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刘奕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刘奕池

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655500

摘要:目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作好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注重心理支持等多个环节的护理。结果 本组57例患者中,治愈21例,占36.8%;好转31例,占54.4%;转上级医院治疗4例,占7%,死亡1例,占1.8%.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注重心理支持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31~85岁,平均58岁。结果治愈21例,占36.8%;好转31例,占54.4%;转上级医院治疗4例,占7%;死亡1例,占1.8%.

2 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 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恐惧 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 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自理缺陷 与医源性限制有关。

6.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3 护理措施

3.1 生活上的护理 发病48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患者,必要时应轻慢平稳,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第3~4天可行半坐卧位,将床头摇高30°~45°,日常生活由他人护理,以降低心脏耗氧,防止梗死范围扩大;第4~5天摇高床头约45°~60°,患者可自行进餐;第6~7天未出现并发症,可在看护下患者可下床在床旁坐及床旁解大便;第9~10天若血清酶已经正常,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3.2 饮食的护理 起病后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防止胆固醇升高。多食纤维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提倡少量多餐。

3.3 吸氧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5L/min,心梗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缺血和疼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心理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使患者尽快适应角色,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可减少护患纠纷。[1]给予心理支持,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避免患者心情抑郁、忧伤或紧张、激动。主动关心患者,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并告知家属共同配合,创造一个和谐舒畅的环境,密切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而带给病人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3.5 止痛治疗的护理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率失常。因此,要准确而及时地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疼痛轻者可试用硝酸甘油0.5 mg或消心痛5~10 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静滴。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

3.6 溶栓治疗的护理

3.6.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我科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静脉滴注完毕。除扩冠、抗凝等常规治疗外,配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护理观察,疗效较好.[2]但要注意监测血压,观察有无寒战、发热、出血等不良反应。

3.6.2 溶栓疗效观察:可根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a、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b、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c、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3.7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盐酸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香蕉,无糖尿病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适当按摩腹部(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保持1~2d排便一次,告知患者不可用力排便,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3.8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尤为重要,急性期严密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仔细的病情观察、精心的护理,对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治愈率非常重要。[3]

4 出院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告知患者饮食调节的重要性,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可减少再发。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吸烟再梗死和死亡危险增高22%~47%。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健美操等,促进体力恢复。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护理体会

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本病起病急骤,变化快,病死率高,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作好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注重心理支持等多个环节的护理,大大提高治愈率、好转率,降低复发率、病死率,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此特作扼要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梅,刘艳青,卞振铮,于连英.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8年01期

[2] 羊晓丽,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院前急救中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年04期

[3] 牛芳荣,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04期

论文作者:刘奕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刘奕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