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理论的演进背景与理论综述_创业论文

企业创业理论的演进背景与理论综述_创业论文

公司创业理论的演化背景及其理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背景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率先从“管理型”经济转向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创业型经济”。他认为,在这种社会里,急需引入创业精神①。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发生在一些大企业的战略变革和创新实践(如通用电气公司等)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已建公司里引入创业精神和创新实践,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1990年,美国《战略管理月刊》(SMJ )杂志发表了关于公司创业(简称CE)的特刊,标志着公司创业正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分支。理清公司创业理论的发展脉络、把握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走向,是研究、发展公司创业理论的基本前提。

二、公司创业理论相关的演化背景

笔者系统研究该领域文献后发现,理解与公司创业理论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背景,对于搞清楚公司创业理论的产生背景、渊源及其发展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传统创业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早期的创业学研究集中在研究创业者个体的心理、性格特质,研究的焦点是:“为什么特定的个人创建公司,而其他的人,在相似的条件下则没有?”(Gartner,1989),这通常被称为“特质研究”方法。Miller研究了在不同类型的公司里(简单的小公司、较大型的公司)决定创业的因素,他指出:“最重要的不是谁是关键的行动者,而是创业过程本身,以及培育和阻碍它的因素”(Miller,1983),从Miller开始,创业研究的焦点开始从创业者个体转向公司层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Gartner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 创业学的研究焦点应该从研究单个创业者的特征转移到创业过程本身,在他们的倡导下,创业学研究的主流逐渐转向“行为研究”或者“过程研究”。这种方法是把创建的新组织(或项目)作为基本的分析层面,目的不是去发现“谁是创业者”,而是探索创业成功的原因所在。1990年,Stevenson和Jarillo建议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创业:(1 )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创业者行动的结果;(2)研究创业行动的原因(如创业者的背景、价值、动机等);(3)研究创业管理的特征和创造过程。

在关于创业的关键特征方面,Stevenson和Jarillo(1990)等学者认为,创业的最关键特征是抓住市场机会,“创业就是创业者个人靠自己或者在组织里,追寻与他们当前控制的资源无关的机会的过程”。Guth和Ginsberg(1990)也认为,创业就是识别市场机会并创造资源的组合方式来抓住这些机会的过程,等等。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学的研究焦点从创业者特质研究逐渐转移到创业过程的研究上来。

2.战略管理研究对于创业精神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建公司和成熟大企业的创业和变革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这使得一些将研究焦点聚焦于大企业的战略管理学者们开始关注在已建公司中引入创业精神和创业机制。此后,创业学的研究开始与战略管理研究融合,形成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热点。许多战略管理学者关注创业研究,带来了战略管理的视角和研究范式,逐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公司创业。

3.理论体系庞杂的根源

目前,公司创业理论仍然是一个正处于发展、进化的理论分支,领域内体系庞杂、观点林立,往往给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在把握该领域整体理论构架方面带来很大的难度,也使得很多研究者望而却步,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创业学学科发展中一直存在两个对学科发展影响至深的难题:首先,在创业学领域,长期以来,缺乏一个严谨的、能够操作化、并能被学者们共享的创业概念(Gartner,1990)。这导致在创业学的研究领域里,研究者们倾向于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其次,从理论基础来看,对于创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非均衡经济”观,但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非均衡”恰恰是难以模型化的,因此,长期以来,创业学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成熟的研究范式。

这些基本的学科问题困扰着创业学学科的发展,由此也累及公司创业理论的发展。所以,在关于“什么是公司创业”等问题上,存在莫衷一是的说法。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创业学领域内缺乏对于创业概念一致认同的观点,同时,也反映了实践中企业创业活动范围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虽然公司创业理论在诸如“定义”等基本问题上确实存在难以统一的现象,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大公司的创业实践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公司创业研究已经成为文献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Zahra,Kuratko & Jennings,1999),成为战略管理研究、公司战略实践和公司成长管理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三、公司创业理论综述

1.公司创业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由于创业学领域中有关创业概念的模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关于公司创业的定义,以及各种各样的与公司创业有关的其他的不同术语。

(1)公司创业。这是公司创业研究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术语,表1总结了使用公司创业术语的代表学者及其定义。

表1 公司创业(CE)的定义

定义 作者

公司创业

CE指公司通过内部发展而进行多元化的过程,这种多元化要求新的资源组 Burgelman(1983)

合,以将公司业务扩展到公司当前能力和机会允许的范围。

CE是通过管理不确定性,把个人构想转化成集体行动的组织过程。Chung & Gibbons(1997)

CE是通过内部创造新的资源组合的途径,扩展公司能力的范围和机会。Covin & Slevin (1991)

CE包括两种类型的现象和过程:(1)在已建公司中新业务的产生,如内部创

新或风险企业;(2)通过更新公司赖以生存的关键构想来实现组织转型,例

Guth & Ginsberg (1990)

如战略更新。

CE是公司在新产品或新市场方面的扩展。如果一个组织开发高于平均水平数Jennings & Lumpkin(1989)

量的新产品或新市场,那么这个组织就是创业型组织。

CE包括:在已有业务中新诞生的业务、停滞业务的转型,以及需要恢复活力Schendel (1990)

或转型的现有业务

CE是创建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常常是利润中心,SBU、部门或分支机构) Span,Adams & Wortman (1988)

以创造新产品、服务新市场或利用新技术。

CE包括从组织低层发起的创新主动性,这种创新是由下属创造的,不是被上Vesper (1984)

层管理要求,期望或允许的。

CE是一个组织更新过程,它具有两个区别和相关的维度:创新、建立新企业Zahra (1993)

或新业务和战略更新。

CE是公司创新、更新、冒险努力的总和。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生产流程和Zahra (1995,1996)

组织系统。更新是指通过改变业务范围、竞争方式来激活公司的经营,它也

意味着创建或收购新的能力、并利用他们来增加股东价值。冒险指公司通过

在现有或新市场上扩张业务而进入新的领域。

CE是在现存组织中创建新业务、内部革新、或合资/联盟;通过组织战略转 Dess (1999)

型,即通过资源新组合创造新财富。

CE包括:持续开发新产品/市场、组织年轻化、战略更新、重新定义事业领 Covin & Miles (1999)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内创业和内部公司创业。 另外一些学者采用“内创业”和“内部公司创业”的术语来描述发生在已建公司内部的创业活动, 其中了有代表性和影响的是Pinchot(1985)提出的内创业的概念,表2总结了采用内创业和内部公司创业术语的学者及其观点。

表2 内创业和内部公司创业的定义

定义作者

内创业

内创业是在具有内部市场的大公司和较小的、独立的业务单位内部的发展 Nielson,Peters,&

活动,目的是在大型组织内部创建内部试验市场,改进、创新管理或技术。Hisrich (1985)

发生在大公司或独立的SBU内部的、以创建内部试验市场、改进管理和技术 Pinchot G.Ⅲ(1985)

为目的的创新活动。

大公司里的创业,已建公司里的创业。Kuratko (1990)

公司中的个人和群体创造新产品/服务的构想,以及将这些构想转化成可盈Hostager etal.

利的产品(或服务)的活动。(1998)

在已建公司内开展的活动,包括新业务冒险以及其他的革新活动,诸如开 Antonicic & Hisrich

发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管理技能、新战略和新的竞争方式。 (2001)

内部公司创业

内部公司创业是指发生和在公司内部的创业行为。 Jones & Butler

(1992)

内部公司创业是指所有在已建组织内部的正式的创业活动。正式的内部创 schollhammer

业活动是那些得到明确组织批准和资源支持的活动,目的是要进行以下创 (1982)

新:开发新产品、改善产品、新工艺或流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P.Sharmahe 和J.J.christman(1999) Entrepreneruship Theory & Practice,23,No.3,spring ,一文整理。

(3)公司冒险。公司冒险是指公司开发全新业务或创建新业务单位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结果之一往往是有高度独立于母公司的新业务单位的诞生,由于是公司开发的全新的业务活动,因此,公司冒险活动往往具有较大风险,非常类似于创建一个新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已建公司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业活动。

(4)战略更新或组织更新。Stopford和Baden-Fuller(1994)认为, 战略更新就是公司在整体上(法律上或经济意义上)改变资源配置方式,以达到更好的和持续的公司绩效的过程。Zahra(1993,1995,1996)认为,战略更新就是通过改变公司的竞争模式激活公司经营,它还意味着创建或收购新企业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来增加股东价值。总之,采用“战略更新”或“组织更新”术语来描述公司创业的观点强调,这种类型的公司创业是公司基于资源配置方式改变而进行的战略变革或组织变革,例如重新定义公司使命、业务概念、重组组织、导入全系统的创新,最终将导致新的产品和技术的组合,等等。

(5)创业管理。除了创业战略之外,类似的术语还有战略型创业、 创业战略等等。使用这类术语的学者认为,创业管理是与传统管理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创业管理是公司管理(层)表现出的培育公司创业活动的行为,它是一种管理哲学,促进公司的战略敏捷、柔性、创造性和持续创新,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各个层面发展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和行动的人们。

(6)创业导向。1996年,Lumpkin and Dess(1996)提出创业导向的概念,他们提倡用战略决策的概念来模型化公司层面的创业,即创业过程是经理人员创业式地行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和决策风格,认为创业导向就是指公司创业的过程、实践和决策行为,并首次提出创业导向的六个维度:自治性、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和竞争侵略性。

综上所述,关于公司创业的定义,虽然学者们在术语的具体应用上存在不尽统一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公司创业的研究对象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和共识,即公司创业是研究公司层面的创业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在公司战略中注入创业精神。所有源于资源新组合的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都应该被看作是公司创业领域的议题(Guth & Ginsberg,1990),任何组织的产生、成长、失败、复兴和转型都应成为创业研究的关注点(Covin & Miles,1999)。

2.公司创业理论的研究内容综述

笔者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将公司创业理论的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公司创业类型的研究。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框架体系和成熟的研究范式,许多学者从公司创业类型的角度来试图描述和研究公司创业活动。例如,按照公司创业的结果来划分,如前文所述不同的关于公司创业类型的划分;按照公司创业活动的正式与否来划分;按照创业者和创业活动及其结果发生的地点或层面不同来划分;按照创业投资来自公司内部还是公司外部来划分创业活动;按照国际、国内来划分公司创业活动的类型,等等。

(2)关于公司创业过程的研究。Gartner(1985; 1990)提出,公司创业过程包括四个要素:个人、创造过程、被创造的组织和环境。后来,其他学者在这个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其他的要素,如创业者、创造过程、创业结构、环境等要素。另外一些学者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司创业活动的因素。例如,公司创业的诱导因素及其与公司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公司创业过程(行动)与组织特性、个体特征等的互动,等等。这类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公司创业活动出现的原因和动力、启发人们对于创业机会的把握。目前,学术界关于公司创业的作用、风险、有效实施等方面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特别是关于公司创业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过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关于公司内部创业者行为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典型的传统创业学“特质方法”在公司创业理论中的延续,代表学者有Stevenson,Jarilllo等。这类研究主要是从公司内部个体创业者和创业群体(高管团队)特质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司如何抓住机会,取得创业成功。作为特质研究方法的延伸,对于公司内部创业文化的研究也是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公司创业理论的研究范式

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公司创业理论研究范式的一种主流取向是,将战略管理与创业学研究整合起来。

(1)战略管理理论与创业学研究的融合。1979年,Schendel and Hofer 曾这样定义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个管理组织的创业活动的过程,即管理组织的复兴和增长。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创业视角的战略管理观点;Stevenson、Jarillo和Day分别于1990年、1992年提出创业学和战略管理的“交叉”,他们都使用了“创业管理”这个词以表示二者的交叉。

Schendel (1995)、Slater & Olson(2000)等学者主张, 公司战略有两个要素:创业要素和整合要素。创业要素是指组织怎样在竞争环境中定位(范围和资源配置),整合要素是与管理“创业要创造什么”相关(政策、文化标准、管理结构),创业要素和整合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

2000年,G.D.Meyer等学者对JBV从1985年到2000年9月发表的文章以及SMJ上从1980年到2000年6月发表的文章进行了一项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中,对于公司创业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小公司和新企业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JBV中有58%的有关战略的文章,这说明创业学的母学科——战略管理的影响仍然非常明显。由此,G.D.Meyer等学者提出, 战略管理研究聚焦于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绩效导向过程,而创业学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创造,创业的“创造”面正是战略管理“绩效导向”过程的前提,他们提出了一个创业—战略管理交界的模型。这个模型通过四个研究空间,即公司规模(大/小)、研究焦点(创造/绩效),将创业学的“创造”面与战略管理的“绩效”面有机地联结起来,实现战略管理理论与创业学的交融。

(2)创业理念与战略型创业。 学者们对于整合战略管理和创业学研究的思路,集中地体现在最近学者们提出的将创业作为一种“战略思维”的主张上。McGrath and MacMillan(2000)提出创业理念的重要性, 认为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战略家必须采取创业思维来感知机会、重组资源、采取行动以充分利用机会;Meyer and Heppard(2000)提出了“创业主导逻辑的概念”——它弥漫在整个组织中,是创业战略的基础;Venkataraman & Sarasvathy(2000)提出,创业是关于创造,战略管理是关于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和保持创造出来的东西,财富创造是创业学和战略管理的共同核心;Hitt and Ireland(2001)等学者提出,创业和战略视角应该整合为创造财富的创业型战略,即在创造财富的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把创业(即寻找机会的行为)和战略(即寻找优势的行为)观点进行整合,他们认为,创业学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整合主要发生在外部网络、资源和组织学习、革新、国际化等领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公司创业的理论研究范式还没有成熟,但是,在公司创业理论研究中提倡采取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整合战略管理和创业学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这与把创业作为一种战略思维方式,在公司战略管理中强调注入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的公司实践交相呼应,同时,这还为学者们深入研究公司创业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研究角度。

四、结论

通过对公司创业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式的总结回顾,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虽然学者们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术语,但是, 公司创业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发生在已建公司身上② 的创业行动。笔者认为,公司创业就是与已建公司紧密联系的创业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它是建立在识别市场机会和资源新组合基础之上,以创新和战略变革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特征。公司创业活动的目的在于激活公司活力、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增强公司柔性和对环境的反应速度,使已建公司恢复创业活力。创业型公司就是在公司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哲学和经营实践中表现出创业风格的公司,即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持续创新、具有冒险精神、先动或积极地发起变革、积极参与竞争、具有柔性、敏捷等组织特征的公司。

结论2:公司创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公司冒险。 这是指公司为追寻机会和新市场而发起的各种类型的新冒险(新部门、新事业领域)。这类创业活动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涉及范围是局部的。这是许多大公司开发新事业领域的重要途径,是已建大公司最典型的创业形式。从公司冒险的视角来研究公司创业活动,与创业学中把创业看作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组织”的观点一脉相承;

(2)公司重新整合内部资源的所有创新性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总和。 这是指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发生的、以资源的新组合方式为特征的各类创新活动(如新产品、新服务、新构想、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新资源、新市场等),这类创业活动在内容上较集中,涉及范围较窄,常常是某个或某些职能领域。这类研究公司创业活动的视角,与创业学中把创业看作是“新经济活动创造”、“创新是创业的核心”等观点一脉相承;

(3)战略更新。这是指在已建公司推动下的涉及到公司战略思维、 主导逻辑、经营理念、业务范围、竞争模式等全方位的改变和创新,包括重新定义公司使命、重新定义业务概念和经营模式、重组组织、革新公司文化、导入全系统的创新等等。这类研究公司创业行为的文献来自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战略变革视角,是一种最复杂的公司创业活动,是对已建公司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等同于再次创业。例如,英特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存储器转移到芯片领域,波音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率先开发民用喷气客机,诺基亚在上世纪80年代从传统造纸行业进入移动通讯行业,等等;

(4)战略创新。熊彼特(1934)以及Stevenson and Gumpert(1985)等提出过“创造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或改变行业的“竞争规则”的创新行动,笔者把这类重大的、不仅涉及公司自身变革,而且对产业和环境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变革行动称为战略创新,这种创新过程是以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独特的产品和技能,以及新的竞争和业务模式为典型特征的。例如,沃尔玛和戴尔模式的成功都是因为实施了重塑产业竞争规则、波及产业整体的战略创新。

第3、第4类公司创业活动本质上是以激活组织活力、加强经营柔性和战略反应能力、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地位为核心的战略变革。这类创业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涉及公司全范围。

结论3:在公司创业理论研究中,提倡采用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整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创业学理论,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因此,研究公司层面的创业战略及其实施过程,是公司创业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结论4:从具体研究的角度出发,笔者也非常赞同其他学者的提议, 即在具体的研究中,为避免混淆,每位学者应该在自己的研究体系中严格界定好自己所指的公司创业现象及其定义,而后展开研究。在公司创业理论尚处于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有利于该领域知识的积累和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公司创业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项目批准文号:70472028)阶段成果。

注释:

① 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 使用“身上”这个词是为了避免在公司创业“内”、“外”概念中的复杂和混淆。

标签:;  ;  ;  ;  ;  ;  ;  ;  

企业创业理论的演进背景与理论综述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