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网络异化之主体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论文

人的网络异化之主体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论文

人的网络异化之主体性审视
——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

余佳莹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河南 475000)

【摘要】 网络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快捷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导致人的网络异化。本文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人的网络异化进行主体性审视。

【关键词】 人;网络异化;主体性;马克思人学;网络技术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开发应用,人对网络的依赖与时俱增。正如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一样,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过度、不当使用产生人的网络异化问题。如何科学地利用网络技术,同时又能摆脱网络对人的控制和异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科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异化与网络异化

异化概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而网络异化是科学技术带来的一个特殊异化形式,属于科技异化范畴。

(一)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re 和alienatio,有转让、脱离、疏远、被支配、受异己力量统治等意。异化概念最初是社会学或法学用语,为17、18 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所提出和使用,霍布斯在《利维坦》、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分别使用到异化的概念,以说明权利和财富的转让或让渡。

RFID在物流领域主要用于运输、存储、配送和出入库等环节。为了减少在制品信息采集过程中人力的使用,Age钢铁公司利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加RFID技术在户外堆场追踪钢材产品的库存信息;2016年德国CeBIT展会上,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Fraunhofer IML)和Aibotix无人机公司合作展示了基于RFID技术的UAV库存管理系统。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他认为异化是主体对自身的否定,是主体派生出与自身相对立并制约着自身的他物的过程。他最早在《精神现象学》中,用异化概念来描述人的意识发展过程,认为意识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异化和异化扬弃过程,才能成为具有现实性和真理性的意识,即绝对知识。

理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属性,是指人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能力。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以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速度的即时性、形式的碎片化等特点,使人每天处在超负荷的信息污染中,加重了人的精神负担,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度,使人难以沉下心来深入思考,因此难以提升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网络内容的轻松、感性、多图片特点,使人们趋向于用视觉去感知而缺少理性思考,使人们只注重感官层面的强烈刺激和浅层次的身体愉悦而不去深切体察现象背后的内涵,个体的理性思维因此弱化和下降。人提升理性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阅读,通过阅读,大脑对知识信息加以加工、整理,进而思考、判断、推理、评价,而在充斥着大量图像、影像的网络平台,人难以进行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这也会导致人的理性思维的弱化。在匿名的网络世界的狂欢中,人们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淡化,人在群体中会丧失判断力和理性。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3]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异化日益凸显为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网络异化是指人类发明、创造、应用网络在造福于人类自身的同时,因为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导致网络反过来成为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异己力量,导致人失去其本身的主体性,沦为被网络主宰的客体。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三大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目前还处在物的依赖阶段,网络依赖是物的依赖的一种新形式,是人类发展到第三大社会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之前的特定时期之一,如科技革命史上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一样,网络时代或称信息时代也是物的依赖的特定形式和阶段。

2)国外注重面向听障学生的微课相关教学视频资源的应用策略集效果的研究,在应用策略研究方面注重:①提供视觉的创造性教学及媒体服务;②注重听障学生的参与协作能力的发展;③注重视觉资源的平台建设;④注重视频资源在听障学生评价方面的研究;⑤在应用效果方面的研究则注重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经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异化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马克思还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他指出,劳动结果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异化劳动中反而成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马克思进一步对人的异化产生根源和所造成的后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压迫人、统治人和束缚人,由此带来了人的异化,人由此丧失了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人的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

空气开关属于一种电器元件,其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将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发现使用空气开关保护变压器时,如果变压器的输出端出现短路的现象,空气开关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将此类问题解决,应从空气开关的自身工作原理与变压器的工作参数和结构角度出发,分析其不能对变压器起到保护作用的因素。[1]

关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也多有论述。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于伦敦发表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提到,“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大量发明以及广泛使用,带来了人们对技术的过度崇拜,技术转而主宰和控制着人的生活。

(二)网络异化

费尔巴哈用“人”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人”为中心建立起人本主义哲学,他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接受了他的异化概念,用以说明人如何把自身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加以膜拜。他指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由此出发批判宗教神学。

该系统实施后,通过制订报警管理制度并开发报警设计包,优化了报警参数设置,取消部分重复报警,并在DCS上修改了约3×103个报警点组态参数,使报警参数更加合理。另外,通过对装置PID参数整定,提高了控制回路性能,使装置运行更加平稳。该系统投用后,开展了持续的报警削减工作,DCS报警数量降幅达到50%以上,基本达到了国际标准4级水平,不仅有效预防了装置运行故障,还为各生产数据保持标准状态,优化运行设置了条件,使得生产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有效提升。

二、人的网络异化之表征

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娱乐等多维空间,使得一些人回避现实问题,不愿直面矛盾,而躲避在网络中的暂时性庇护所里,把网络作为获得虚拟成就感、满足感的精神家园,带来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曾经的网络热词“宅”即是对这个群体形象的刻画。尽管网络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不能代替活生生的现实,网络中所看见的只是世界的影像而不是实在的世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到洞穴理论,网络空间就宛如在洞穴的影像中看待外部世界,是不真实的。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失去了丰富的实践经历,人的能力就失掉了酝酿的土壤,网络内容的散乱繁杂,游戏的让人沉迷,形式多追求感官的满足,以及与现实的疏离,决定了网络不能全面地提升个体能力,而会使个体面对现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退化、下行。美国科学家J·T 哈代不无忧虑地发出疑问:我们生活在一种技术化的环境中……人类是新技术的主人还是奴隶?技术使人的选择自由得到了发展还是受到了限制?

(一)情感的疏离

网络世界的强大功能,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完成包括工作、学习、娱乐、社交、服务等等诸多领域的事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减少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不仅使人的社交需求降低,而且如家庭成员、朋友等亲密关系之间的现实情感交流也开始减少,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日趋淡化、日益疏离。虚拟的、以抽象符号为介质的、冷冰冰的键盘敲击是不能代替情感交流的,人的情感培育和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体现在语言、表情、手势等的互动中,体现在喜怒哀乐的分担与共享中,体现在与家人共进一次晚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中,人们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投入到网络空间得到虚拟、肤浅的暂时放松,失去的却是现实中能带来支持和力量的宝贵亲情、友情、爱情,同时也使得人们因为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场合而使人际交往能力降低,体会到更多的人际不适应和交往障碍,带来更深的失落感与孤寂感。

(二)理性思维的弱化

从表1中可以看出,精矿铁品位62.19%,产率39.37%;次精铁品位44.16%,产率18.63%;尾矿铁品位8.49%。次精矿产率高,接近精矿产率的一半,增加了进一步处理(反浮选或离心机重选提质降硅)的难度及强度。

(三)能力的退化

人的网络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情感方面的疏离也有理性思维的弱化,以及因为过多地沉迷在网络世界所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能力退化,在风云变幻、乱云飞渡的网络空间,个体的价值观表现出迷失和困惑的倾向。

你遇到困难了?那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所取得的一次又一次胜利是你成功的阶梯,每一次胜利都会帮助你增长智慧和积累经历,每次你遇到困难都用积极的心态克服困难,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好、更重要、更成功的人.

(四)价值观的迷失

人的网络异化的实质在于,在日益严重的网络依赖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因此而引发网络异化的一系列表征。所谓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4]主体性的消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性的降低或者丧失,二是群体对主体性的消解。

三、人的网络异化之实质是主体性的消解

网络信息的随意性、匿名性、碎片化,会给现实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带来消解效应,造成个体价值观的迷失,一些商业网站受到利益的驱使会丧失道德立场,造成网络文化反理性、反传统、反道德、反主流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会弱化甚至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对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缺乏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信息选择的能力,在鱼龙混杂、风云变幻的网络空间难免产生迷惘与困惑,如果没有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处在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就会出现个体理想缺失、正义感道德感降低、精神颓废低迷等状况,使生活变得毫无追求,对现实中的一切都无动于衷。长期以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在网上处于缺位状态,即使有,也不断遭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的消解,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世界中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引导,强化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信息中的中心地位,反对去价值观倾向。

(一)主体性的降低或丧失

马克思提出人的活动尺度问题,认为人的活动是根据“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的尺度”进行的。在人与网络这对主客体关系中,网络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物属于客体的范畴,然而由于主体在使用过程中超出了合理的尺度,主客体的关系出现了反转,网络作为客体反过来成为奴役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作为主体的人反而成为被动的受制于网络的客体,从实质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在网络使用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人是网络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网络理所当然地为人所用,但是人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视角出发,合理选择和利用网络,如果人丧失其主体地位,网络也就反客为主,实现了对人的奴役和支配。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曾有如下论述,A对B的奴役,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使B处于一种不能缺少A的位置来实现的。笔者认为,人的网络依赖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异化即是其典型表现。

(二)群体对主体性的消解

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群体中,人的现实身份会被弱化甚至消解,人们认为自己的言行只是虚拟行为,不需承担责任,因而会产生降低道德标准、突破法律底线的侥幸心理和行为。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5]他把此称为“心理群体”,并认为他们有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如丧失个体性、个体不必承担责任、形成群体的合力、易冲动易受暗示、夸大声势、缺乏批判精神、理性思维等。在网络世界,很容易形成勒庞所提到的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此类群体个体自我意识降低,主体性消解,个体原有的智商、理性、道德感等在群体中被弱化甚至丧失,从而形成网络暴民、键盘侠等现象,导致网络空间无序化、庸俗化。

近代以来,人类在诸多领域完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认识自然规律、使自然为我所用,以至于产生了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的心理,然而在完成对自然的征服之后,人还要完成对自我的征服,即自律,尤其在科技的强大力量下,人如果不能把握自身、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终将会产生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所控制、奴役的命运。

四、人对网络异化的扬弃是主体性的重构

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中指出,要实现异化的扬弃,必须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6]网络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主体性的丧失,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更多地审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重构人的主体地位,重建人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复归。

网络技术同历史上的任何一项技术没什么不同,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可能。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其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要强化人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置他于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备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7]人之为人,在于人的理性能力,因为人能够思想,人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8]

实现人的主体性的重构,从个体层面来说,要对科学技术有更清醒的认识,理清技术作为工具和以人为本的关系,克服人性中的依赖、惰性等弱点,提升自控力,坚定自身的主体性,从社会层面来说,是继续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实现如下目的——“人终于成为自己和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9]“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31-32.

[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8.

[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7][法]布莱兹·帕斯卡尔(著);贾雪,胡戎(译).思想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8]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作者简介】 余佳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主持,(项目编号:2017GGJS198)。

标签:;  ;  ;  ;  ;  ;  ;  

人的网络异化之主体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