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探讨论文_王彦

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探讨论文_王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在当今城市倡导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人环境下,木文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现状,探讨了在历史文化街区构建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转变规划和交通理念,调整街区土地用途和城市功能,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力法完善道路设计,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等一系列绿色交通应用途径,从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环境,提升空问环境品质。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交通设计

1街区交通现状分析

1.1以城市公共职能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巨人的交通需求

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模式客观存在互动机制。在土地经济性和交通可达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现代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土地使用呈现很强的城市公共职能,大量公共生活催生了巨大的交通需求,街区交通总量庞大,交通结构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高。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41平方公里街区内分布有24处中小学、幼儿园用地,学生上下学和家长接送小孩产生了庞人的交通量。但从街区有限的人口需求和中小学校合理的服务半径来看,街区本身并不需要配置数量如此众多教育设施,大量的公共设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交通总量。

1.2交通结构中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较高

由于街区的地理位置优越,街区的交通便捷性较高,因此大大促进了街区公共交通的发展。本文对五大道街区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分析,街区人群中有51%人会选择步行以及自行车出行,有14%的人会选择小汽车方式出行,而有35%的人会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1.3道路综合指标高,交通通行能力较高

由于历史街区的区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历史街区呈现外部交通便捷,内部交通网络密度大等特点,由于街巷尺度较小,因此在历史街区中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例如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以及自行车等,其中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低。以天津五大道街区是典型的小街廓、密路网的街道格局,由39条道路划分成以300米*100米的长方形街廓为基本单元的街道格局,道路网密度13.22km/km2,高于城市中心地区、繁华的商业步行区路网密度10-12km/km2规范数值的上限,因此街区中每条道路分担的交通量较小,交叉口中能够对交通量进行疏散,从而增加到了通信的能力。

1.4路权分配不合理,人车空间使用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组织理念也朝着快速便捷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在进行城市道路分配过程中,实行的是机动车交通优先,道路断面以车行为主的设计理念,从而导致我国城市道路中人行道下载,人车混行的情况出现,进而导致绿色交通空间设置不足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屡见不鲜。在五大道街区中,大多数的历史街道的道路红线长度为12-15m,机动车路面宽度一般为8-9m,其中机动车道站路面面积的70%~75%,在机动车道两旁的人行道和绿化面积为1.5~2.5m,由于宽度无法满足行人正常通行的需求,因此常常出现行人、自行车以及机动车混行的情况,不仅无法保证交通的顺畅,同时也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2绿色交通空间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绿色交通空间主要目的在于在保证绿色交通出现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交通环境,从而起到减少交通拥挤、推动公交优先发展的作用,让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更愿意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方式。本文对天津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出行意愿以及空间环境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人群由于街区环境交通安全性较差,而不愿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出行。

3构建绿色交通的应用途径研究

3.1转变城市规划理念,寻求土地-交通互动机制下城市功能转变

为了改善我国城市交通环境,需求土地-交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入手,对历史文化街区土地开发以及保护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并通过引进现代化的街区保护发展规划理念来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加以调整,从而有效的减少人们出行对机动车道依赖性,进而减少街区交通总量。例如,随着城市发展适时调整、减少五人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学校数量和规模,转变街区城市功能转换,改善街区交通人环境。

3.2转变交通规划理念,推广绿色交通

站在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的高密度小街区模式能够促进非机动化出行的发展,从而实现绿色交通。基于此相关管理部门首先要改变现有街区以机动车出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和理念,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结构和方式通过街区区域内外联动方式加以改变,从而达到降低机动车交通总量,促进公共交通发展的目的。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以及服务效率、水平的方式,来降低机动车车速,进一步鼓励人们采用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出现方式。

在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中,想要建立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可以优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地面快速公交两种方式来减少交通的总量,从而缓解地面交通拥挤的情况。

3.3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于段,建立安全性强的街区空间环境

交通稳静化主要鼓励人们在使用街道空间时采用步行的方式,并通过道路分流规划的方式来对街道实施物理限速、物理交通导向,从而有效的改善历史街区的出行环境。传统的交通稳静化方式主要从城市交通工程技术方面入手,通过利用城市居住区的减速措施来减缓机动车的速度。而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交通稳静化技术,主要对街区内部道路(街道)、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开敞空间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从而确保历史街区交通运行的通畅,并进一步优化历史街区的交通环境。

(1)对机动车速度进行限制,并对路权进行重新分配,优化道路断面,从而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行人以及自行车出行的环境。

(2)车道窄化。通过减少机动车道的面积比例,每条机动车道至少缩小3m以下的路幅度,来减少机动车的通信量。

(3)对人行道的宽度进行优化,一方面防止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同时还能促进人们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模式;通过增加公共汽车以及自行车的专用空间,来为绿色交通工具的出行提供保障;设置多功能的分隔带,作为绿化、建筑户外局部扩大场地和临时停车等活动使用;针对学校、体育馆等人流以及车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以对道路和建筑外部的共享空间进行设计,从而优化交通环境;在建筑入口或者交叉路口增加警示性标识来减缓交通车速,同时为了保证交通局部空间的舒适性和适宜性,可以在人行道或者街道铺设中采用绿化以及环境美化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4)人性化设计道路交叉口设计。由于历史文化街区道路具有密集型的特点,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动车车行的速度;通过增加交叉口窄点设计、设置路拱等方式来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

3.4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停车交通

近几年,我国向欧美国家看齐,并借鉴了其城市中心区组织静态交通的模式,通过与鼓励公交出行、停车收费等多项政策相结合来细化停车的对策,对停车位置进行细分,减少沿路停车的情况。同时,政府部门在对街区城市开发与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各个部门的利益关系加以平衡,另一方面借鉴了美国纽约街坊内立体停车楼建设和地下车库使用措施,来优化交通环境,减少路边停车的情况,进而提高街区地面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

4结束语

绿色交通作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交通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交通组织方式,并实现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工程设计不同领域中理念的转变,有利于优化我国历史街区的交通环境。本文对交通改善设计在改变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和提升空间品质方面的作用加以总结,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文超.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2014,(12):1-76.

[2]罗彩霞.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出[J].华中农业大学,2012,06:80.

[3]李微.基于风貌保护的历史街区交通空间规划与改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05:1-84.

论文作者:王彦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探讨论文_王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