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示范区生态产业建设模式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生态示范区生态产业建设模式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区内论文,模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范围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和生态危机,人们对污染控制方法也由末端治理上升为 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以及污染预防。然而,所有这些都还处在零敲碎打、小修小补的阶段。其 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传统工业是以“两高一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资源— 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没有看到工业发展采取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 的影响。因此,不改变这种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单靠对环境问题采取事后补救性的措施, 环境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为此,人们开始寻求建立一种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长期发展 战略或模式。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这一以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工业模式 开始崭露头角。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体 现生态工业的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在分析生态工业内涵和发展层次的基础 上,结合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以及邳州市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探讨生态示范区中生态工 业建设的模式。

1 生态工业及其发展的层次

1.1 生态工业的定义

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 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的,以资源节约、产品对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 特征的一种现代化工业发展模式。本文所阐述的生态工业特指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所建设的工 业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工业是指在原有的工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设 备与技术的改造和改进、原材料的替换、产品的重新设计以及强化生产各个环节的内部管理 等措施寻求清洁生产机会,生产清洁产品,不仅实现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在使用和最 终报废处理的过程中也不会危害环境。广义的生态工业是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 济与环境双赢,依赖于Reduce、Reuse、Recycle的3R的行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使进入 工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以互联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两低一 高)为特征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闭路循环的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模式。

生态工业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生态和经济规律,从宏观上协调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 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经 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并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 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从而实 现工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1.2 生态工业建设的层次

1.2.1 工业的末端治理层次 工业末端治理层次是目前通行的工业发展模式。末端治理 对于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展有不小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不少缺点:(1)与生产过程相割 裂,只对已生成的污染物作被动的处理;(2)由于排放标准制定的当前性,对污染物造成的 长期的、潜在的影响可能估计不足;(3)末端治理成本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业增长带来 的收益;(4)未考虑到产品的生态无害性;(5)使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去投资开发污 染少的生产方式;(6)工业污染的控制措施大多停留在生产过程的层次上,而较少进入宏观 的决策层次,未能将环境因素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 依据和制约性因素。

1.2.2 生态企业层次 生态企业是整个生态工业系统的基础单元,是在一个企业的范围 内按照区域的生态工业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并经营管理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又多 经济产出的现代化工业生态经济有机体。其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是“清洁生产”,所采用的企 业管理方式是可以预防污染,实施全过程控制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由于生态企业采用 “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所以能够使企业各环节产生的废料和余热进行多层 次 回收利用。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企业向周围环境排污的数量,还可以实现废弃物在厂内的 闭路循环和废料的再资源化,从而更能集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

1.2.3 生态工业园区层次 生态工业园区同普通的工业区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集约利用 资源和能源的特征。生态工业园区有产品和服务的流动,还有成员间的废物流动;它以最优 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和社区付出最 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生 态工业园区可以由众多大型企业组成的公司或总厂来形成,也可以是在一定地域上相对集中 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众多工矿企业组成的松散工业群体及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体 。

2 建设模式及案例分析

2.1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不一而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三次产 业中农业占较高比重,工业比重较低,工业部门不够齐全,但是以本地资源为原材料的加工 工业发展良好。因此,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应借助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区 特色的生态食品加工工业,并对其工业产业各部门进行必要的生态工业改造,采用清洁生产 工 艺,实施必要的末端治理等等,逐步建成生态企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工 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当地良好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 实力以及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对当地的工业部门进行较为彻底的生态改造,全面实施 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企业,并在条件适宜、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域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同时调 整优化工业内部各部门结构,带动第二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2.2 案例分析

2.2.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介绍 1)产业构成。1998年,吴县、邗江和邳州三次产业 比重分别为10.9∶52.5∶36.7;12∶53.4∶34.59和42.8∶31∶26.2,而同期江苏省平均水 平为14.1∶50.6∶35.3。由产业比重构成可见吴县和邗江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邳州仍处于 传统经济阶段。2)主导产业。吴县市已逐渐从电子、建材、化工、丝绸、医药向高新技术产 业方向发展,同时,吴县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蓬勃发展;邗江县工业发展较好,拥有 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13个大类工业体系,享有全国“压力机之乡”、“牙刷之 乡”、“衬衫王国”的美誉;邳州市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工业、板材加工、机械制造等。3) 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均水平。邳州、邗江、吴县3个地区GDP总量分别占江苏省GDP的0.74%、0.83%、2.29%,人均GDP分别为全省的35.34%、108.65%和169.54%。邳州、邗江和吴县农民人 均实际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4.31%、102.16%和156.77%;在岗工人平均工资分别为 全省的72.08%、77.39%和100.43%。4)消费结构。吴县市居民营养和穿着水平不断提高,文 化消费明显增长;邗江县居民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追求文化娱乐等方面,并追求生活质量 ;而邳州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走向序列优化,基本生活费用份额有所下降,居住、日用 品 、服务性支出份额均有大幅度上升。

表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1998年)

Tab.1 Comparison of Developing Condi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指 标 邳州市 邗江县 吴县市 江苏省 人口(万人)

150.2 55.07

97.00 7 182.46

人口自然增长率()5.47

0.31

-0.02 4.13

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万元) 532 064599 807

1 649 51171 999 50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3 541 10 888 16 99010 021

企业数(个)

7 910 3 451

7 438

17 957(限额) 工业总产值(万元)

660 380

1 310 083

3 806 500 131 857 000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 288 3 450 74 912 2 642 608

出口(万美元) 1 226 2 828 53 393 1 565 109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5 972 6 412

8 321 8 2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 847 3 450

5 294 3 377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吴县市统计年鉴》、《邗江县统计年鉴》、《邳州市 统计年鉴》,1998年.

综观以上3个地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均水平可看出,吴县市区域经济处于全面工 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阶段,邗江县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而邳州市尚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初 期演变阶段。由此,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态工业也应当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

2.2.2 生态工业建设模式的选择 邳州市位于苏北内陆,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及生态 农业建设,结合清洁生产标准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绿色板材加工工业和传统茧丝绸行业 的生态建设等。邗江县和吴县市恰处于我国生产力布局“T”形轴线的交汇处,优越的区位 和雄厚的基础,其工业的发展要围绕浦东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调优产业结 构,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实施清洁生产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 展。

1)邳州市 邳州市生态大农业的建设为生态工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邳州市拥 有徐淮路80000hm[2]稻麦粮田生产基地,运(河)西大蒜基地、运南万亩(1亩=1/15h m[2])苔干 生产基地、沿运60000h m[2]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邳北万亩西瓜生产基地和 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万亩花卉基地等大型生态农业基地,还有以规模养牛、猪、兔、鸡为 重点的农牧畜复合型生态经济。邳州市的生态工业应当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综合运用各 种高新及生态技术,逐步扩大各种无污染、环境友好的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 实现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条龙,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对副产物加以综合利用; 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流通和售后服务,逐步实现食品生产的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以及技 术服务社会化的产业生态工程体系。此外,还要对传统的茧丝绸行业进行必要的生态改造, 使进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废物最小量化。其结构示意图如下:①蚕茧 — 缫丝—丝织—印染—服装;②蚕茧—缫丝下脚料—绢纺;③蚕茧—蚕蛹—饲料添加剂;④蚕 茧—蚕蛹—蛹蛋白—氨基酸口服液;⑤蚕茧—蚕沙—叶绿素。

2)邗江县 邗江县地处苏中沿江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邗江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其工业基础也较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中力量发展科技含 量高、外向带动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应以当地工农业发展的现状为 基础,在实现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双赢。邗江县的生态工业规划项目 有:①生态食品及生物制品项目。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作好优质稻米的深加工和牛 、家禽以及特种水产品的深加工,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②清洁生产及ISO14000环境管理系 列 标准的实施项目。率先在江苏琼花集团、江苏虎豹集团、江苏三笑集团等全国知名的乡镇企 业生产中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并在管理中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发展同国外相关企业 的合作关系,联合研制、开发及孵化绿色保健日用化工产品,为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生态 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纺织工业以虎豹 等为重点,加快系列延伸开发,壮大服装服饰产业;汽车工业以扬子为重点,强化专业化协 作和分工,壮大车辆产业,同时以汽车尾气净化节油器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与环境友好产品 ;机械工业以金方圆、扬力为重点,发展数控系统和环保机械;化工产业以琼花、惠通以及 相关化工企业为重点,突出塑料材料、化纤材料、精细化工,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及存量资产 重组和扩张,进一步壮大新型材料产业;此外还要迅速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效节能产业。

3)吴县市 吴县市是离上海浦东新区和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近的开放区之一,优越的区 位优势使本区可以和海内外发生最广阔的经济联系,能最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资本、技 术和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技术,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是推动本 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动力。因此,吴县市的工业发展方向是改造传统产 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鉴于当地良好的工业基础、较为齐全的工业部门和迅猛发展的服务 业,吴县市生态工业规划应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为主。①旧工业区的生态工业园区改造。吴 县 市雄厚的技术基础为工业园区的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淘汰不具市场潜力和发展活力的企业 ,选出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与政府和社区建立起创新性的生态共生关系 ,减少工业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密切的产业联系、加强废物循环利用,达到 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这对矿产资源短缺的吴县市尤为重要。②新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由于不受传统企业的束缚,应以高新技术和人才为基础,运用大量新兴 的环保技术和工程组织园区成员的合作。在建设时,要重视市场,充分详细地计算、分析每 个企业可能的经济效益,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层引导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3 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生态工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必须采取必要的措 施使之得以真正落实。本文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其建设的驱动机制。

3.1 政府的管制和引导作用

引导性政策是生态工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管制性政策是生态工业建设的重要支撑;管制 与引导作用相结合,会使生态工业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点和作用力。

3.2 企业的实施和执行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采用生态工业生产模式的主体,因此要主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只 要企业的认识提高了,生态工业生产模式的推广也就畅通无阻了。

3.3 市场的激励和驱动

绿色经济席卷全球之际,绿色需求迅速形成并转化为直接的消费需要。这必然使得工业企 业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消耗,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要。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生态工业的生产模式,一个企业的废料实际上就是另一个 企业的原材料,此时废料和产品一样,可以进行买卖交易。废料增值与产品销售具有同样的 重要性,都可以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途径。这时企业对废物的处理就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

3.4 公众的监督和影响

通过媒体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知识和环境法规常识,实施环境标志,提高公众 的清洁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踊跃购买环境标志产品,采用清洁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予 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人们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只有公众对环境的敏感 度提高了,监督作用发挥了,才能真正影响政府和企业维护环境的决心。

4 结语

综上,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发展生态工业要立足于当地资源,采用较低的生态工业 建设层次,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则要充分运用当地经济技术优势,进行较高层次的 生态工业建设。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种种渠道,在政府、市场、公众等的引导、激励和监督

下使企业采用清洁的生产方式,使生态工业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标签:;  ;  ;  ;  ;  ;  ;  ;  ;  

生态示范区生态产业建设模式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