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重庆 400053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梗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梗死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溶栓联合整体护理可提高溶栓再通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早期溶栓;整体护理;急性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急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急、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1]。但早期溶栓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给予整体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的联合应用,促进了早期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为临床赢取了抢救时间,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8岁-68岁,平均年龄(51.133.57)岁;前间壁梗塞12例,下壁梗塞9例,高侧壁梗塞6例。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0岁-68岁,平均年龄(51.704.01)岁;前间壁梗塞14例,下壁梗塞8例,高侧壁梗塞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类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1.2方法
1.2.1溶栓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溶栓治疗,既将150万U的尿激酶溶解后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并于0.5h内静脉滴注完。20ml生理盐水加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停药。同期口服阿司匹林者300 mg每天1次,连用5天后改为75mg每天1次。同时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对症处理。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具体整体护理措施如下:
1.2.2.1心里护理
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高流量吸氧,及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况。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方式与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缓解患者的疼痛,并采用安慰性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增加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在积极护理的同时,告知患者急性心梗的相关知识,做好家属的心里疏导工作,使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
1.2.2.2观察病情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准备溶栓药物,并给予补液,防止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应依据病情合理调控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血压降低时,应考虑心源性休克,并注意是否血容量不足,在严密监测的同时,谨慎加快补液速度。如果补液后心律反而降低,尿量增多,血压升高,提示血容量不足,反之则为心源性休克。
1.2.2.3饮食护理
给予低脂肪、低蛋白、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并嘱咐患者不能饮食过饱,解释过饱的危害。合理的饮食,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便秘,增加心脏的负担。通常饮食从流质、半流质逐渐向软食过渡,尽量少食多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刺激性食物。
1.2.2.4吸氧护理
吸氧可有效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缓心绞痛,防止梗塞范围的扩大,是临床急性心梗护理的重要环节。氧流量的合理控制是关键,应依据病程进行调节,一般起初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3-6L/min),症状减轻后改为低流量持续吸氧或间接吸氧(1-2L/min)[2]。
1.2.2.5溶栓护理
溶栓给药后密切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注意有无皮下出血点,连续监测心电图,并观察ST段恢复后有无心律失常发生。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应做好抢救准备。
1.2.2.6环境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确保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
1.2.2.6出院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时,耐心讲解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定时复查。同时做好出院后活动指导,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但不能过度劳累。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症状2h消失或缓解;②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的导联在溶栓治疗2h后迅速回降50%以上;③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液肌酸激酶峰值提前至发病16h内。满足以上2项或2项以上为溶栓再通,①②项不能判断为再通[31]。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梗死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3讨论
溶栓使临床治疗急性心梗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缩小梗死面积,且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减少病死了。而早期溶栓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使保证溶栓成功的基础。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可给予患者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梗死再痛率[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梗死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由此可见,早期溶栓治疗与整体护理互相配合,可减少病死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梗死再痛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根发,浦政,陈伟,等.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梗预后的观察.中国新药杂志,2015,14(11):1342-1344.
[2]袁应双.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梗预后的观察临床效果评价.吉林医学,2016,31(14):1975-1976.
[3]林文娟,励灵玉.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2015,4(12):24-26.
[4]孙艳.早期溶栓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5,39(6):1097 .
论文作者:陈茹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