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调查研究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把它作为领导工作和领导者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首要问题。今天,重温邓小平关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论述,对于我们实现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邓小平的调查研究思想作一分析。
一、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关键
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领导干部进行决策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多种方案的选择。特别是一、二把手,处于领导集团的核心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使决策正确,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要看他们的“拍板定夺”。而调查研究是领导者取得领导权和决策权的重要前提,也是领导机关职责的最集中的体现。因为,决策正确,可以给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决策失误,就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邓小平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十分重视领导者亲自动手搞调查研究。他指出:“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他强调, 领导者既要亲自动手调查,又要深入群众的底层。在这方面,邓小平以刘伯承同志为楷模,号召全党向他学习。在庆祝刘伯承五十寿辰的时候,邓小平撰文赞誉刘伯承同志的优良品质,特别肯定了刘伯承“不特重视理论的研究,尤其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常常指导同志向下层向群众学习,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2〕1986年刘伯承病逝, 邓小平又写了《悼伯承》一文,对刘伯承的戎马生涯和对革命的杰出贡献做了充分肯定。文中对刘伯承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善于创造性地用理论指导军事实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邓小平说:“他用兵作战最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长于出奇制胜,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作战指挥上的神机妙算,用伯承的话说,就是首先要靠弄清楚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3 〕与此同时,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滋生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倾向。他说:“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作出的决议、指示虽然很多,但有的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4〕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少机关的负责同志,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处理文电和不必要的过多的开会上面,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要求和研究他们的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事务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坑。”〔5 〕邓小平认为,整顿领导班子,就要解决各级领导人的作风问题,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化不出来的”,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他说,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受削弱,就会出问题。早在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就曾指出:“这几年来,我们不大注意调查研究,因而所提的一些任务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所提的一些口号,也有许多不是切合实际的。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还有一些不适当的‘大办’,这就使得我们的许多好传统受到了冲击。而许多好的传统的削弱,又反过来加重了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6〕他强调,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 进了城以后,不能做官,而要当人民的勤务员,要更加注意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健全党的生活。
由此可见,邓小平把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看成是防止官僚化、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看成是党的事业的迫切需要。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不要坚持调查研究?要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新的情况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邓小平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首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强调,“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7〕离开了调查研究, 离开了实事求是,“其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8〕他认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谈不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9〕
其次,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0〕他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1〕这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和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够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就会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那么,什么是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呢?邓小平明确指出:“当然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或者像我在前面说的,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12〕这就告诉我们,搞调查研究,必须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研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根据调查研究,针对各个地方的不同实际,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
再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前提是解放思想。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具体分析了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的原因。指出,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一是林彪、“四人帮”搞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二是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三是是非功过不分,赏罚不明;四是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他指出,“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13〕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4〕因此,只有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三、典型调查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解剖麻雀”,进行典型调查,是我党一贯倡导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这种调查研究方法,是在对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了总体的初步的认识之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把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了解调查对象的特性,分析其外部联系和内在关系,进而找出一般规律,用以指导实践。这种方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因此,邓小平非常注重运用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他说:“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15〕
进行典型调查,首先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6〕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但是,“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17〕我们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责任,就是“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18〕
进行典型调查,要概括群众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方针政策。调查研究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经验是群众创造的,典型在群众中。“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19〕所以,邓小平非常强调领导者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典型,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的东西。然后,“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0〕他列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明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说明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他指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21〕
进行典型调查,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试验,然后加以推广。邓小平以经济特区的发展为例,深刻阐述了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的过程。他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22〕,“深圳的发展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强调,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正是在总结深圳特区进行试验的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23〕“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24〕正是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我们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搞经济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也包括海南岛的经济特区建设。由于沿海地区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有力地带动内地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是正确进行调查研究的根本保证
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能正确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中获得正确的结论,这里有一个调查人员的素质问题。那么,提高调查人员的素质要抓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因此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邓小平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讲政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和任务,必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贯彻执行。决定了就要执行,要一致执行,这是一条纪律,也是我们的传统。”〔25〕坚持党性原则、讲政治,还必须把握全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以及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理论家。”〔26〕邓小平还说,“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27〕。所以,坚持党性原则、讲政治,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要夯实理论功底。政治上的坚定性来自于理论上的坚定性。我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各样的矛盾,能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符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论功底。邓小平说,“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只有打下根底,才能真正纠正错误,包括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28〕他还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的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9〕邓小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即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只有“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他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从而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三是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和世界观的问题。我们搞调查研究,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才能听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真正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才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群众排忧解难。邓小平再三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31〕他要求,要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尾巴主义现象和“衙门作风”,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把依靠群众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四是发扬求实作风。在邓小平论著中,讲的最多的是实事求是。他不仅把实事求是作为领导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他反复强调,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听到风就是雨”〔32〕。他特别提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要求人们不仅要坚决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还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
五是运用辩证方法。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片面性、极端化、绝对化都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几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鉴于此,邓小平强调必须讲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看问题要讲两句话,做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他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33〕在邓小平的论著中,处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实际,他深刻地论述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反对错误倾向的关系,等等。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邓小平还善于运用重点论的方法,注意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性问题。比如,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重点抓了解放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之后,他提出新时期主要任务是搞现代化建设,全党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不仅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而且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关键;在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他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在运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时,邓小平还十分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指出,时间不同,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总之,邓小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典范。
注释:
〔1〕〔7〕〔8〕〔9〕〔12〕〔13〕〔14〕〔16〕〔17〕〔18〕〔27〕〔28〕〔29〕〔30〕〔31〕〔32〕〔33〕《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24、114—115、115、118、179、142—143、143、45、52、342 、 179、194、382、152—153、153、368、37、121页。
〔2〕〔4〕〔5〕〔6〕〔15〕〔19〕〔25〕《邓小平文选》第1 卷,第32、221、222、302、223、219、316页。
〔3〕〔10〕〔11〕〔20〕〔22〕〔23〕〔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6—187、291—292、258—259、382、130、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