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在科普说明文中轻舞飞扬论文_滕雪梅

让语文味在科普说明文中轻舞飞扬论文_滕雪梅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包头路小学 266012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说明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文体类型丰富,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及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学习。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训练语感有机地整合起来。 我认为让科普类说明文的课堂洋溢“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设情境,激活语文味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这同样也是激活说明文教学的主渠道之一。说明文呈现出内容朴实、语言朴素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实物、挂图、游戏、故事等手段,可以创设出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如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引用猜谜导入新课:一只大鸟天上飞,不是老鹰不是雁。穿云破雾上蓝天,万里行程一日到。(说我像鹰像蜻蜓,我比他们有本领。请你坐进我肚里,飞上蓝天去旅行。)是啊,说起飞机,同学们并不陌生。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并不是大家常见的普通飞机,而是一种特殊的飞机,它叫航天飞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走进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气氛中,这时的说明文教学中不就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了吗?

二、字斟句酌,品出语文味

学生在朗读、品味、比较、揣摩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感受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品读重点段落。说明类文章大都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阅读说明类文章时要注意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太阳》这篇说明文的开头就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段来处理,因为在这一个段落中,列举了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跟地球之间的距离,还用坐飞机需要多少年这样的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在说明太阳有关知识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说明得既明白又生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作者是怎么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太阳的特点,而且可以为学习这些说明方法埋下伏笔。

2.精读关键句。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教师可以从“个性鲜明”为突破口,在说明文中也来一个“咬文嚼字”。

师:课文中说这些俑“个性鲜明”,你能通过朗读找出课文中表现他们“个性鲜明”的特点吗?

生:我从将军俑“神态自若”看出来了,觉得他特别镇定、沉稳,一读就知道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生:我从武士俑“体格健壮,体态匀称”中看出他们身材一级棒,像个男子汉。(生大笑) 生:我从陶马“形体健壮,肌肉丰满”中看出来这些陶马和真的一样,相信他们跑起来一定非常快。

生:我还从将军俑“手握宝剑”看出,他用的兵器也比一般士兵的高档,这宝剑一定是指挥用的。

通过师生之间的“咬文嚼字”,让学生也能在说明文中进行语言赏析,让他们不仅关注说明文的表象知识,还能够关注文章自身,挖掘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探寻情感,读出语文味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1.读出准确与生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2.读出趣味与感悟。说明文的语言虽注重科学,准确,但有些文章中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音乐美,在反复朗读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倦意,振作精神。《金蝉脱壳》的某些段落具备这些特点,我就把朗读作为本课的趣点。在“开始脱壳”这一部分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先播放蝉脱壳的视频,然后抓住蝉“背——头——尾——脚”出壳的先后顺序,关注蝉变化的特点,语言的优美,非常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自由读,齐读,当响亮而优美读书声回荡在教室中时,哪里还有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比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且让枯燥的科普类说明文充满语文味。

论文作者:滕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让语文味在科普说明文中轻舞飞扬论文_滕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