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上海与北京的比较_经济增长论文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实证分析——对上海、北京两地案例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带来的持续经济增长,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导产业。R·纳尔逊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那些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资金,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或“利用高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提供高技术劳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中国国家科委,1991)。

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明,高技术产业正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阿罗(J.Arrow,1962)的“干中学”模型、罗默(Romer.P,1990)引进知识外溢模型的“新增长理论”,均揭示了经济增长可以为人力资本要素、R&D活动、技术进步等要素所驱动。高技术产业正是以知识为基础、R&D活动和技术进步集中的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日益成为投资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引擎。首先,高科技在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上有所创新,从而带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是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工资上涨的压力被抵消,企业有更大的动力追求技术创新和进步。再次,高技术产业通常集中于一个地区的高新产业区,具有强大的聚群效应。阿弗里德·韦伯的“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理论告诉我们,同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越集中在某一区域,所有的生产要素就越向这一区域集中,从而越有利于该区域中的企业获得“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

表1 上海、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

上海

北京

增加值    GDP

增加值

增加值 

GD   增加值

(亿元) (亿元) GDP(%) (亿元) (亿元) GDP(%)

1995

112.59

2462.57

4.57

66.73  1394.89  4.78

1996

101.90

2902.20

3.51

81.80  1615.73  5.06

1997

125.64

3360.21

3.74  107.28  1810.09  5.93

1998

152.51

3688.20

4.14  156.55  2011.31  7.78

1999

193.53

4034.96

4.80  190.21  2174.46  8.75

2000

235.28

4551.15

5.17  246.68  2478.76  9.95

2001

287.56

4950.84

5.81  236.24  2845.65  8.30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

目前国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多限于理论阐述的规范分析。如张陆洋(1999)、侯合银、王浣尘(2003)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经济系统的特性作了研究,前者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技术特性总结为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速度经济性和关联经济性,后者把其经济特性总结为高速度性、深渗透性、宽范围性、紧关联性和巨规模性。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邵一华、吴敏(2000)利用广义KSIM模型对我国若干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的研究。沈坤荣、马昀(2002)以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背景,在知识要素层次上对高科技产业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北京两大城市的高科技产业状况作了一个比较分析,试图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利用北京、上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高科技产业从哪几方面、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表2 上海、北京两地R&D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与销售及出口状况

年份  R&D经费内部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出口交货值

 支出增长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1995 36.70  85.60  0.782 0.539  10.20 8.43 21.59 15.37

1996 45.30  117.26 1.100 0.915  13.18 28.10

1997 -14.73 241.45 1.568 1.437  14.10 14.87

1998 143.28 -52.66 2.016 0.419  25.71 7.32 29.86  9.26

1999 11.08  60.99  1.943 1.581  28.49 19.08 

29.57  8.03

2000 49.64  155.09 1.357 0.949  30.18 37.60 

35.20 15.72

2001 2.51  20.42  1.420 1.155  42.65 34.66 

35.00 16.45

北京、上海和深圳目前被称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板块。其中北京和上海都是国内拥有雄厚智力资源、良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投资机构众多、具有创业精神等优势的大城市,因而在竞争激烈的高技术发展中呈现强劲势头,高技术产业产值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分别成为南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增长极,但又各有特点:

表3 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的各行业产值构成(%)

行业

上海

北京

1995  1999  2001  1995  1999  2001

医药制造业

20.85

14.33 11.23  9.99  6.47  5.80

航空航天制造业

2.07  0.88  0.82  8.84  3.73  2.1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60.06

63.28 68.51 49.59 55.56 64.15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4.81  13.32 12.25 20.14 28.48 22.37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2.21  8.18  7.20 11.44  5.75  5.52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

1.高技术产业规模总量上海大于北京,但增长速度北京快于上海。2001年北京、上海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221.5亿元、1669.22亿元,占各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21.8%,比上年增长17.6%、30.3%。从表1资料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无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在逐年增加,但在占GDP的比重的增长速度上,北京增长快于上海。

2.上海高技术产业在产业化程度和出口能力上更高,而北京高技术产业更具有知识禀赋的比较优势。两地高技术产业发展各有其特点。北京高技术产业更重视R&D活动,无论是R&D总额还是占GDP的份额,北京均高于上海。200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2.89亿元,比上海同期高出0.6亿元,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北京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总额的比重为4.53%,上海只有2.48%。根据表2数据,除去个别年份,北京R&D内部经费支出增长率远高于上海。但上海高技术产业在新产品开发、产业规模化特别是在出口创汇能力上更胜一筹,新产品开发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出口交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远高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上海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是以引进外资为主的工业园区,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是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产业化程度及出口额均高于北京。而北京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较多是依托附近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营企业,侧重于前期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因而高技术产品化程度以及出口能力也就较低。

3.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在行业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水平”重复现象,仅在一些次要行业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区特色和互补性。从表3中1995~2001年主要年份两地行业构成看,上海、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的主导行业都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应产值占两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都达到60%以上,且都处于上升的趋势。而在次要行业的分布上,北京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以近30%的产值比例稳居第二大行业,上海却呈现医药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相当的局面。两地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比重相当,且都呈下降趋势。而从前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占据相当比例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类重工业比重在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对比,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是高技术产业总量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这与上海作为传统工业基地,能给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有关,且上海高技术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高技术产品为导向的外商投资或合资企业,因而具备较强的出口能力。北京的优势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无论是R&D人员还是经费投入都较高,因而其研究型和技术开发型的小型高技术企业较为密集,弱势在于产业化基础稍有不足。

三、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量分析

1.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确定高技术产业产出水平的衡量指标。就一个产业而言,增加值(Added-value)意味着创造新价值的高低。因此,我们采用高技术产业及各行业的增加值来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鉴于高技术产业的三个行业——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公共软件业统计资料来源受到限制,因此不能罗列所有行业。本文选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总增加值及现有五个行业的增加值,包括医药制造业(MT)、航空航天制造业(AT)、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ET)、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CT)、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MIT)。并选取了两地各年份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和技术性资金投入总额(包括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作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型投入的指标。对于经济增长及其因素指标的选择,我们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总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来衡量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指标。选取两地各年度三种专利的授权量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本文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1995-2001年数据,其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时间数据序列分析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各组成行业增加值与GDP进行弹性分析,得出高技术产业及行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其次,对高技术产业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作了一个粗略的测算。最后,对高技术产业对本地区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作了分析。为了使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可比,我们采用1990年价格为基期价格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

2.实证分析模型

(1)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量的计量经济分析

本部分用高技术产业及各行业的增加值的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01年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完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GDPt=Ci+ai LnAVt

其中ai=d(lnGDPi)/d(lnAVi),即为GDP对高技术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的弹性。计量结果见表4:

表4 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增长对本地区GDP增长的作用分析

(注:括号中的数据表示t检验值,带*号表示在5%水平上通过t检验。**表示在10%水平上通过t检验)

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除航空航天制造业与两地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但回归分析没有通过t检验和F检验,因而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之外,两地高技术产业总增加值与其他4个行业增加值均与GDP增长正相关。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HT)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907和0.559,说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分别能促进上海、北京GDP增长0.907%和0.559%。两地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上海产出弹性较大的两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MT)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MIT),产出弹性分别为1.265和2.024。而北京高技术产业务行业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差异不明显,都在0.4和0.8之间,说明未能形成强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高技术行业。

(2)高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分析

由于高技术产业特有的关联经济性可以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劳动和资本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业转移。又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渗透性,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转移,从而对产业结构具有调整效应。我们用下列计量回归方程分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效应大小。

Industry%=C+αLnAV-HTt+εt

上式中,Industry%表示t时期GDP中第i产业的比重(I=1,2,3),LnAV-HTt表示t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εt为随机变量。我们分别分析了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结果如表5:

表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注:括号中的数据表示t检验值,带*号表示在5%水平上通过t检验。)

根据表5计量分析结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对上海、北京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的方向也相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负相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正相关。但从回归系数上看,高技术产业对两地的影响程度不同。上海高技术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抑制效应较弱,增加值增长1%,仅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09%个百分点,小于北京1.683%的水平。但上海、北京对第二产业的抑制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8.609和-5.0004,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系数为9.377和6.687,高技术产业每增加1%,上海、北京两地第三产业份额分别上升9.377%和6.687%,可见高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上海强于北京。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该产业具有的溢出效应,使得利用高技术的其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存在着强大的外溢效应。

(3)高技术产业技术外溢效应

高技术产业是密集使用知识要素的企业,具有智力资本密集和R&D资金投入较高的特点,其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其他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辐射作用,具有强大的外溢效应。我们以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HR&D)和技术性资金投入总额(TTI)作为解释变量,本地区三种专利授权量(PATENT)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上海:PATENT=411.853-0.0202HR&D+57.335TTI Ad R2=0.917 F-statistic=33.979

(0.689)(-0.193)(8.201)

北京:PATENT=3851.630-0.193HR&D+58.657TTI Ad R2=0.748 F-statistic=9.920

(2.444)(-0.515)(3.986)

从两地的分析结果看,调整后的模型拟合优度系数都很高,也都通过了F检验,说明这一模型是有效的。两地的HR&D变量与专利授权量呈现负相关,但都没有通过5%水平的t检验,说明高技术产业内部R&D活动人力投入对本地区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变量TTI也即技术性资金投入却与专利的授权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57.335和58.657,这说明两地技术性资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大致相当,技术性资金多投入1亿元能导致本地区专利授权量每年增加57至59项。这一结果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很多高技术产业企业自身并不投入巨大的人力进行专门的研究发明,而是采取花费资金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购买专利的方式,因而出现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人员与本地区技术进步相关程度不高,而资金投入却与技术进步高度相关的局面。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海、北京两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对比和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高技术产业不单对一个地区GDP的增长的存在巨大的正效应,而且能通过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抑制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效应,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达到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增长。另外,高技术产业对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溢出效应,但这一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资金投入带来的,高技术产业内部R&D活动人员对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不明显。

2.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呈现产业化程度较高、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出口优势明显的特点。但是高技术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并不突出。从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的产出弹性来看,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对促进GDP增长的作用最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次之,说明医药、医疗行业及电子通信业应成为上海高技术产业中的优先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可是,从1995-2001年各行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发展趋势来看,除了电子通信业产值比重不断升高之外,医药、医疗两个行业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今后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应把医药、医疗制造业作为特色产业予以扶持。

3.北京高技术产业呈现R&D活动密集、R&D经费投入较高等特点,但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上海。原因主要是北京地区很多高技术企业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建立,停留在产品的研发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商品化程度比上海低。且高技术产业的各行业产出弹性差异较小,应着重培养地区重点高技术行业,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

标签:;  ;  ;  ;  ;  ;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上海与北京的比较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