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即兴材料的动员

演讲中即兴材料的动员

一、讲课过程中对即兴材料的调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玲[1](2021)在《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人的思想、文化、品德的外显,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人应该具备的处理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反复强调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使得听、说、读、写教学并重。然而,有些地方由于教育思想没有转变,升学教育思想仍然影响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这使得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中,口语交际教学被学校和师生抛到九霄云外。教师安常固守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手段,封闭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使具有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变成了纯理论教学。基于此,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口语交际教学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在许多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口语交际教学或如同虚构或流于形式。因此,笔者以淮滨县农村为调查地,选取了该县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四所农村初中学校,以这四所学校为例,对该地区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探寻出合理、有效的方法以优化该地区的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由、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有关口语交际教学的概述。包括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解读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在目标、教学和评价方面的理念以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活动板块和习题板块中编排的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部分对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归因。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实施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二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三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通过整理和分析,把存在的问题归为三个层面:(1)在认识层面存在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2)在教学层面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反思未落实的问题;(3)在学生层面存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足和学生课堂表现较被动的问题。其原因是:缺乏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准确定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不足,学生自身性格和心理障碍的影响以及语言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优化该地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方面帮助该地区改善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五部分是对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这部分列举了笔者深入课堂聆听的口语交际教学实录,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发现其优缺点,取长补短,改进口语交际教学。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刘刚[2](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亢洋[3](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在最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已经广泛使用。那么化学教师是怎样使用该教科书的?哪些因素影响教师们的使用?本研究建立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体系,编制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访谈提纲,开展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扎根理论,提取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首先,搜集与述评教科书使用情况、应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汇总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标准,建立了使用、调整、取代、创造、省略的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体系。其次,以建立的水平分类体系为框架,结合六位高中化学教师2019年济宁市教学能手比赛的教学视频,划分六位教师教学行为所属的教科书使用情况,编制了高中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然后,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开展实测:对教学视频中的六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多角度深入了解教师对新版教科书使用的看法。接着,对访谈音频进行文字转录,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转录稿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提取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教科书编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方式存在使用、调整、取代、创造、省略五种情况。(2)教师、教科书、课程资源、学生、情境因素共同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其中教师本身是影响教科书使用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的创新点:(1)编制的化学新教科书使用访谈提纲,为评量化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新工具;(2)提出的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结论,为教师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提供了新依据。

姜琳琳[4](2021)在《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吴梦婕[5](2021)在《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文章聚焦对外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师话语,在现有教师话语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听力课教师话语的原则和总体观测框架,据此从话语特征、话语功能、话语策略三个维度出发,对浙江科技学院初中级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进行考察。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收集了该校五个教师的课堂话语语料,对话语的显着特征做描述分析,并从新熟手教师以及初中级教学层次两个维度入手作对比分析。其次,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进行了语料转写,选取了话语量、语速、中英文比率、话语词频等几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再次,文章依据研究对象话语特性,从课堂组织管理、讲解说明、提问、反馈、策略指导、有效粗调输入等几项教学功能入手,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听力课教师能对课堂话语有意识地做调整,教师话语与学生水平间呈现良好的适应性,较好地实践贯彻了可懂性输入原则,体现了一定的自觉示范意识。但是,在话语的策略及情感支持作用、语码转换策略水平、提问和反馈的层次性、课堂即时语境的生成性利用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针对该校听力课堂教师话语的问题和不足,文章由此从教师话语的形式、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为初中级听力课教师话语有效性的提升,新手教师话语质量的改进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1.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3.提升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4.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5.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语言焦虑;6.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7.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了解该校留学生对听力课教师话语质量的主观评价,研究还通过实施问卷调查,考察了研究对象在话语难度、媒介语使用恰当性、与学生水平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作为研究分析的辅助材料。

史册[6](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亚男[8](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文中认为教学导入是新课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教学导入在一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同“领航员”一样的存在,对整堂课起着导向性作用。作为一线教师,要能合理策划出凸显教育目的、符合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导入环节,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秉承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提出教学导入的优化策略。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二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界定进行阐述。包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溯源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在内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以中学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篇研究的主体部分,利用案例分析法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主要策略如下:提升教师设计导入环节的能力、设计导入环节遵循的原则、善用教学导入的不同方法和强化教学导入的反思改进。这些策略能够为一线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余芊[9](2020)在《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戏剧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不断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近年来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戏剧教学策略是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思维是个体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奇的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并以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为主要特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主题活动为依托,探索戏剧教学策略在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实践。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是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与班级教师一起探讨、筛选合适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利用适宜的戏剧教学策略,如热身活动、教师入戏、角色扮演、专家外衣、讲故事、坐针毡、线索材料、冻结图像、故事地图等,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本研究选定《牙齿健康》《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和《时间与时钟》三个主题,选取某幼儿园20名5-6岁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为期三个月的12个主题活动的研究。其中,研究者采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行动研究范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与调整,在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完善与总结戏剧教学策略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提升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发展的能力。三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第一轮以《牙齿健康》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精进性,拟在发现问题;第二轮在第一轮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第三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调整利用《时间与时钟》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研究分析了教师在三轮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基于三轮主题活动实践,研究分析了活动数据与讨论观察记录,归纳了研究结论:通过戏剧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最后,针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对教师与幼儿园在戏剧教学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陆珺[10](2020)在《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教育实习评价的现状是有“评”而无“价”;教师专业化要求职前教师的实践教学从关注技能转向关注素质;职前教师教育不能认识到教育实习能够且应该着意推进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三重背景。据此,本研究旨在开发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工具,探索发展取向的教学工作实习评价方法。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是:如何评价实习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评价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如何用评价促进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这决定本研究以促进行动区、发展性评价和反思性实践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将教师专业素养解构为专业知识、专业行为和一个由信念、态度构成的支持系统,并简化表达为“应知”、“会做”和“愿持”,因此所评价且期望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是兼顾“应知”、“会做”和“愿持”的一个素养体系。在设计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下,本研究着眼于实习评价概念框架中的两个主要要素: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经历两者的开发、试用、修正三个研究阶段,最终“产出”自创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在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阶段,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和访谈、文献两种方法,构建一个涵盖听评课、备课、上课三个项目的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框架,而后析出各项目的评价细目。在评价工具与方法的试用阶段,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和访谈、观察、实物分析三种方法,设计“结果反馈+提示”的干预措施,“九宫格”形式的阶段性评价报告和附带评价细目编码的全局性评价报告,以示例的形式阐述、分析试用结果,给出对三个研究问题的初步解答,并呈现一则完整的评价及干预案例。在评价工具与方法的修正阶段,本研究采用评价研究的方式和自我报告法、“独白式数据收集”两种方法,对访谈时间点、访谈提纲、“备课”评价细目和干预措施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发展和促进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流程,即为相应的评价方法。而使用的评价框架,修正后的评价细目和访谈计划,设置的备选结果,设计的阶段性、全局性评价报告形式,构成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发展和促进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工具。结合评价工具与方法,获得对三个研究问题的解答。最后,基于一轮完整的设计研究过程和研究者身为“局外人”的见闻,本研究为实习评价、实习指导和实习保障三个方面带来若干启示。

二、讲课过程中对即兴材料的调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课过程中对即兴材料的调动(论文提纲范文)

(1)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淮滨县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理想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概述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
        1.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
        2.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3.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4.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1.视界融合理论
        2.会话策略理论
        3.主体间性理论
        4.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与内容解读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解读
        1.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2.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3.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解读
        1.口语交际的内容分析
        2.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
三、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的设计
        4.调查实施
        5.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方面的调查
        2.学生方面的调查
    (三)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四、改进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1.学校加强管理,有效落实口语交际教学
        2.师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
        1.学校建立口语交际教学培训机制
        2.教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理论素养
    (三)优化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目标,转变功利主义的倾向
        2.拓展教材内容,活用教材又贴近生活
        3.灵活运用教法,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4.调整评价方式,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
        5.形成反思习惯,落实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四)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加强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2.加强言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加强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五)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
        1.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2.克服消极的心理,增强课堂参与自信心
        3.营造民主的氛围,消除课堂参与的顾虑
五、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一)《即席讲话》课堂实录
    (二)《即席讲话》案例分析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
        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交际锻炼机会
        4.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拓展了交际教学内容
    (三)《即席讲话》教学反思
        1.缺乏交际情景的创设
        2.缺少完善的评价系统
        3.缺乏教师的示范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 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三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活动板块中的口语交际
附录四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板块中的口语交际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和局限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教科书的使用
    2.2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分类体系的构建
        3.2.2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探析
        3.2.3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访谈提纲的编制
        3.2.4 教师教科书使用影响因素的调查
4 理论基础与假设
    4.1 理论基础
        4.1.1 扎根理论
        4.1.2 教师教材观
    4.2 研究假设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流程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工具
        5.4.1 访谈问题拟定的思路
        5.4.2 访谈提纲的编制
6 资料分析与结果
    6.1 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6.1.1 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的呈现
        6.1.2 教师对教科书功能栏目的处理
    6.2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因素
        6.2.1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6.2.2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6.2.3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综合讨论
    6.3 教师教材观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8 研究反思
    8.1 研究局限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A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三 B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四 C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五 D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六 E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七 F教师访谈转录稿
致谢

(4)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2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概况
    2.1 初级A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2.2 初级A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2.3 初级A班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对比
    2.4 初级B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2.5 商务汉语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2.6 中级D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2.7 初级和中级阶段研究对象话语对比
第3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量化分析
    3.1 话语量
    3.2 语速
    3.3 目的语和媒介语比率
    3.4 话语词频统计
    3.5 小结
第4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功能分析
    4.1 教师听力课堂话语的功能分类
    4.2 课堂组织管理
    4.3 言语示范
    4.4 目的语知识讲解说明
    4.5 课堂提问
    4.6 课堂反馈
    4.7 听力策略指导
    4.8 有效粗调输入
第5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5.1 课程中的小型投票
    5.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教学建议
    6.1 教师话语质量提升总体目标
    6.2 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
    6.3 教师话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
    6.4 提升教师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
    6.5 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
    6.6 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6.7 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
    6.8 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
    附录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主观题作答详情
    附录3 对外汉语初中级学生听力水平标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准实验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视频分析法
        (五)教育叙事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一)对素质的解读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智慧学习环境
        (二)师范生
        (三)教师专业素质
        (四)教育戏剧
    二、理论基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二)情境学习理论
        (三)具身认知理论
        (四)智慧教育理论
        (五)戏剧表演理论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准备
        (二)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二)实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一)视频分析框架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三)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二)关于课程效果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二、策略建议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相关理论概述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界定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含义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特点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作用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基础
        1. 多元智能理论
        2. 学习迁移理论
        3. 建构主义理论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问题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1. 调查对象
        2. 调查目的
        3. 调查内容
    (二) 访谈情况说明
        1. 访谈对象
        2. 访谈内容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
        1. 诱导性差,难以激发兴趣
        2. 形式单一,缺乏导入创新
        3. 缺乏渲染,不易引发共鸣
        4.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长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忽视教学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
        2.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具有挑战性
        3. 传统教学观下对学生定位模糊
        4. 缺乏对教学导入的反思和改进
三、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策略
    (一) 提升教师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力
        1. 重视导入环节的作用
        2. 加强导入技能的学习
        3. 对学情进行透彻分析
        4. 合理选择多元切入点
    (二) 设计导入环节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明确,“导”德齐礼
        2. 形式多元,教“导”有方
        3. 利用智能,谆谆教“导”
        4. 乘兴而设,因势利“导”
    (三) 善用教学导入的不同方法
        1. 创设语境类导入法
        2. 文化审美类导入法
        3. 经验交流类导入法
        4. 协作互助类导入法
        5. 时事即兴类导入法
    (四) 强化教学导入的反思改进
        1. 反思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2. 反思教学导入与其它教学环节的契合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2: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情况访谈问卷(教师卷)
致谢

(9)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创新价值的凸显
        2.基于拓展戏剧教学运用领域的需求
        3.研究者个人旨趣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关于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2.关于戏剧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3.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4.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四) 核心概念界定
        1.戏剧教学策略
        2.教育戏剧
        3.创造性思维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法
        3.测量法
        4.观察法
    (四) 研究工具
        1.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
        2.活动观察量表
    (六) 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1.研究资料的收集
        2.研究资料的分析
    (七) 研究思路
    (八) 研究阶段与进度安排
三、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
    (一) 教育戏剧主题活动的选择
    (二) 戏剧教学策略的类型
        1.类型分析
        2.本研究使用的戏剧教学策略
    (三) 戏剧教学策略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过程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一) 量化分析——基于活动数据分析的讨论
    (二) 质性分析——基于观察实录的讨论
五、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 结论
    (二) 建议
        1.对教师的建议
        2.对幼儿园的建议
    (三)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托兰斯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
附录2 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教案
致谢

(10)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缘起
    1.1 课题从何而来——心迹
        1.1.1 从本能反应到有意关注
        1.1.2 从有意关注到深入思考
    1.2 课题为何而定——理据
        1.2.1 教育实习评价的现状
        1.2.2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2.3 职前教师教育的焦点
    1.3 课题所欲为何——目的
        1.3.1 开发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工具
        1.3.2 探索发展取向的教学工作实习评价方法
2 研究规划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方法论
    2.2 研究问题
    2.3 理论基础
        2.3.1 促进行动区
        2.3.2 发展性评价
        2.3.3 反思性实践
    2.4 论文架构
3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3.1 “教师专业素养”解构
    3.2 “实习教师”研究述评
        3.2.1 “应知”的发展
        3.2.2 “会做”的发展
        3.2.3 “愿持”的发展
        3.2.4 综合性的发展
        3.2.5 其他与实习教师相关的研究
        3.2.6 小结
    3.3 “实习评价”研究述评
        3.3.1 “实习评价要素”解析
        3.3.2 评价体系
        3.3.3 评价取向
        3.3.4 评价方法
        3.3.5 评价工具
        3.3.6 评价有效性
        3.3.7 小结
    3.4 理论框架
4 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
    4.1 研究方式与方法
    4.2 研究效度与伦理
    4.3 确定评价项目
    4.4 构建评价框架
        4.4.1 对访谈文本数据的整理与编码
        4.4.2 “上课”与“备课”评价框架
        4.4.3 “听评课”文献研究与评价框架
        4.4.4 框架整合与设想
    4.5 析出评价细目
        4.5.1 “听评课”评价细目
        4.5.2 “备课”评价细目
        4.5.3 “上课”评价细目
5 评价工具与方法的试用
    5.1 研究方式与方法
    5.2 研究效度与伦理
    5.3 试用准备
        5.3.1 划分实习阶段
        5.3.2 拟定访谈提纲
        5.3.3 设计干预措施
    5.4 试用过程
        5.4.1 数据采集
        5.4.2 设置备选结果
        5.4.3 阶段性评价
        5.4.4 全局性评价
    5.5 试用结果
        5.5.1 专业素养的评价示例
        5.5.2 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示例
        5.5.3 促进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示例
    5.6 试用结果的案例注释
        5.6.1 专业素养的评价案例注释
        5.6.2 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案例注释
        5.6.3 促进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案例注释
6 评价工具与方法的修正
    6.1 研究方式与方法
    6.2 研究效度与伦理
    6.3 信息收集与梳理
        6.3.1 干预组成员的报告
        6.3.2 研究者的“独白”
    6.4 问题分析与决断
        6.4.1 关于访谈
        6.4.2 关于评价细目
        6.4.3 关于干预措施
    6.5 对三个研究问题的解答
        6.5.1 专业素养的评价
        6.5.2 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
        6.5.3 促进专业素养发展的评价
7 见闻与启示
    7.1 见闻
        7.1.1 干预组见闻
        7.1.2 非干预组见闻
    7.2 启示
        7.2.1 关于实习评价
        7.2.2 关于实习指导
        7.2.3 关于实习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六位经验型实习指导教师实施访谈的提纲
附录2 第1轮评价的反馈
附录3 第2轮评价的反馈
附录4 六位实习数学教师的全局性评价报告
附录5 干预组成员的报告模板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讲课过程中对即兴材料的调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王艳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亢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D]. 吴梦婕.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6]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D]. 王亚男.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9]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 余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实习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性评价研究[D]. 陆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演讲中即兴材料的动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