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错”资源_教育叙事论文

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错”资源_教育叙事论文

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错误论文,资源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一:一家教研部门在对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反映每个学科老师上课都出现过错误,甚至经常出现错误。当出现错误后老师一般的处理方法是:37%选择“坚持”;21%选择在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纠正错误;另有部分老师选择暂时搁置,在课后解决与学生的分歧。当问及面对老师出现错误你会怎么办时,16%的学生选择课上向老师提出,12%选择课后给老师指出,48%的学生选择沉默,其余的有采取向家长诉苦,有采取向校长(或班主任)诉说等办法。这家教研部门把这种问卷调查作为常规的教学管理手段,一般会把教师出错率向校方通报,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调查二:一位教研员通过对一学期来听课的统计发现:当课堂上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有51%的老师说:“很好,请坐下。”有7%的说:“错。请同桌(或其他的人)来代替你回答。”有13%的案例这样说:“是这样吗?你再想想看。”有27%的老师会把问题再重述一遍,让学生再来思考,直到答对为止。

调查三(对象:某初中学生):当老师提问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低头不语。然而,老师有时还是能够叫到自己的名字。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真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能否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因为这种害怕导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结巴口吃都是有过的事。……当念初三的时候,我偶然惊奇地发现,老师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来自“教学参考书”。离开了参考书,老师也不敢说什么是正确答案。后来,我更加惊奇地发现,那些在课堂上总是能够回答得“非常正确”和“一贯正确”的同学不少都受惠于教学参考书。从此以后为了不再体验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和羞愧,我就想方设法地也弄来各种教学参考书,并将上面的问题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教育上的很多失误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教学管理的很多失误也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一旦处置失当,受伤的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只有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理念,坚守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凭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本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修炼从容应变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说不定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呢!

案例一:这是一次大型的阅读教学公开课,课文是鲁迅先生的《风筝》,上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观摩教师来自于全国各地。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我”撕毁弟弟的风筝,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下面是师生就这个问题对话的片段。

生:对。这体现了我对弟弟的爱护。

师:撕了他的风筝,为什么反而是“爱护”?

生:因为弟弟贪玩,玩风筝不好。

师:玩风筝有什么不好?

生: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要出去打工。

师:噢。看起来这确实也能体现哥哥对弟弟的爱护。你请坐下。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看法吗?

评析: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发言与《风筝》一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但我们看到执教者很有耐心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最后他也对答案不置可否。又进行下一个环节。在评课中有的教师对此提出了异议: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

我们通过分析认为,教者这样处理是恰当的,体现了他的课堂教学机智。阅读对象是刚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达不到课文的深度,不如鲁迅对社会、人生理解得深刻,没有必要勉强他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深度。随着生活阅历增广,他一定会想通的。另外一方面,当初“我”撕小弟弟的风筝确实也就是基于“爱护”,只不过对爱护的理解不对,方法不当罢了。再说,像这位同学的看法在当前社会确实很有市场,如果想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会出现偏移,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为他们培育一个敢于说话、敢于发表意见的心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堂教学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确定一条最为适当的处置策略,既基于教师的爱,也取决于他的教学智慧。

案例二: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在黑板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别字:“莫可明状。”一个学生立即大声纠正:“‘明’错了,应该是‘姓名’的‘名’,老师写错了!”教者抬眼一看,面色一红,一边不自然地说道:“对不起,老师笔下误!在我们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有很多也属于这一类,写作时也要细心。”一边拿起黑板擦了起来,教室里一阵躁动。

评析:有一类错误,属于知识性错误。在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上,经常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如“坐镇指挥”却有很多人写成“坐阵指挥”,“染指”错解褒贬,“不刊之论”错解词义,“匪夷所思”望文生义,“美轮美奂”错用对象;“扬州盆景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青睐,而且在国内也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由于颠倒了两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所以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语文知识浩若烟海,加上汉字难读难写难认,不出错误的几乎没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置这一类错误。

在此案例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将“莫可名状”写成了“莫可明状”。该教师此时面对自身的失误,及时纠错,也找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并用学生作文中也可能有此种类型错误来寻找“错”的合理性,反而引起了学生的不甚满意。试想如果教师改正以后能谦虚地向学生请教:“谁能想办法帮助老师区分这两个字?”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无疑会触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重组,他们一定会想到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上去是在帮助老师,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巩固,这远比教者提供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

对于课堂生成的这类知识性错误,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掖着或者不了了之,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但如此,有时教师要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暴露知识的“盲点”,通过师生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让学生“根除”错误,获得新的启迪。

案例三:《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向黛玉请教作诗之法,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作诗对仗不是“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而应是“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一位教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个错误的作用,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点出曹雪芹“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一笔误后,指出书上的东西有时也不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确,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锻炼学生片段写作能力,教者设计了一个“给教材的编辑写封信,要求改正过来”的教学环节。但有个学生站起来表示反对,原因是“错误的东西掩藏在看似正确的东西之下,对人也是一种极好的考验”。教师收回写信的教学要求。

评析:教材的课文注释出现错误或者疑似错误,是语文教学的稀有资源,一定要好好珍惜利用。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发现问题,求证错误,阐明观点,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只可惜这个教学片段只是蜻蜓点水就草草收兵了。可以这样设计探究流程:首先,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即如何来论证这句话是错的,有哪些办法来证明。最后,结论得出了,讨论如何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信这是一个探究之旅、发现之旅、快乐之旅,也是一个创造之旅。

在求证过程中大概有如下工作要做。可以查看原著甚至多找一些版本来校勘,看看是版本的问题,还是印刷的错误,或者确实是作者的错误。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版本就有明确的注疏:“这里林黛玉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可能是作者或传抄中的笔误。”还要仔细阅读原文,体察语境,看看上下文有无特定所指,就是说有无特殊的表现目的,是不是作者的故意错误,就好像《药》中康大叔的一句错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还应该找一些律诗来验证一下,看看中间两联是否有“虚对实实对虚”的情况,最好再找一些有关谈论格律的书籍,进一步找找根据看看有无这样一种说法。如有可能,还应该对“虚”与“实”进一步正名,曹雪芹时代有无虚词、实词之说?本诗的“虚”“实”如果指的是“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不见为虚;真景为实,想象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黛玉的说法能否成立?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引来新的探究,从而发挥其更多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多的锻炼机会,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智慧的历练。

案例四:一位学生在读《明湖居听书》中一句“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时,错读成了“如白水银里放着两丸黑水银”。很多同学没有听出什么问题,有的听出问题的也一笑置之,并未引起注意。对语言有着敏锐的感觉的执教教师,听后的脑中迅速组织了一个教学片段。他与学生一起共同品味一“养”一“放”,然后再谈到诗词中的“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再到媒体乃至网络语言中的一些鲜活的用语“养眼”“养颜”“哈韩”“吸引眼球”“浮出水面”“放水”,然后他改变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炼字、炼词、炼句的地方,进行品赏和点评。

评析:这是一个由错误而生成的新的教学设计案例。教者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把“语言的品赏”放入教学重点,也没有放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按照教学计划,他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学生的一个错读,使他推翻了教学预设,生成以咬文嚼字、品赏语言为重点的教学。这个生成是恰切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阅读的“套版效应”,学生已经是两耳生茧,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也是很容易体会的,前者应该舍弃,后者应该简略。就这篇小说而言,带领学生在语言的细节中进行一次赏美游历,起到了以一当十、得一穴而百气通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错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错误到美丽的错误,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本功,还需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变的教学机智。

案例五:这是《醉翁亭记》教学接近收尾时的一个实录。教者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全体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是“乐”字。

师:“乐”字在这篇文章中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每一段都紧扣一个“乐”字,山水之乐,四季之乐,游人之乐,筵宴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乐其乐。而且这个结论还可以在课后练习一中有所发现。但是,对这篇文章来说“怎一个‘乐’字了得啊”?我认为另有一个字比起“乐”来可能更好,有谁可以找到这一个字?

生:(在课文中快速寻找,讨论,渐渐有几个学生有新的发现,叫起来)“醉”,“醉”字好!

师:可是有些学者不这样认为。他们说,在这篇文章中“醉”字是表面现象,“乐”字是内在的、本质的。“乐”字体现了“与民同乐”思想,同时还表现作者旷达的胸怀。你怎么看?

生1:“醉”既有酒醉的意思,有“沉醉”的意味,含义更为丰富,能揭示出作者此时此地真正的情感态度。

生2:“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表现了太守不是一个酒鬼,也不同于周围的人,他有难言之忧,要借醉浇忧。

生3:太守自号“醉翁”,自己到滁州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看到一片“和谐社会”的景象,自己也沉醉于其中,比起“乐”来“中毒”更深。(他的“和谐社会”“中毒更深”引来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师:好,现在下课了。是“醉”是“乐”,同学们可以回去再品味,我想随着你们的阅历的增加,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会有更多的自我色彩。

评析:《醉翁亭记》文眼到底是哪一个字?常见的说法是“乐”:教辅用书如是说;名家散文欣赏如是说;教材的编者也持此观点,并在课后作业中直接点明。事实上“乐”字在全文中确实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同时通过“乐”也有助于理解太守的思想感情。不能算做错误,至多是一个疑似错误。这位教师有自己的特殊的解读,他认为“乐”似乎不如“醉”字更能发挥文眼的作用。他巧妙地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借来课本资源、名家鉴赏资源、个人解读资源,让学生在其中自我检索,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忽起波澜,留下了一个令人久久回味的余音。要说明的是这个教学环节,不是课堂生成的,而是执教者在备课时就已预设好了的。可见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无论是生成还是预设都是大有可为的。

语文教学常出现的错误很多,从错误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从错误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思维性错误和非思维性错误,从错误主观动机来看可分为故意错误和无意错误,从错误的客观因素来看可分为历史局限性错误和文化局限性错误。不同的错误可以生成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对于这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值得语文界同行的关注。

标签:;  

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错”资源_教育叙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