究论文_周惟公,朱长斌,梁云凤,李雪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教务处,河北保定,071000)

课题:第五届校级教改项目—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号:JG2017505)

摘要: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本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三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汇总,验证“三化”教育效果,并找出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实现“三化”教育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三化”教育;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1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中国自古有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更有鲁班、庖丁等这样把工艺做到极致的代表。因此,古老的中国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匠人文化,工匠不曾消失, 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工匠精神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所在;从企业层面来讲,是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的重要保障;就个人层面来讲,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竞争力的精神动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理应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意识,锻造大学生的工匠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实品质基础。“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培养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础,应用型大学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目标锁定于“专业教育”,是连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桥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则是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使命。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发现我校基于“军营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的“三化”教育与工匠精神内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实践途径。

2“三化”教育的内涵及具体做法

“三化”教育是在凝练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基于“军营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简称。

2.1军营文化教育做法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于2013 年对大学生实行了准军校式管理,2015 年 5 月,又高标准组建了预备役连。军营文化教育按照“组织严明,作风优良,思想过硬,甘于奉献,吃苦耐劳 ”的军人素质要求学生。具体作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营行为文化。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规范作息、叠军被、固定室内物品摆放,严整军容,每日早操,列队训练,辅导员监督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评比。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磨练学生严于律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军营环境文化,学校通过建立军营文化宣传橱窗,把 “忠心献给祖国,把青春献给军营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 ”、“学军中骄子、做校园精英” 等激励青年学生进步的励志格言和体现军人生活的宣传橱窗矗立在校园道路两边,悬挂在路灯杆上,把董存瑞、黄继光、邱少荣、雷锋等英雄人物照片安装在楼道、教室,让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军营文化激励战斗精神,弘扬优良传统。树立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用军营文化浸润工匠精神。

2.2企业文化教育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上:第一,根据毕业生就业实际,与学生就业的企业共同商讨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邀请有关企业进校园宣讲和推广企业文化;第二,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文化因素,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企业要求又能在学校阶段落实的部分,比如说文明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在文化建设上全面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第三,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第四,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第五,在毕业班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设企业文化方面知识,并将其作为毕业生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进课堂,加强对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第六,引导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习、掌握,进一步体会“工匠精神”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体现。

2.3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做法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公选课、社会实践是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主要着力点。

以学校团委为依托,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大赛”、“中华好诗词”等有关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深刻了解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公选课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平台,将传统文化精华与核心要义传递给学生;以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利用学生假期开展孝老敬老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洗脚、揉肩、做饭等。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义工活动,例如:我校的“蒲公英义务支教队”遍布贫困山区许多学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给予的精神力量,在实践中学会了感恩、责任与担当。

3“三化”教育效果分析

本文依托校级教改项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对2013级到2016级学生进行了关于“三化”教育认知与实践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我校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3.1军营文化

问卷就军营文化生活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具体数据见表1、图1。由图表数据可见,军营文化教育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团队精神的养成、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毅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另外,随着军营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军营文化教育对高年级学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程度,军营文化教育卓有成效。

图1:军营文化教育对学生影响柱状图

3.2企业文化

问卷就企业文化教育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本文主要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三个方面(详见:表2、表3、表4)进行了调研数据的分析,由图表数据分析可得:随着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与学生年级高低呈正相关,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成效明显。

4结语

我校目前开展的“三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开展时间尚短,在许多做法上仍需进一步探索。例如:如何将“三化”教育内容转化成学生内在能力的问题,如何将“三化”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在后续项目研究推进中将会重点展开。

参考文献

[1]单侠芹.《工匠精神引导下对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年第8期.?

[2]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2004.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1996年版.

[6][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年20期.

论文作者:周惟公,朱长斌,梁云凤,李雪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三化”教育的认知与实践研究论文_周惟公,朱长斌,梁云凤,李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