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尚理论_大众传媒论文

文化时尚理论_大众传媒论文

文化时尚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时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2)02-0080-06

现实的两个趋势是文化时尚产生并成为人们之追逐对象的重要原因,亦是我们探寻文 化时尚这一命题的基本路径。其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似乎愈来愈明显地感觉 到新与旧的激荡:新旧世纪交替,一下子把世界推拥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我们无法 完全猜测上个世纪、上个千年更替时人们心理变化的轨迹,但有一点我们深信不疑,作 为对自然界时空变幻与人类社会发展节奏比以往的人们有着更深刻认识的现代人,对这 一重要的新旧交替更为敏感。伫立在历史时空的交汇点上,人们一方面是对过去感慨甚 或赞叹,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希冀,因为20世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尤其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更是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变化,并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以我 国为例,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80年代以后的 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了生 产力,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这些都是改革的硕果。可以说,“新”是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特征。我们不排除人们 尚有某些怀旧情绪甚至守旧思想,但在现实的激荡下,尚新、盼新已成为普遍的、主导 性的社会心理。其二,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爆炸、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 ”、信息化、特别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化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引起了人类的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的重要变化,人们不断的断言,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世 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村落,世界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尽管 人们频繁不断地变换概念,似乎也难以概括这种变化。但事实却确乎如此,知识爆炸、 技术革命、信息通过网络的高速流转使昨天的知识今天就显得陈旧,上午的新闻下午就 变成旧闻,刚刚获得的信息说不准还没来得及利用立刻就要贬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 体现一个字:“新”,体现出“新”的魅力,“新”的效应,“新”的价值。于是,在 信息社会(我们姑且使用这一概念),“新”无疑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

世界的瞬息万变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各种时尚的产生成为可能,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谓“时尚”,顾名思义乃相对于既成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而言,呈现为新的形态 的新事物、新观念。其特点有三:新、异、特。所谓“新”,乃新颖、新鲜、新派;“ 异”,是指与现有的事物不同;“特”,则是指特别、独特、奇特。言及时尚,人们习 惯于与“新潮”、“时髦”、“新风”以至“潮流”相提并论。就一般意义而言,“新 潮”、“时髦”、“新风”、“潮流”等似乎都属于开风气之先之概念;但就深层含义 而言,“新潮”、“时髦”则更新一筹,虽领“新”之先,但应者、赞同者尚不众。“ 新风”与时尚更相容一些。无论时尚或者新风,一方面体现为新的事物、新的观念,一 方面体现为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已经社会一定的认可,有了一定的走势并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但这种影响尚不足以决定性地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而“潮流”的概念更深厚 一些。我们常说“时代潮流”、“历史潮流”,凡是潮流都反映着时代和历史的本质, 代表着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势。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现象中最活跃的因素。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属 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活跃的。经济基础对于 上层建筑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人们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一切社会运动都 可能在人们的观念领域得到反映,而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社会运动是永 不停息的,这就为人们意识领域的更新、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文化作为反 映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种精神现象,从来都牵引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文化时尚更是活 跃在社会生活的前沿。那么,什么是文化时尚?果真要下定义的话,我们说文化时尚是 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某种文化发展趋向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 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是涌动于社会肌体之中的一股新鲜血液。文化时尚能够体 现时代文化的某些特征,甚至经过培育、丰富其内涵,某些文化时尚可以演变为文化的 发展趋势或方向。但文化时尚并不一定都能体现文化的发展趋势或发展方向。文化时尚 说到底不过是负载一定文化含量的文化新形式,它的价值所在常常在于“新”,以新吸 引人,以新引起人们的崇尚,但“新”并不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时尚要真正溶入时 代的主流中去,必须丰富自己的内涵,真正体现文化的本质,这样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 、符合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时尚。

文化时尚是活跃于文化发展前沿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无论文化作为怎样活跃的因 子,文化本身并不会自己生产文化时尚。这是因为,说到底,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成 果和结晶,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任何 文化现象都不可能产生。因此,文化时尚仍然是由人创造的,是社会运动、发展的产物 。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文化时尚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较远时代 ,由于文化、技术特别是传播手段的落后,文化时尚生产、制作的水平也比较低,周期 比较长,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因而就不可能迅速为更多的人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 消费品。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文 化时尚的快速制作、广泛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而大众传媒成为文化时尚生产、 传播的主要策源地。其一,大众媒体自身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单位,其功能就是采制新闻 、传播信息、生产精神产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社会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 而且作为具有制作新闻功能的单位,其产品往往与“新、实、真、快”的特点联系在一 起,容易占有更多受众。大众媒体随时都在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社会各阶层 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通过对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精神产品。而且由于 大众传媒的特殊地位,它关注的往往是社会新态势、新动向,因此,它的生产过程及其 产品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趋新性,容易使它的产品成为受众关注推崇的文化时尚。从 这个意义说,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策划、生产、复制的主要“工厂”。

其二,由于大众媒体获取的信息面广、采集的信息量大,能较大程度地获得人们的信 任,其制作、复制的产品就容易为广大受众接受。现代传媒由于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 层面,并且与世界各国的传媒机构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因而它获得的信息非常广泛、 种类繁多,从国家总统竞选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反政府武装的军事活动到一场体育 比赛,甚至从某一稀有动物的出现到某地的时装表演再到某一城市某一小镇的人们在吃 什么、玩什么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特别是影视图像掺入、传真技术和直播手段 的使用,更逼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因而也就更容易使人们相信。

其三,现代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广泛而密切的信息网络、高覆盖率的发射 系统,特别是作为第四传媒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加入,使大众传媒成为社会的舆论中心 、信息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它源源不断、喋喋不休地制造、生产、复制、传播各种社 会信息。与人们切身相关的种种事件和大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现代媒体的不间断传播 ,如广播、电视24小时不间断播出、报纸除日发版外加号外、特刊等,使人们稍不留神 就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接受媒体信息的影响。于是,现代大众传媒以其高密度的传播频 率和不断加强的舆论力度,突出地形成了“媒体话语系统”,或者更简单地把它叫作“ 媒体文化”。甚至如果人们不无端地否认事实的话,现代大众媒体实际已经成为紧随政 治第一权力中心之后的社会第二权力中心。因此,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悉, 在现代人们生活中,人们接受的信息88%以上来自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 等媒体。可见,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之广、之深。

其四,大众传媒以满足受众的需要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它就会积极地迎合大 众的心理,适合大众的消费口味,顺应人们的审美时尚,主动地炮制新闻,有选择地制 造信息,有意图地构建文化时尚,以博取人们的好感、认同,获得更多的接收率。譬如 ,适应人们逃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媒体大量采制社会新闻;满足受众的猎奇掠异口 味,积极捕捉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异域风情;迎合大众的审美时尚和消费时尚,制作 大量的带有强烈娱乐功能、游戏功能的娱乐节目、电视剧,等。由于人们对大众传媒的 依赖性很大,大众传媒策划制作的文化产品一旦为大众消费,就容易演变为人们的时尚 追求。

文化时尚产生并向生活领域延伸、渗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有消费 文化时尚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政治上走向民主,经济领域活跃,社会对外开放,使人们 的思想多元化,人格追求多样化,生活方式选择各异。同时,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的多种追求、多种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知识革命、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传播手段的发展,又为人们的消费和多种追求提供了 便利条件。而现实的情况是,自从我们国家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之中, 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也十分突出 ,它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要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但同时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也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突出表现为它全面刺激了 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消费期望、它使社会关系复杂化,使人们的精神追求贬值。这表明人 们的审美时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潜在着一种相当明确的意识 形态立场,即在放弃政治—道德一体化文化价值理想的前提下充分张扬大众意志的生活 享受权利及其现实表达形式,在日常活动层面上追求个人基本生活利益的直接满足。” [1]这就是说,人们的追求都以消费的形式表达出来。且把物质消费放置一边,就文化 消费而论,第一,文化的本质意义似乎无关紧要,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是关注的目的, 惟有满足需要才是真正的目标。第二,不再追求文化的历史厚度和价值深度,不再追求 崇高,以放逐享受、满足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第三,文化消费大众 化,大众消费享乐化,使文化的感性快乐情调充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

文化时尚正是应此而生,应此而存在。无论怎么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文化时尚存 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大众的需求。我们说,人的期望即需求,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 求。精神需求有高层次需求和低层次需求。我们无法界定人们对于文化时尚的需求是高 层次的还是低层次的,但文化时尚是现实中人们真正的需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物 欲的扩张、膨胀几乎充溢着人们的每一个细胞,消解着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们一方面让 市场机制和物欲大军调动得里外应付,一方面是被生活拉动得十分疲惫,被物欲消解得 精神空虚。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单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增多, 尤其是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使人们越来越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成为这个 时代的人,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处在恐惧、焦躁、困惑的境况之中。在这样紧 张激烈的竞争中,人们需要充电,需要振奋自己的精神,坚强自己的意志,需要从文化 中吸取力量。但是,人们想了解历史,却又没有完整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去读历史著作 ,只有去看“戏说”之类的报刊、电影、电视剧;生活的迷茫,精神的饥渴,需要理论 的拨正和引导,但又不可能坐下来潜心研究原著、系统学习;物质消费的实用、冗繁, 使人感受到需要精神的需求,需要审美的调剂,需要心理上的娱乐,但如果让人们都走 进严肃艺术的殿堂,沉浸于人类精品艺术的宏大氛围之中似乎还不是一种普遍的可能, 因此,听听流行音乐,关注一下流行音乐排行榜,看看热门的武打片、言情片、甚至走 红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发展近况、时装表演、选美比赛等等,则更实惠,对人的感官 娱乐更直接,甚或更刺激。大众传媒正是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趋势,生产、复制 大量的快餐型的文化产品。而且经过精心的策划、包装、宣传、推销,力图使之畅销、 热销,并使之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导性产品。当今的文化时尚的形成都与大众传媒的 推波助澜有直接的关系。要不然我们就不能理解充斥于大众传媒的尽是消费型、娱乐型 、快餐型的文体活动、流行音乐、影视剧,而且,一旦某一产品有了“读点”、“卖点 ”、“视点”,上上下下各种媒体趋之若骛,竞相效仿,直至使之泛滥。大众媒体的强 势话语在不少情况下是强加给受众的,但由于受众对大众媒体产生有广泛的信任和强烈 的依赖性,因而并没有更多的受众主动地对于这种强势话语进行抵制,人们也就自觉不 自觉、情愿不情愿地接受了大众传媒的话语。“媒体在权力和意志的双重辅助下,彻底 垄断对信息处理的全部过程。这时候大众传媒的社会雷达行为改变了原来的作用,媒体 发出的脉冲(即信息),往往并不是现时的信号,也很少发出关于现实的完全真实的情况 。”[2]但从根本上说,无论什么时尚,首先受众要接受、认可,然后才能存在。就这 个意义上说,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共同制造了文化时尚。

文化时尚有广泛的受众,说明文化时尚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主要锁定在消费层 面的文化存在形式,有如此广泛的消费群体,本身说明了文化时尚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之 所在。文化有精英文化(精品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文化时尚具有显著的大众性 ,因而,文化时尚更带有大众文化的属性。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应该说其本 质上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在笔者看来,文化的作用有三:一是教化作用,即教人以德 ,教人以善,教人以美。二是塑造作用,即以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塑造民族品格和民 族精神。三是娱乐的作用,即陶冶性情,娱乐身心。文化时尚是裹挟在文化发展的潮头 、冲刺在文化发展前沿的文化现象,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新性和对受众的征服性。大众对 文化现象的选择和接受并非是完全盲目的,特别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一般不包括尚 不具备起码判断能力的儿童)总的说来还是有其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人无论作为个 体还是整体,作为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撇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文化价值的取向 是有核心空间的,一般来说,绝不可能超出这个空间而走向极端。时新性无疑是文化时 尚对大众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文化时尚征服受众的另一方面 原因,仍然是它蕴涵的文化含量、文化意义。因此,文化时尚的生命力、影响力之所在 也取决于文化时尚所蕴涵的文化含量、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文化时尚对社会生活起到了哪些作用?在笔者看来,文化时尚对人们的教化、塑造、娱 乐作用都有所体现,只不过哪方面的作用更大而已。实际上,在现代,文化时尚深刻地 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例如,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盛行的朦胧诗曾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以来报 告文学的强势影响,使许多叙事文学逐渐形成了纪实性特征;通俗性音乐(或流行音乐) 的风靡于世,特别由于电子乐器的广泛使用,在音乐艺术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体育文 化的普及与凸显,时装与服饰文化的登堂入室,甚至人们发型的更新换代等等,都在改 变着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引发人们审美时尚的重大 变革。当然,文化时尚影响文化发展以至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取决于文化时尚自 身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文化时尚能够生存,并能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或者说能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即说明文化时尚具有文化的某些本质特征,蕴涵着一 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反之,如果文化时尚的文化含量稀薄、文化精神缺失, 文化时尚就很难生存,更不能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

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时尚也有其负面影响。我们知道,文化时尚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时新性,时新性意味着赶潮,赶潮意味着缺乏文化沉淀,缺乏文化沉淀 则意味着文化时尚浮于表象而缺失深义,缺失深义则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而呈现为“文 化空壳”。空壳文化对人们的实际意义可想而知,它往往导致人们热衷于文化表象而忽 略文化的真义和精神。再者,文化时尚常常与人们的消费时尚紧紧粘合在一起,或者说 ,文化时尚在许多时候表现为人们的物质欲求,这就使文化时尚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 倾向,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或者消费感受的层面而缺失深度的精神体验。而且,文化时 尚一旦归于消费层面,就很难摆脱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使批量生产和多重复制成为可 能。这样,文化时尚就成为刺激消费、满足感官需求的“招牌”和“号角”,而其文化 含量则可能稀释到最低程度。另外,有时文化时尚的推波助澜可能导致“泡沫文化”, ,造成文化繁荣的假象,容易使人们“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混淆文化发展的方向。 由于文化时尚的热销,人们于一片喧闹中似乎感受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往往可能是 一种假象,热销和喧闹的背后可能是“虚脱”和“空壳”,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缺 乏理性的引导,则可能会给文化的发展造成曲折,带来既成的损失。当然,文化时尚的 失真还可能影响社会审美时尚,进而误导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们追求时尚的行为附加 上一种代价。

我们分析文化时尚的副作用,并非完全否认文化时尚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而 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文化时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意、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会给我 们带来一些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喧闹中深沉,在眼花缭乱中辨真,理性地、正 确地引导文化时尚,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收稿日期:2001-09-08

标签:;  ;  ;  

文化时尚理论_大众传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