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对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两种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1)02-0057-0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范畴已被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之中。但理论界对资本的认识,在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仅将资本的一般含义看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范畴,有的甚至将马克思从经济关系角度揭示资本实质的理论分析,看做是给后人带来诸多误解的原因。因此,有必要从资本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对资本理论史上的两种研究思路进行比较分析。

一、两种资本理论范式源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思路

资本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范畴。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思路,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经济学说史发展的角度观之,古典政治经济学已涉及上述两种关系的研究,只是未能实现两条认识思路的有机统一,因而也就未能真正揭示出资本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一旦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累起来,其中某些人自然就利用它使勤劳者去劳动,向他们提供原料和生活资料,以便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出售中,或者说从工人劳动加进原料价值的东西中,取得利润。[1](P43)斯密已初步认识到,资本是一部分人凭借对资本所有权的占有,从这些工人的劳动加到那些原料价值上的东西中取得利润。这已经触摸到了资本所体现的特定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他在《国民财富》第二篇的序论中,把资本和储备直接等同起来,实际上也就是把资本同备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混为一谈。[1](P254)可见,亚当·斯密尽管已初步认识到资本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认识是不连贯的,未能自觉地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统一起来。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资本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两种认识思路的分野。一种是侧重研究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西方资本理论,另一种则是侧重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马克思资本理论。

西方资本理论将资本的存在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永恒的范畴来看待。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将资本看作是一种物,仅从资本的表象性特征——增值性的角度来概括和认识资本,即资本是能够使价值得到增值的东西。例如,门格尔把资本定义为现在我们所掌握的而在将来使用的那些更高级的财富;杰文斯把资本定义为用来便利生产的财富,资本的唯一和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工人能在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工作中等待到最后结果;庞巴维克则把资本定义为“迂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里出现中间产物的集合体”,[2](P74)“那些用来作为获得物质财富的手段的产品叫做资本”。[2](P173)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将资本的研究延伸到分配领域,把资本和收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如马歇尔把资本看做与劳动和土地相同的生产要素,一个人的资本是他的财富中用于获得货币形态收入的一部分,于是,能够带来收入的东西便是资本。之后,新制度学派认识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个实物概念,而是人们拥有的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是使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物进入实际经济活动后所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权利界定。因此,新制度学派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以私有资本制度的天然合理为前提。他们对资本问题的研究,乃至对资本制度的揭示,仍然还局限于某些微观的具体资本制度的视野。

区别于西方资本理论,马克思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他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剖析。马克思从资本运作的一些表象,深入到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增值的秘密,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流通过程和再生产总过程的剖析,揭示了资本家总体如何瓜分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经济关系。[3](P834)

二、两种认识思路的比较

对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认识思路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方法论问题。

1.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博大精深,但其方法论归根到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始终是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展开的。而且,马克思研究的资本,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P8)马克思把理论研究集中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区别,从前资本主义形态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固有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又如何展开,最终揭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灭亡及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性。这一特定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决定了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历史演变的整体考察和揭示。这也决定了马克思研究的资本范畴,是具有高度历史性的范畴,研究的是历史地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总体特征。

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天然合理为前提的,即将资本主义所有制等视为既定前提,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制度本身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分析割裂开来,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理分析的研究上,从而将资本仅看做是如同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一样的生产要素。在他们看来,资本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起点;不是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是生产发展的前提;不是从客观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人类自然本性所造成的。也正是这一原因,他们不可能科学地揭示资本的本质。

2.资本范畴的内涵

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方法论的不同,使他们对资本范畴的内涵概括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资本理论的研究,由于是循着研究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思路进行的,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概括资本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特征,从而得出资本与一般物品相区别的某些属性:第一,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财富,表现为一定的物。尽管货币也可以成为资本,但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最终也要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即货币资本要转化为生产资本,因此它最终要以物的形式来表现。第二,资本的生产性。资本是生产过程的中间物的集合体,其特性体现在迂迥的生产过程之中。第三,资本的预期性。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活动是对未来需求的预期。投资者总是要把自己有限的资本投向最能满足人们迫切需要的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原则也会给这些投资者最大的回报。因此,这也是资本顽强增值的客观表现。第四,资本有效运行的条件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需求,预储财富,迂迥生产,从而使资本要素成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决定性因素。

区别于西方资本理论,马克思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去把握资本范畴,并且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因此,马克思的资本范畴的内涵,是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的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上界定的。在马克思看来,将资本界定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每一种具体资本作为资本的共有规定。也就是说,是使一定量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是对资本特征的一种抽象。马克思对资本范畴内涵的具体揭示表现在:第一,资本是一定量的价值,它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3](P47)在历史上,“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4](P98)第二,价值并不必然是资本,只有当商品流通同时成为以增大自身为目的的价值流通时,才会有资本的存在。“有了商品的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3](P193)尤其是要使资本支配社会生产,从而成为社会生产的具有历史规定性的独特生产方式,还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第三,资本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的方式,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而且,这种经济关系的性质,是由资本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条件下,资本所体现的是一种雇佣劳动者生产与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关系。

3.理论体系的功能

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资本本质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的内在机制。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这一功能,也得到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认同。如熊彼特就说过:“马克思的理论具有一种为其他经济理论所没有的意义,即它是进化的,它企图揭示这样一种机制,仅仅由于这种机制的作用,不借外部因素的助力,就会把任何一定的社会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状态”。[5](P20)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于研究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具有二重性的,即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社会资源的配置,归根到底是资源在相互存在利益差异以及利益冲突的不同人们之间的分配,因而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体系是资源配置实现的必然机制。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客观经济关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对一个社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解与解释。而西方的资本理论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做出科学的分析,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来龙去脉。当然,西方的资本理论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分析,也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微观机制,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的一般规律与条件,这一方面的理论贡献,不能简单地否定。

三、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问题的方法论启示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当前,尤其不可忽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社会属性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方面问题的研究。尽管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上进行,但对资本问题的总体研究,必须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统一上去把握。马克思曾强调过这样一种思想方法:“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6](P29)马克思所强调的这一思想方法,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问题的研究,仍然是适用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在社会属性方面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在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提供给社会的剩余劳动价值,最终是属于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因此,社会主义资本已经消除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而代之以互利、协作劳动的关系。但要使这一关系在资本运作机制中得以确立,或者说得以具体实现,需要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规则的保证,而这本身又要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为依据。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范畴的引入,将使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作为资本来看待,采取资本的运作方式。这决不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换,而是包含着经济关系的调整、变革的实际内涵。例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当原先的资本变为国有资产后,国有资产不仅丧失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丧失了明确的资本投资主体,结果把这些生产要素仅仅视为纯粹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视为满足需要的手段。现在重新将这些国有资产资本化之后,其运行机制就必须采取资本化运作,不仅要明确投资主体,而且要明确运作主任,从而在客观上要求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因此,资本化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关系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社会属性、经济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中,客观上存在着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其中,公有资本又可分为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两类;非公有资本则可分为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本各自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如何正确处理其关系,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讨和把握的问题。

总之,资本范畴并非纯粹是经济学家思辩的产物。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效运行,需要经济关系相应的调整与变革,这既是实践中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那种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属性只是具有资本一般属性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2.两种资本理论范式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从本质上看,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与西方资本理论体系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各自的立场、方法,还是揭示问题的层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这种区别也是相对的,因为对社会生产过程的揭示,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两者之间毕竟是可以统一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把马克思所概括的资本概念与西方资本理论所概括的资本概念,看做是一种绝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往往用马克思概括的资本定义去否定西方资本理论所概括的资本定义;当前,为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范畴存在的合理性,又用后者去否定前者。显然,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劳动者已成为“自己的资本家”,如何从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出发,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而西方资本理论所揭示的资本运行的规律、法则,有许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吸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以往将侧重于研究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西方经济学,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而加以排斥的做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3.马克思的资本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着力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课题。而在我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成为现实,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所具有的那种“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也已消除,实践所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利用资本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不同的历史课题需要有不同的理论研究主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资本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资本组织形式的发展等等,都有其内在的要求与规范。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资本机制是一个崭新课题,我们在这一方面还知之不多,客观上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尤其是对西方资本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因此,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真正担负起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使命。

收稿日期:2000-10-26

标签:;  ;  ;  ;  ;  ;  ;  ;  ;  ;  

两种资本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