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

猪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

张树敏[1]2007年在《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细胞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明显。通过对遗传参数的分析发现,松辽黑猪的繁殖性状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断奶窝重可以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参考指标,而生长性状不宜以表型相关为主要手段。本研究还分析了松辽黑猪血液的生理生化的相关指标以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松辽黑猪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资料介绍的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得知,日增重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瘦肉率与肌苷呈负相关、臀腿比例也与肌苷呈负相关。同时,检测了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所检测的13个蛋白位点中,9个具有多态性。对松辽黑猪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分析显示,松辽黑猪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在蛋白位点对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发现了较明显的规律。通过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等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野×松×松为最佳杂交组合。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细胞遗传特性。松辽黑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C带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为圆形,其多态性与资料报道的家猪类似。对松辽黑猪的分子遗传特性分析中,测定了IGF-1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松辽黑猪H-FABP基因5’上游控制序列与内含子II多态性位点与IMF的相关分析、松辽黑猪ob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胴体肉质形状相关性和FSH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等研究

掌子凯[2]2002年在《猪OB基因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猪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 ,即脂肪型、兼用型和瘦肉型。自 2 0世纪 4 0年代动物数量遗传学和现代家畜营养学问世以来 ,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猪的育种方向经历了由脂肪型向兼用型以及向瘦肉型的演变过程 ,其研究手段也从以动物生产性能表型剖析为基础的传统育种方法向以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近年来 ,国外通过大量的研究 ,已经发现人和小鼠的 OB基因与其脂肪蓄积有关 ,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瘦蛋白”(leptin)可以降低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和减少脂肪。本文采用 Bi- PASA(Bidirectional of SpecificAlleles双向 PCR扩增特殊等位基因 )新技术 ,对 8头长× (大二 )和杜× (长大 )猪的瘦蛋白基因(OB基因 )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多态性研究。检测到 3种带型 ,2个等位基因和2种基因型。通过多态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分析、检测了各基因型间的不同胴体性状的差异 ,发现长大二中的 14 5号、杜长大中的 312号 OB基因为 G/G型 (突变纯合子 ) ,肌内脂肪含量在杂交组合中最高 ,表明 OB基因的突变纯合子 G/G型可能与猪的脂肪沉积有关 ,显示 OB基因的G/G型与猪胴体瘦肉性状有显著相关性

李毅[3]2007年在《松辽黑猪o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ob基因的产物Leptin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反映体脂含量、调节体重、摄食和繁殖功能的重要信号因子。本研究对松辽黑猪的o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本实验通过PCR-RFLP和Bi-PASA检测出松辽黑猪ob基因的G1112A、T3469C与G3714T共有3个突变位点。利用TFSEARCH软件分析发现1112位点G→A的转换突变序列可能导致此处增加了一个RORalp因子。利用密码子使用频率库对猪ob基因同义突变T3469C与G3714T位点分析发现3714处发生的T→G转换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增加了2倍;3469处发生的T→C颠换其密码子使用频率减少为1/4。群体中3个突变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中G1112A位点的等位基因G、T3469C中的等位基因T与G3714T的等位基因G的基因频率均很高,在群体为优势等位基因。松辽黑猪群体G1112A位点和G3714T位点上表现为中度多态(0.5>PIC>0.25)。群体中G1112A与G3714T位点之间位点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D’>0.5,r2>0.3)。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不同的单倍型,其中单倍型G-T-G在群体中占优势。对于松辽黑猪肉质和胴体性状中,T3469C位点上松辽黑猪TT基因型平均膘厚低于CT基因型平均背膘厚(P<0.05);TT基因型瘦肉率高于CT基因型瘦肉率(P<0.05)。在G3714T位点上GG基因瘦肉率高于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瘦肉率(P<0.05)。对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中,T3469C位点CT基因型总产仔数高于TT基因型总产仔数(P<0.05);G3714T位点上GT基因型总产仔数高于GG基因型和TT基因型总产仔(P<0.05),TT基因型20日龄重高于GT基因型和GG基因型20日龄重(P<0.05)。

掌子凯[4]2000年在《猪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Bi-PASA(Bidirectional of Specific Alleles 双向PCR扩增特殊等位基因)新技术,对8头长×(大二)和杜×(长大)猪的瘦蛋白基因(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多态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猪ob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它的进一步分析对了解ob基因对猪脂肪蓄积的基因效应及大规模改良猪种的瘦肉率性状有重要意义。用Bi-PASA技术检测到ob基因,并进行了扩增,检测到3种带型,2个等位基因和2种基因型。通过ob基因多态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分析、检测了各基因型间的不同胴体性状的差异,发现长大二中的145号、杜长大中的312号ob基因为G/G型(突变纯合子),在肌肉脂肪含量方面,为各自的杂交组合中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肌肉脂肪与平均膘厚呈正相关,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见表2),表明ob基因的突变纯合子G/G型可能与猪的脂肪沉积有关,这与国外已报道的人和小鼠ob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果基本相同,显示ob基因的G/G型与猪胴体瘦肉性状有显著相关性。但G/G型与其它主要胴体性状相关性不显著。

马丽娜, 于洋[5]2017年在《滩羊肥胖基因(OB)TaqMan探针SNP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建立滩羊肥胖(OB)基因SNP高效分型的方法,试验采用TaqMan探针方法对398只滩羊OB基因进行SNP分型研究。结果表明:OB基因具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XX(95%)、XY(4%)和YY(1%)。说明OB基因存在于滩羊中,且主要是以纯合子的状态。

龙火生[6]2003年在《瘦肉型与脂肪型猪ob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4年Zhang等人克隆小鼠及人类的ob基因以来,ob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产物特性、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就成为肥胖症分子机制研究的热点。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育种上可能对ob基因直接进行选择,ob基因及其受体基因将来可能作为数量性状位点来实施标记辅助选择。 ob基因的表达过程受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种族(品种)和性别、摄食、体脂含量、激素、免疫应激反应、金属元素、转录因子、运动和锻炼等。ob基因的表达差异主要表现在脂肪组织中ob基因mRNA丰度和血清Leptin水平的差异上两方面。血清Leptin水平的高低与动物体内的脂肪蓄积显著相关,是机体能量平衡状况的一种反映。检测ob基因表达的方法有放射免疫分析法、Western杂交法和Northern杂交法三种。 目前针对ob基因的多态性、猪血清Leptin水平及其与体重日龄育种值、部分瘦肉率性状的相关性、某些基因型的免疫应激反应,以及肉牛血清Leptin水平与胴体组成的相关性等进行了许多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对猪ob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多样性进行确定,并在进行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期望能发现ob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特性与家畜生产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以找到家畜生产性状的选择标记以及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新方法。 本研究以我国地方猪种内江猪和八眉猪代表脂肪型猪种,以引入品种长白猪和杜洛克代表瘦肉型猪种,利用Western杂交、RT-PCR、Northern杂交等技术,对脂肪型和瘦肉型猪种皮下脂肪组织总RNA中ob基因mRNA表达的相对丰度及血清Leptin水平进行比较检测,同时根据测定的4个品种猪ob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了不同物种间ob基因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差异以及ob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以揭示其脂肪沉积和肥胖程度差异的遗传原因,为研究动物体重与脂肪沉积的调控机理、提高动物产品的品质提供基础科学资料。 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探讨了我国脂肪型地方猪品种与引入的瘦肉型猪种之间ob基因的表达差异,比较了不同物种间ob基因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差异以及ob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在国内首次研究了猪ob基因的mRNA表达丰度以及血清Leptin水平,得出了以下结论: 1.脂肪型与瘦肉型猪种皮下脂肪组织总RNA中ob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脂肪型比瘦肉型高1.21倍(P<0.01)。内江猪、八眉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瘦肉型与脂肪型猪。b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种之间的相对比值分别为1.04、0.985、0.475和0.445;而脂肪型的内江猪和八眉猪之间,以及瘦肉型的长白猪和杜洛克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猪肝脏组织中不表达ob基因。根据RT一PCR和Northern杂交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证明猪ob基因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而在肝脏组织中不表达。猪ob基因的这种表达方式与人和鼠类ob基因相同,与鸡不相同。 3.脂肪型与瘦肉型猪种的血清LePtin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脂肪型比瘦肉型猪种高3.23倍(P<0.01),这种现象与脂肪型猪比瘦肉型猪皮下脂肪组织中口b基因mRNA表达丰度的升高相一致。内江猪、八眉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种之间的相对比值分别为0.943、一127、0.278和0.2xl;通过与标准样品杂交斑点的比较,各猪种血清Leptin水平平均分别为18.86、22.54、5.56和4.22ng/耐;而脂肪型的内江猪和八眉猪之间,以及瘦肉型的长白猪和杜洛克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相对于瘦肉型猪种,脂肪型猪种ob基因在转录后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调控增强的现象,脂肪型猪种ob基因的转录后翻译过程存在特殊的调控机制。 5.脂肪型猪种体内存在L即tin抵抗作用,血液高L即tin水平可能是肥胖个体通过下丘脑调节体重和能量代谢平衡所必需。脂肪型猪种血清LePtin水平比瘦肉型猪种高3.23倍,这种现象与Leptin降低体脂含量维持体重的主要功能和脂肪型猪种的瘦肉率性状不相一致,与ob/ob肥胖小鼠之外的所有肥胖类型类似。 6.猪血清中存在有一种33KD左右的蛋白与L即t in具有结构的同源性。该蛋白可能是一新蛋白,也可能是L即tin的二聚体,其结构和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7.测定的4个品种猪口b基因编码区的504bp核昔酸序列与前人报道的序列一致,与鸡、牛、狗、人、猪、大鼠、称猴和小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2.4%、92.1%、92.1%、88.4%、100%、85.1%、88.3%、84.8%;与其它物种相比,鸡ob基因CDNA编码区内第24一32nt处缺失9个核昔酸,143~145nt处缺失3个核昔酸。 8.由猪ob基因编码区核昔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鸡、牛、狗、人、猪、大鼠、称猴和小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0%、92.9%、89.3%、85.1%、100%、82.8%、84.6%、82.2%;与其它物种相比,鸡L即tin第9一1 laa(脯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缺失,第49位上谷氨酞胺缺失。

李毅, 张嘉保, 赵志辉, 武霞, 张树敏[7]2007年在《Ob基因对松辽黑猪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以松辽黑猪为研究对象,分析Ob基因对其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测定30头松辽黑猪的9个肉质性状和6个胴体性状,用PCR-RFLP方法检测Ob基因型。结果显示,松辽黑猪TT基因型平均膘厚比CT基因型低,而肌内脂肪含量、瘦肉率则显著高于后者(P<0.05),其他肉质和胴体性状在Ob基因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Ob基因的TT基因型对猪的肉质和胴体性状具有显著的正遗传效应。

夏华强[8]2004年在《HSL基因外显子Ⅰ多态性及MC4R基因与猪经济性状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7个猪群(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长大杂猪、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共659头猪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了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外显子Ⅰ、黑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并对品种内基因型频率的分布进行卡方检验;结合生长性能记录、屠宰记录,研究了MC4R基因对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一.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外显子Ⅰ 检测的5个猪群中,(1) 在大白猪、长白猪中不存在变异,均表现为GG基因型,只有等位基因G。(2) 在杜洛克猪和地方品种(大围子猪和宁乡猪)中,存在AA基因型、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3979、0.7272、0.7295。(3) 在外来品种中有更多的等位基因G,在地方品种中有更多的等位基因A。二.黑皮质素受体-4基因(MC4R基因) 1、检测的6个猪群中,(1) 外来品种MC4R基因存在AA基因型、AB基因型、BB基因型,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6301、0.2600、0.5141、0.3889。(2)大围子猪、沙子岭猪两个地方品种中均表现为BB基因型,只有等到位基因B。 2、MC4R基因对生长性状的影响:(1) MC4R基因对达100kg日龄、活体平均背膘厚、活体校正背膘厚、生长性能指数都有一定的模型效应;(2) 等位基因A具有降低活体平均背膘厚,提高生长性能指数的作用。 3、MC4R基因对胴体、肉质性状的影响:本研究发现,(1) 所有性状都有一定的模型效应;(2) AA基因型的实测平均背膘厚比BB基因型的薄,脂肪率比BB基因型的低,瘦肉率比BB基因型高。AA基因型对实测平均背膘厚、脂肪率具有负效应,对瘦肉率具有正效应。肉色等级、大理石纹以AB基因型最好。 以上表明:HSL基因外显子Ⅰ存在多态性、MC4R基因多态对猪生长、胴体、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瘦肉型猪选育的理论依据。

亢娟娟[9]2010年在《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PPAR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PARα基因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SSCP、CRS-PCR-RFLP、DNA测序等方法检测了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849只个体PPARα不同基因片段的多态性,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同时进行了基因多态位点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如下:1、经过PCR-SSCP检测发现Pl扩增片段上有一个A→T错义突变(g.A23884T),通过BglⅡ酶切出现AA和AB两种基因型;P3扩增片段上发现一个G→A错义突变(g.G29201A),通过BsiEI酶切出现CC和CD两种基因型;P4扩增片段上发现一个T→C同义突变(g.T32311C),通过BspHI酶切出现EE、EF、FF三种基因型。2、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屠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肝脏重和肝脏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胰腺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4位点FF基因型的肌胃重大于EF基因型,差异极显著(P<0.01);EF和FF基因型的肝脏率与EE基因型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3、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腹脂重、腹脂率以及胸肌失水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4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腹脂重、腹脂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EE型和EF型的腹脂重、腹脂率大于FF型,差异均显著(P<0.05)。4、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出生重和2周龄体重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CC基因型的8、12周龄胫长、8周龄骨盆宽大于CD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CD基因型的4周龄胸角大于CC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P4位点不同基因型对6周龄体重、4周龄体斜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4周龄体重、4周龄胫围、4、8、12周龄胸骨长、4周龄骨盆宽影响差异显著(P<0.05)。5、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总蛋白、肌酐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4位点EE、EF基因型的高密度脂蛋白与FF型相比差异显著(P<0.05)。6、将鸡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组合基因型与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对屠体性状中肌胃重、肝脏率、胰腺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对生长性状中出生重、6周龄体重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4周龄体重、8、12周龄胫围、12周龄胸骨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脂肪和肉质性状中腹脂重、腹脂重率以及胸肌失水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基因型组合ABCCEE的白蛋白含量与AACDEF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马红英[10]2013年在《兔脂肪酸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其与脂肪酸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兔肉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高消化率和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的营养保健功能而备受人们的青睐。近几年来兔肉中的脂肪酸也已成为评定肉质量和营养的功能性指标之一。因为肉间脂肪酸组分除了调控细胞的新陈代谢,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等作用以外,影响着兔肉品质,如风味、成熟度等等,因此,选育和生产脂肪酸组分最佳组合的家兔品种将作为生产者的育种目标。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与脂肪酸含量及组分相关的基因不断被发现并且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SCD1)、瘦素(OB),因为这些基因间接或直接的与脂肪代谢及其相关疾病相关,但对这些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猪、牛和羊等大型家畜上,对家兔等经济动物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试验以70只美系獭兔和70只伊拉肉兔为研究对象,在其他外界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以FABP4,OB和SCD1基因为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研究一下这些基因是否与兔肉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存在联系而确定二者是否可能是影响家兔的脂肪酸这一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伊拉肉兔和獭兔肌肉样品中的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后,发现两兔种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且共检测到8种脂肪酸,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是獭兔:C14:0(1.61%),C16:0(24.29%), C16:1(2.74%) C18:0(11.42%),C18:1(18.36%),C18:2(29.22%),C18:3(0.56%), C20:4(11.79%);伊拉肉兔:C14:0(0.96%),C16:0(23.63%),C16:1(1.43%),C18:0(14.13%),C18:1(13.03%),C18:2(23.77%),C18:3(0.59%), C20:4(22.56%)。2.美系獭兔和伊拉肉兔的FABP4基因上只有introl和exon2上存在多态。在introl上两兔种都发现三种基因型,即TT、TC、CC。将这些基因型与两兔品种的脂肪酸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两兔种CC基因型的油酸、亚油酸和U/S(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的含量和值较TT和TC高。在exon2上两兔种都发现了两种基因型,TT和TC。同样将二者进行与脂肪酸的关联性分析,二兔种TT基因型的油酸、亚油酸和U/S的含量和值较TC高。3.美系獭兔和伊拉肉兔的OB基因上只有introl和exon2上存在多态。在exon2上两兔种都发现两种基因型AA和AG,獭兔和肉兔上AA基因型的油酸、亚油酸和U/S的含量和值较AG高。在introl上,发现TT和TC两种基因型,两兔种都是TC基因型的油酸、亚油酸和U/S的含量和值较TT高。4.美系獭兔和伊拉肉兔的SCD1基因上只有exon5处存在多态性,有两种基因型AA和AB,獭兔和肉兔都是AB基因型的油酸、亚油酸和U/S的含量和值较BB高。

参考文献:

[1].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D]. 张树敏. 吉林大学. 2007

[2]. 猪OB基因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J]. 掌子凯.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

[3]. 松辽黑猪o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D]. 李毅. 吉林大学. 2007

[4]. 猪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D]. 掌子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5]. 滩羊肥胖基因(OB)TaqMan探针SNP分型研究[J]. 马丽娜, 于洋.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6].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ob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 龙火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7]. Ob基因对松辽黑猪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J]. 李毅, 张嘉保, 赵志辉, 武霞, 张树敏. 中国兽医学报. 2007

[8]. HSL基因外显子Ⅰ多态性及MC4R基因与猪经济性状相关性研究[D]. 夏华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9]. 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PPAR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亢娟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10]. 兔脂肪酸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其与脂肪酸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 马红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  ;  

猪OB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胴体性状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