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及政策取向_乳业论文

我国乳业成长的阶段性分析及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取向论文,乳业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乳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重要食品,乳业高效、节粮和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特点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主导产业,因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乳业的发展。我国乳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乳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1998—2004年,在消费需求拉动和政府产业政策促动下,我国奶类产量从744.5万吨增加到2368.4万吨,乳制品产量由122.9万吨增加到949.2万吨,乳品工业产值由122.9亿元增加到666.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3%、40.6%和32.5%,而且涌现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品牌,乳业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乳品消费增长明显趋缓,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比上年仅增长1.2%,远低于原来20%以上的增长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乳品消费水平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市场的萎缩加上连年的价格战使我国乳品行业的利润率迅速摊薄,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乳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2001年是6.3%,2002年是6.8%,2003年是6.1%,2004年下降为5.4%,企业亏损面达到了31%,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企业拒收压价、奶农倒奶

杀牛等现象,乳业发展出现了巨大波动。

对于我国在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较低情况下出现的低水平过剩现象,理论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认为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已经饱和,认为我国乳业的发展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严鹏程等,2004),也有认为我国的乳品供给结构不够合理等(李易方等,2003;颜景辰等,2004)。理论研究的莫衷一是必然导致政策制定的无所适从。上述观点大多从某一个侧面解释我国的乳业成长,结论也不乏合理成分。但任何一个产业成长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在没有充分认识我国乳业成长的阶段性和总体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从一个角度出发的分析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提出政策建议的有效性也值得商榷。本文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借鉴发达国家乳业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乳业成长的阶段性做出判断,并据此提出我国乳业健康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及微观构成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演变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产业的成长过程也会呈现出从诞生、发育、成熟直到衰退的周期性演变特征。根据产业成长过程的内在决定因素和外在表现不同,一个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在演化轨迹上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特征。但若从更微观的层面上观察产业成长,可以发现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中产品的市场容量和技术创新状况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偏好不断进化,导致对原产品需求呈下降趋势,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开发出新产品来满足进化的需求,那么这种产业需求的转移和技术开发能力的衰退将使原产业的市场容量降低从而由兴盛转为衰退。反之,如果产业内技术进步强劲,能将现有产品加以改进或优化,则可望维持乃至提升其市场容量,进而使产业永葆生机。因而从更微观层面上讲,产业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产业内产品的更替和技术进步。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是由多个产品及其技术演化和替代过程组成的,单个产品及其技术的演化只是完成产业演化的一个环节。然而正是单个产品及其技术不断更替使产业表现出生命周期性。产品、技术和产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融合、互相包容的关系。三者的生命周期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生命周期与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产品生命周期比技术生命周期要短,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可能发生几个产品的更替过程。也就是说,产品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频繁,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完成后,如果市场需求和技术仍然有拉动和推动作用,一个新的产品创新又会发生,就会出现新的产品替代。同样,在一个产业生命周期中,发生技术替代的次数也与产业生命周期的长短有关。但是,不同的产业在同样的时间内发生产品和技术替代的次数并不是相同的。这与产业的特性和技术的演化途径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产业性质不同,其生命周期会有显著差别,而且其内部演化过程迥异。但是,产业的生命周期总是由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所表征的,在一定程度上,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也就决定了产业的生命周期。

三、我国乳业成长阶段判断

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正是产业内技术进步推动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推动了产业成长。由于乳业在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产业,所以从发达国家的乳品更替过程中可以大体预见我国乳业成长过程中产品更替的趋势。

(一)发达国家乳业演化的规律

在乳品消费过程中,发达国家一般都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奶粉阶段,奶牛饲养在山区、牧区,距离城市较远,人们就把牛奶制作成奶粉或炼乳,运到城市供人们消费;第二阶段是液体乳阶段,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找到了灭菌技术,加之包装材料的发民和冷链设施的完善,人们开始把经过杀菌后的鲜牛奶装进能够保持几天或几十天不变质的容器里运到城里供人们消费;第三阶段是发酵乳阶段,随着乳品发酵技术的发展,酸奶等发酵乳制品又逐步成长为乳品消费的主流品种;第四阶段是干酪产品阶段,由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不再满足水分占80%多的液态奶,人们开始研究吃牛奶的精华部分,于是奶油、干酪成为人们的重要食品。

目前乳业发达国家的乳品消费已处于以干酪制品为主的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乳业发达国家的乳品消费结构中干酪制品的消费量占有很大比例,液态乳作为传统的乳制品的消费量越来越低,市场销售总体上呈停滞的迹象,而且液态奶消费中酸奶的比例占70%~80%。也就是说,乳业发达国家年人均200~300公斤的消费量,并不全是喝进去的,而是作为食品吃进去的,因为生产1公斤干酪约需11公斤牛奶。可见,乳品由作为饮品消费逐步向作为食品消费转化是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1 2002年世界乳业发达国家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4

与乳品消费结构相适应,乳业发达国家牛奶产量的很大比例也是用于生产干酪,而用于生产奶粉和液态奶的比例较低。欧盟国家在2000年以前,有近50%的牛奶用于生产干酪,美国为48.9%,到2003年欧盟和美国用于制造干酪的牛奶比例分别增加到65.2%和51%,加拿大为44.7%,亚洲的日本也达到14.8%。欧美国家只有8%~12%的牛奶用于奶粉生产,用于液态奶生产的牛奶也仅约1/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用于生产奶粉的牛奶比重较高,但其中脱脂奶粉和婴儿奶粉的比例较大,而且90%以上的奶粉用于出口(南庆贤,2005)。我国目前的牛奶则主要用于加工奶粉和液态奶,2003年用于加工奶粉和液态奶的牛奶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31.2%和33.4%,而用于生产干酪的牛奶仅为0.2%左右。

(二)我国居民乳品消费的变化趋势

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奶业发达国家乳品消费结构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虽然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品消费市场产品品种变迁的趋势。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人员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世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相互影响会逐步趋于大同。其实许多泊来食品在我国市场上都表现出了这种消费成熟度的渐进性和与国外饮食习惯的不断融合性。如啤酒在刚进入我国时曾被很多消费者形容为“马尿”一样而不被接受,而目前却被称作“液体面包”。我国居民目前的乳品消费中干酪和奶油的消费量比例很小,与奶业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许多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我国乳品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层次低,但本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的乳品消费市场还没有发育到以干酪制品消费为主的阶段。可以预见,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快就会接受奶酪。因此,奶业发达国家乳品市场演化中的规律可以为判断我国乳品市场的成长阶段提供很好的参照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乳品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品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奶粉曾是我国城镇居民乳品的当家品种,最多时曾占到了我国干乳品产量的80%。从1997年开始,奶粉消费增速开始低于鲜乳品和酸奶。在2004年的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市场中,鲜乳品、酸奶和奶粉各占据75%、11%、14%的份额,液态奶已经处于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

表2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的主要乳品品种情况(公斤/人)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4

从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截面数据看,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奶粉消费量仅为最低收入家庭的2倍,且不同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费量差异不大, 而鲜乳品和酸奶的人均消费量最高收入户却分别是最低收入户的4.2倍和6.5倍(见表3)。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鲜乳品消费的比重将会上升,酸奶也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成为继鲜奶之后的下一个消费热点。

表3 2003年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购买乳品品种情况(公斤/人)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4

目前我国国内干酪及奶油等高档乳制品的生产量很少,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如2000—2004年我国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其中奶油年增长率为41.5%,奶酪年增长率为38.5%,说明我国以干酪产品为主的高档乳制品市场已开始启动。

(三)对我国乳业成长阶段的判断

根据我国近年来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品种结构变化情况,结合奶业发达国家乳品消费品种变化的规律,可以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市场发育阶段做出判断:我国目前乳品消费市场处于液态奶主导阶段,奶粉在城镇市场已处于成熟阶段,今后市场主要在农村和用作工业原料,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对二、三线市场开发力度的加大,农村乳品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以乳代粉”也将是必然趋势;以酸奶为主的发酵乳制品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后期,会很快进入产品扩张期,成为我国奶业的下一个增长点,2000年以来我国酸奶消费年均增长达到26.35%就是最好的佐证;干酪等高档乳品市场在一些高消费群体中也开始启动。因而从奶业整体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奶业正处于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和市场结构不断升级的产业扩张阶段。如图2中的A点。

图2 我国乳业成长阶段分析图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从总体上看,我国乳业尚处于产业扩张阶段,乳业在我国仍然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加快乳业发展,提高国民乳品消费水平仍然应该作为我国产业支持政策的重点领域。

2.我国目前乳品消费水平很低、市场潜力巨大,但远景潜力不等于现实需求,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乳品市场成长的渐进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乳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避免乳品企业重复建设和奶牛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使乳业发展与我国居民的乳品消费水平提高相适应,促进乳业平稳协调发展。

3.各乳品企业要充分认识我国乳业成长中的产品更迭的规律,根据发酵乳已经市场导入、干酪产品市场已经启动的乳业发展趋势,乳品企业尤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乳品企业要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实现我国不同类型乳品企业的错位竞争,并注重教育和引导消费者,培养新的乳品消费习惯。避免目前在液态奶领域出现的同质化过度竞争进一步加剧,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我国奶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及政策取向_乳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