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济区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城市经济论文

中外经济区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城市经济论文

中外经济地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中外论文,理论论文,类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对经济地域(区域)及其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经济地域的概念、类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试图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区域经济实践作出一点努力与尝试。

关键词 经济地域类型 区域经济学 区域政策

1 对经济地域(区域)的基本理解

二次大战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问题日益增多,促使各学科学者专家对区域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经济地域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系统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1]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层含意;(1)具有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即有相对明确的地理界线,具有具体的地理内容;(2)是综合性的经济区域,不是自然地域或人文地域,但三者构成一个统一体;(3)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在相互交往中生存和发展;(4)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结构,有其形成变化的机制——动力与地域运动机制:不同经济地域类型都具有特定功能如分工的功能、运动流通的功能、发展功能、产业集聚与分散功能、地域分化与组合功能、组织功能等;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如产业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等;(5)是经济有机体,经历着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区域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区域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如哈比·费劳夫(H.PerloFF)等认为,区域一般指具有共同的或者互补的特性,或者由区域间活动的流动所构成的、地理上连续的空间范围群体[2]:海里·理查德逊(H.Richardson)则认为,在讲区域经济时的区域就是指国家的下位空间单位[3];西伯特(H.Sibert)认为,区域就是没有空间的尺度、并与国家经济空间的地点布置统一在一起的、属于高度细分化的经济体制范畴的一个中间概念[4]。通过国外这些区域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地域的概念定义可以看出,虽各有侧重,总结起来经济区域至少具有下述几个特点:(1)是国土的下位空间单位;(2)具有地理空间的连续性;(3)有着共通的或互补的特性所组成的机能。

从社会学与行政管理学上看,经济地域(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层次性。各国由于对区域的划分标准、计划、行政、分析的目的、性质以及国家的面积大小等不同,其划分的数量及范围也有差别。

尽管不同学科对经济地域的理解有所差别,但可以看出都认为经济地域(区域)在功能一体化方面具有内聚性,在经济区域内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的一体性或相似性。

2 西方区域经济学对经济地域类型的研究与实践

西方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国土划分成几个区域,由于划分的目的和划分的标准不同而不同。其划分区域的标准,基本上可归纳为同质性与依存性两个标准。希尔霍斯特以此两个标准,根据分析及计划的目的,把区域分为分极区域、同质区域、计划区域、事业区域四个类型;布德费尔则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域、分极区域、计划区域三个类型,后者被广大学者所接受。

2.1 同质区域

所谓同质区域就是指,根据地理的特性,经济社会的特性等一些共同特性,由几个空间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区域,是基于特定区域内组成要素的联系所形成的形态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这里指的空间单位可以理解为行政区域或人为划分的区域。生产结构、消费方式、职种分布、地形、气候、人均收入等诸因素可以成为同质区域的划分因素,但所谓同质只是为了划分同质区域而使用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重要标准的同质,因此在同质区域之间可能存在很多异质性。

克劳森(L.KlAAssen)根据区域的人均收水水平与国家全体的收入水平之比、区域经济的增长率之比的高低,把同质区域划分为繁荣区域、发展中的低开发区域、潜在的低开发区域、低开发区域等四个类型[5]。这种划分方法采用的静态的标准和动态的标准,所以为分析区域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政策上找出有效的处方,提供了有益的结果。

汉森(N.Hansen)根据直接生产活动、经济的间接资本、社会间接资本这三个标准,把同质区域分为过密区域、中间区域和落后区域三种类型[6]。所谓过密区域就是指边际社会费用大于边际社会效益的区域;所谓中间区域就是指边际社会费用小于边际社会效益的区域;所谓落后区域就指小规模农业和沉滞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绝大比重,并吸引不了新的经济活动、不具有布局魅力的区域。

2.2 结节区域或分极区域

结节区域或分级区域是指由具有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的几个空间单位所组成的区域,它包括某些活动的结节点、其服务的地区范围,以及连接各地以传送人流货流和信息流的交通网络,这种区域内空间单位之间的依存关系比其它区域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

这种区域是由相互异质或者是由机能密切的空间单位所构成,它是以构成空间单位的机能分化为前提,跨地区的一个在功能上相联系的空间组织,哈特向(R.Hartshorne)称之为功能上组织的区域[7]。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或者人口分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单位上,所以与其它空间单位相比,具有经济活动和人口更为集中的特点。在这种分极区域里,资金、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向,一般都取向于支配该区域的据点或者中心地点。在这种区域里,周边空间单位和中心地点之间的机能关系大部分是通过人口的流动、商品、服务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电话等信息的流动而形成,这种流动都具有规律性,是以周边空间单位转向中心地点为主,通过这种流动关系,出现区域内阶层的空间秩序。因此,结节区域具有区域内机能关系和阶层结构这两个特点。

美国的标准大城市统计区域是美国联邦政府在国情调查或者在其它统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区域类型,这种标准大城市统计区域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与为中心城市提供劳动者的周边区域所构成,所以从劳动市场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划定的区域,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分极区域。

2.3 计划区域

所谓计划区域是指国家通过以就业或者收入达到最大化的最优区域开发方法,实现区域开发目标的连续空间,它是根据计划的必要性而设定的区域,如果无视空间单位之间的机能联系而设定计划区域,就会给计划的执行带来非效率性,所以在设定计划区域时,应把那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紧密结合,并且与一些中心地和周边区域之间在机能上具有依存关系的区域组合在一起而设定。

一般情况下,计划区域具有结节区域或者分极区域的性质。但有时根据需要,非结节区域也可以成为设定计划区域的基础。如在制定委内瑞拉的区域开发计划时弗里德曼(J.Friedmann)就划分为中核区域、上向的过渡区域、下向的过渡区域、资源边境区域、特殊问题区域等五种计划区域。

2.4 有些区域有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正常发展状态,一般称之为问题区域。西方区域经济学者在研究经济地域类型的实践时主要针对以下三种类型区域:

2.4.1 落后区域 落后区域一般是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的供给处于过剩状态、在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占主要比重的区域。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区域属于这种类型的落后区域,这些区域为了其发展,不仅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且还应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以市场为指向的农业生产的转换。除此以外,还要改善交通通讯,在达到一定发展阶段以后为了增加农业外收入,就有必要实现产业开发的分散化。在很多发达国家里不仅存在落后区域,而且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共存,发达国家的落后区域问题与不发达国家的落后区域问题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这一区域成了富饶社会中的贫困的农村。如在美国,跨越从纽约州直达密西西比州整个东部高地的阿巴拉契亚,就是一个以贫穷的农村为特点的巨大地带,此外,象印第安保护区域、加拿大东部区域、意大利南部区域以及瑞典的极北区域被认为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

2.4.2 沉滞区域 有些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很迅速,但后来因多种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处于长期经济沉滞阶段。加因开发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地下资源而一度繁荣的地下资源采掘区域,或者是一度因生产需求量很大的产品而成为产业化的区域就属于沉滞区域。地下资源采掘区域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替代资源的开发、由此而减少对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采掘的集聚力很弱的布局特性,所以在经济上容易成为沉滞区域。资源采掘产业吸引其它产业的力量很弱,所以以特定资源采掘产业作为唯一经济基础的这些区域,就很难摆脱长期处于沉滞状态的局面。经济的停滞不仅仅局限于这种资源采掘区域。一度因需求量大,开发多种技术,在产业竞争中一直处于有利状态的产业化区域,后来因需求减少、技术革新迟缓等原因,失去竞争力,带来经济的停滞。发生衰退与结构性危机的老工业区等均为这一类型。

2.4.3 过密区域 落后区域和沉滞区域是由于开发不振而造成收入水平低、失业率很高、人口流出严重等问题。而过密区域是因人口过度集中、产业集中和过度增长而引起诸多问题的区域。这密区域的问题不仅在该区域的过密性,而且还在于落后区域、过疏区域之间的关系上。

各西方国家针对以上的问题区域,都千方百计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以扶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寻求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美国针对落后地区及衰落的老工业区而制定的切实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德国则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的相对落后地区,通过一年一度的财政补贴框架计划,对相对贫困的州和结构薄弱的州给予直接的援助;日本则针对其经济面临的“过密”和“过疏”问题,采取明确的限制和促进的区域政策,较有效地解决了国土均衡发展问题。另外各国都重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落后地区的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用于区域政策的资金有明确的法定来源,同时都设定专门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等,从而使三国的区域政策都富有成效。

3 前苏联及我国对经济地域类型的研究与实践

前苏联及我国学者对经济地域类型的认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生活具体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如对经济区的研究,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唯一的经济地域类型;经济地带问题只在我国“六五”计划中才提出;对城市经济区的研究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活跃;规划区实践较多,而又有待于上升到理论;前苏联在对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作者认为,我国学者所认识的经济地域类型有以下几种。

3.1 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大面积并呈条带状分布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1)地域上具有连续分布特点;(2)地带间生产力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具有高到低的过渡态势。同时,发达地带也有不发达地域,不发达地带也有发达地区。经济地带空间扩展具有阶段性;(3)地带内产业结构类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似性,而地带间产业结构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带间的产业转移是诸生产要素流动的必然结果;(4)地带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和几个要素流的广泛流动,存在能源流、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特有移动规律;(5)经济地带类型具有多样性,就世界范围而言,存在发达的经济地带、次发达的经济地带、发展中的经济地带、待开发的经济地带等几种类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集聚、传输与梯度推移(扩散)功能。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地带这种经济地域类型同西方区域经济学者分析的均质区域相似。

实践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人均指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各个地域产业结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以及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等,我国客观存在三大经济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倾斜性的区域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在国家“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中,强调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按省区进行划分经济地带,受行政因素限制很大,问题较多,其划分方案也不统一,操作性差。

3.2 经济区与城市经济区

实践中我国学者对经济区的划分提出了综合经济区必须是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区是由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集与腹地结合组成的区域;经济区的界线应尽可能与行政区界线一致以及有利于对外开放等几个原则,并受前苏联经济区划的影响把我国划分成若干综合性经济区。但其划分方案与方法明显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常管理以省区为主,经济区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探讨跨行政区规划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许多学科所共同关心的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多,宏观的、系统的以及综合地域分析研究不够。跳出传统的综合经济区概念研究我国经济区划,按照城市经济区组织我国经济区已成为亟待展开的新课题。城市化的过程中,在诸条件要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地域组合体系与形式,从其结构形态上看,它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并由与之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结节地域,其实质是一种基于横向区际联系的功能区;从其内在特性看,具有中心城市、城镇网络、联系通道、空间梯度和经济腹地等五大要素;从其类型上看又有:(1)城市带:如北美波士华城市带、表日本城市带等;(2)城市群如巴黎、伦敦、莫斯科、上海、北京、沈阳等城市群;(3)城市区组(等级系统);(4)城镇区组,即城市还基本是农业社会的地域分布形式,工业化的因素反映不大突出。在形成机制上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位置与现代交通网络、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集聚(群体)效益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扩散功能(整体)。前苏联的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是从区域经济地理角度研究城市的,认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市带县体制可以说是城市经济区在区域经济管理上的具体体现,但在具体操作上又引出一系列相关问题

3.3 诸种规划区是人们对诸种资源富集(自然、经济、人文)地域为进行开发而重点选择与规划的地域类型。其基本特点可归结为:(1)诸种规划区是指综合性区域,而不是单项的规划地域,具有战略性、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征;(2)规划区是类型不同的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治理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规划目的的多样性;(3)规划区类型的多样性及各自的主要功能的明显性;(4)规划地域范围的随机性和地域界线不连片性;(5)政策与领导人决定的重要作用;(6)在求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上具有发展的阶段。从空间尺度上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3.3.1 以对外开放为主要目的的规划区

(1)沿海开放地域。

(2)开放城市与口岸如沿海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内陆口岸开放城市,地方贸易口岸。

(3)边境经济性特区或经济合作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

3.32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规划地域

(1)各种工业规划区。

(2)各种农业基地规划区。

(3)能源与原材料基地。

(4)交通枢纽规划区。

3.3.3 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建设为中心的规划区域

3.3.4 流域综合规划区,主要是以河流的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为中心,这种规划过去进行的较多,今后这样规划也会很多。

3.3.5 其他种类的规划区域,如风景旅游区与旅游疗养区规划,消费区域规划,商业贸易区域规划等。

3.3.6 一般性综合规划区,如按省、区、县的行政地域范围进行的区域规划等。

3.4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与实践

“地域生产综合体”一词出现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是苏联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的产物,是前苏联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一种重要组织与实施的地域组织形式,地域生产综合体一词体现了一定地域的区域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根本思想,严格说来,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一种经济区划的理论,其类型则为一种功能区。二次大战以前,这一理论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参与实践的领域不多;二次大战后,随着对东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的需要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地域生产综合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苏联国家计委生产力委员会为主体,以涅克拉索夫的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建工作:在自然资源富集区划定一定范围,采取集中开发的办法,并由中央一地方结合,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统一规划并付诸实施,而且在组建过程中重视非物质内容的建设。如五十年代围绕安加拉-叶尼塞河工程,六十年代围绕秋明油气田的建设,七十年代围绕贝-阿铁路的建设,以及六十年代以来围绕中亚地区的开发等,相应地组建了十多个地域生产综合体,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结论

4.1 上述对我国学者及前苏联对于经济地带、经济区、城市经济区、诸种规划区等以及前苏联学者对于地域生产综合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其划分依据、结构功能等来看,作者认为,它们实质是几种经济地域类型。

4.2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以及经济学对于经济地域(区域)及其类型的认识与研究虽侧重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也有着共通的理论与方法,都有相互可借鉴之处。

4.3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客观规律,有着发展的阶段性,因此,人们对于经济地域的认识与划分也不唯一。只有与具体的国情、区情相结合,才能准确地认识经济地域的类型。

4.4 国外对于经济地域类型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域,并针对区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开发步伐,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刘继生博士给予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n the Study of Economic Regional Types in China and Abroad

Wang Rong cheng

(Department of Geogaph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

Abstract

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practices on the economic regions and its types in China andabroad.It analyze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s and types ofeconomic regions trying to make some efforts on the study ofregional economic theo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Geography,as wemmll as how to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eeffectively.

Key words:Economic Regional Type;Regional Economice;Regional Policy.

标签:;  ;  ;  ;  ;  ;  

中外经济区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