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教育与国际人的素质_国际教育论文

论国际教育与国际人的素质_国际教育论文

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教育论文,素质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融合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环境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自然、社会、人、教育共处于一个大系统中,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培养具有国际性眼光的人才,以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当前在不断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中,我们所熟悉的地缘政治边界和经济设想正在被新的现实所取代。今天,观念流、信息流、服务流在全球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涉及艺术、科学、教育、体育、医学、旅游、娱乐,也同样涉及包括海洋污染、酸雨、森林的毁坏、有毒废物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国际间的合作与各国的共同责任感。这些都呼唤着有实质性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际教育”。由此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国际教育”(Global Education)。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很快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

在美国,50个州中有34个州制定了旨在指导和鼓励开展“教育国际化”的章程,专门设立了“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国际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今日学校中的儿童将在21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培养21世纪更强有力的公民,必须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尊重和理解其它文化,使他们具备能与不断缩小中的地球上的所有的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意识与态度。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关于国际教育的条款则特别强调:“要大幅度地提高能掌握和使用多于一种语言的学生所占比例”,“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它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学习有关各国之间的种种问题;学习有关制度、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联系,通过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了解当个人与团体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时所应具备的一般的需要和愿望。”为了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必须将全球的观念渗透到所有的课程领域、所有的课外活动中,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国际性的氛围,使学生在这一氛围中从小受到全球观念与意识的熏陶。为此,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国际教育的一般性原理:

1.应该把国际教育看成是跨学科性的,包括人文、科学、数学、外语、地理和社会研究等学科,并且从小学阶段就应开始进行国际教育;

2.所有的教师、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与不同于自己伦理与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与生活;

3.国际教育课程应包括各国间相互影响来增强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同时还要反映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4.应该通过教学材料来阐明世界体系中各国不断变化着的作用;

5.美国在世界性事务中所起到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应该包括对国际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学习。

实施这些原理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制定合适的课程,传播成功的模式与实践经验。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国际教育从1992年开始在小学阶段得到试点与传播。

日本是倡导国际教育较为深刻的国家。早在70年代就提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站在国际化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日本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于是,便提出了“国际、国家、日本”的主张。该主张认为在从传统岛国走向世界的转折时期,实现“国际、国家、日本”是现代日本发展的最大目标,是制定并推行一切政策的出发点。1985年,日本在“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必须站在国际化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应当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广泛地了解异国的文化,要教育学生发展爱国主义和继承日本文化传统,培养深刻理解多种异国文化,具有国际性人才交流能力,即充分沟通彼此思想的人,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的思想”。在第二次咨询报告中则提出,在21世纪向国际交流、国际协作和全球规范的挑战,是赋予下一代人的重大使命,是过去日本人没有正面投身过的新的开拓性事业。下一代的日本人要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具有广博的国际知识的必要性,即需要掌握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知识以及能疏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性礼节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广阔的国际范围、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视野中完成陶冶人格的新任务。在第三次咨询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今天,日本所面临的是继实现“物”、“财”和信息的国际化之后实现“人”的国际化,这是教育改革中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通过研究和创造各种教学指导方法和课程设置来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在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则把“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归纳为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富有创造力的人;培养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此后,日本每公布一个教育咨询报告都将“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日本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活动,并就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国际协调、国际和平、人际关系与交往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同时还出版了《我们是国际人》、《世界儿童手拉手》等书。特别是国际理解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强调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具备广阔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与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和平相处的良好态度,对青少年来说极为重要。只有在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不同的文化,才能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获得与之和平相处的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养成独立人格。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构筑青少年独立人格的核心。这种从小对学生强化国际意识的教育,将会加强日本在今后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此外,英、法、德、韩等国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际教育,韩国近年来普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统一”的国际主义精神。

因此,国际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今天学校中的儿童将在21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儿童更加了解和关心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要求现在学校的儿童从只关心自己狭隘的生活圈子中跳出来,去关心整个人类、关心整个地球,树立起“地球村”的思想,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学校在“国际教育”方面取得成功,那就定能迎接21世纪教育的最重要挑战。

“国际教育”将教育置身于世界性的大背景中,用全球性的眼光进行考察,是一种不把教育作为某国某地区的问题来加以把握,而是把它同整个国际社会联系起来的教育思想。包括:

1.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即与国外的有关学校结成姐妹学校,互派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与交流,在学习与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养成尊重异国文化的心态,从小树立起全球的观念。

2.国际意识教育。包括了解东西方各国地理位置、经济优势、历史演变、著名人物、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进行国际知识、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国际正义感与国际责任感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世界,善于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3.教育的国际理解、了解国际间的差异,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在教育上提出了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共同的家园。但世界毕竟是由不同的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及各自的切身利益组成的。因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国际理解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提高向学生传授不同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的国际秩序及加快世界和平的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位学者S·拉塞克和G·维迪努通过比较研究后认为,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生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产精神等。学习必须着重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培养掌握丰富和更新知识的行为与能力,而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培养(宽厚、负责精神等)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他们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论述了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传统的教育目标三个层次是: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能力。这种将知识放在第一级层次目标上的出发点是把考试作为评价知识数量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21世纪世界进程的加快和信息量的激增,拥有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是能力和态度。因此,对教育目标应作适当的调整,将传统的三级层次的顺序颠倒过来,成为新的三级层次目标,即态度和能力、实用技术、知识。在这里,新的三级层次目标并不忽视知识或信息的作用,而是把过去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评判人的标准转向把具有坚实行为素质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作为评判的标准,使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因此,作为国际教育培养对象的国际人的素质应包括:

1.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友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新的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呼唤着人的道德规范,改变“自我中心主义”,确立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观念和态度,实现从“为私利学习”、“为个人学习”向“为公众利益学习”转变。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主题是“学会关心”,即“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要从只“关心自己”的狭隘的生活圈中走出来,去关心地球,关心人类,树立起“地球村”的思想,以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会是由迅速变化的因素所组成的,“现在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应该适应知识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及人类生活的一切内容的变化。”如果教育必须有意识地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话,就必须以加强个人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以便使人能够很快地、很容易地适应经常出现的新事物。演变的速度越快,就越必须竭力预见未来事件发展的动向。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变化和学习,即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学会学习的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作为国际人要看到变化,对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态度,视变化为常事,视变化为机遇,适应变化,从而更好地创造未来。

世界的变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量的激增,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和享受。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顺应社会的发展,学会与他人共事就显尤为重要。当今世界合作已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世界毕竟是由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所组成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其它方面的竞争在不断的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加大,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利益,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如何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学会保持和确立自身的利益,在公平竞争,合理沟通中求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发展中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学会竞争,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在竞争中强化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是国际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选择也各不尽相同。因此,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形成自己合理的价值体系,具备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仅要学会尊重他人,而且也学会尊重自己,使对他人的尊重与对自己的尊重有效地统一起来,做到自尊自爱。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任何的变化和改革都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一个人无论出生在什么家庭,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应是一个正直的人,“大写的人”。因此,国际人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自信。自信是接纳自己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前提,是支持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一个连自己都接纳不了的人,何以谈得上去接纳他人,去改造环境,改造世界呢?然而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处于劣势的时候,要保持自己力量的信心,要有相信自己能力的勇气,要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在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做到自信自强。

2.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正义意识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飞速发达的今天,世界已融合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国际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秩序已不只限于国家间社会(Interstate Society)的秩序, 而是兼备人类社会(Communityof Mankind)秩序的特性”。如果一个国家从关注自身利益出发,在新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没有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没有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要最大限度地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利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从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寻求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正如美国国际教育局所提出的那样,“从国际主义出发发展教育,对于世界和平以及人类的精神进步和物质进步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教育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各自的利益组成的,各国实行教育的国际化,目的是提高本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以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伴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国家在分化,有时会更加显得民族化,民族中心主义,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为了使世界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克服民族主义的那种本国的、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以及被当作其对立面而受到单方面倡导的与本国、本民族中心思想毫无区别的狭隘的国际主义思想,倡导以国家间的平等为原则的国际民主主义显得尤为重要,相互理解是协调各自利益,缓解冲突的桥梁。

在国际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在国际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的广阔视野,而且超越国境的相互理解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国际化的发展都要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为基础,因此,国际人必须保持广阔的视野,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使之能与不断缩小的地球上的所有人们共同生活与工作,培养与世界人民和平共存的素质、能力;为了增强国际理解,必须确立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在国际社会中既尊重对方立场又充分表现自我的观点出发,增进交际能力。为此,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希望通过向年轻一代灌输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建立一种平等的国际秩序和一个和平的世界。

了解世界、增强理解与了解他人、尊重其它文化一脉相承。教育不但应致力于使个人意识到他自己,而使他掌握有助于他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标准,而且应致力于使他学会尊重其它文化,领略人类各群体、各国人民、各民族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差异性,放开眼界,承认差异,接受差异,不但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优越性,而且意识到其它文化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从而确立人类及其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相互依存意识。

全球的相互依赖和国际化已为21世纪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未来世界并非会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由于地球上差异的存在以及为了各自利益而造成的“局部”和“全球”之间的种种紧张和对峙依然存在,强权政治、依大欺小、武力征服、不择手段的攫取等不时地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有时会使人不知所措。任何怨恨、失望、反感、敌视甚至战争,都不是最终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建立积极的互助,团结一致,搁置分岐,消除隔阂,存异求同,本着正义、公正的原则,使未来社会沿着合理、公正、和平的轨道向前发展,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3.国际活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

未来社会已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信息化,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态度与意识,还必须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等。正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K·博尔所指出的那样, 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而国际人也同样需要这三本“教育护照”去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求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过程加快,学会思考,寻求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面对未来复杂的、综合的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增强思维的负载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技巧,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创造性地思考,促使人们将来在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上领先和优于他人,以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求得发展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竞争活动能力有关。竞争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机遇和困难同时并存,对个人而言,一个人若想在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必定要树立竞争的意识,即具备敢于竞争、参与竞争、善于竞争的能力。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会自信、自尊和坚韧、艰苦的品性。

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数字化和远距离信息传输网络的发展更是将人们置于一个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信息迅速地冲击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观念。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幻想对人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的时代已永远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去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会捕捉信息就是要求人们对新信息要有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善于发现对已有利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对问题的敏锐感受性,学会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处理,不是全盘吸收、兼收并蓄,而是对旧有信息的改造,这其中蕴涵着合理批判、取舍、判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是信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重要挑战,也是国际人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它对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的、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通常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接受教育时期的做法已不再符合未来的要求。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年轻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启蒙教育阶段和继续受教育阶段的区分正变得模糊起来。今后,人的整个一生都将是学习时间。21世纪将赋予教育包括从童年到生命终止的所有活动,人将是一个终身受教育的过程。因此,个人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该报告进而指出,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即在终身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中,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学会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能力。学会做事,即获得能够自如地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在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加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增进判断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增强体魄等等。终身学习能力在国际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又充满合作的社会,它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把握住每一个机遇与挑战,以在社会中求得发展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更好地把握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人们不仅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具备敢于竞争、参与竞争、善于竞争的意识,而且还需要要具有对学习与生活坚韧不拔的态度,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迎接挑战的冲动与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机遇,才能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未来。然而,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遭受到各种挫折,如果自身的心理控制能力薄弱,挫折耐力低下,就会被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所淘汰。如果说,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是用来抓住机遇的,那么,凡是能够战胜挫折,依靠自身的力量与智慧走出危机的阴影,必定是生命的升华,人生将会因此而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也会因此而奏出华美的人生乐章。因此,作为国际人,要有意识地强化自身意志力的磨练,将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树立起奋发进取、勇于开拓的和敢于面对挫折、逆境磨练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的各种应变能力。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达的信息网,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变得不可避免,也都将走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具有沟通信息的作用,而且能进行思想的沟通、情感的沟通。由于世界是由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组成的,虽然人类社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困难,虽然,战争的阴影还时常萦绕在人们的心间,但世界毕竟会向美好的未来发展,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性的主题,为了使人类健康有效地迈向21世纪,人们必须放开眼界,在交往中接受差异,求同存异,相互谅解,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去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国际人要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备相当的交往能力。

4.国际知识:了解国际时事;世界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祖国、服务人类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内渗透,全球的信息化趋势,促使未来的人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除了在教育阶段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人学会如何去动态地掌握对其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知识。美国学者W ·多尔根据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提出了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知识体系,即学习者要带着各自的价值、目的、信念及其独特的方式与自然和社会对话。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应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简单接受者接受教师预先安排好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念直接共享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人们必须自行改造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国际人来说,他必须开放性地、动态性地了解与掌握国际知识。

首先,他不仅对本国政府、政治体制和本国的历史、文化要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世界历史和国际时势有充分的了解。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往往会超越自然和政治的界限,具有世界性的影响。这种知识有助于人们研究不同国家的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人们对未来的问题和困惑加以解决和防范,也有助于了解各国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其次,由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正日益缩小,地球正变得越来越拥挤,物理环境也越来越具威胁性。因此,国际人还必须掌握相当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的自然特点,地理环境与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再次,国际人还应掌握外语知识。在竞争与合作同时并存的信息社会中,如果不能用多种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不了解每个民族语言的特性,不掌握每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就无法进行积极的竞争和合作。

因此,国际人要全面掌握与了解诸如国际性社区的概念、社会科学与科学方法、地理与世界的自然特点、世界主要地区、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全球差异、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技术与发展、国家防务、国际理解,战争与和平、人类与爱心等知识。最终形成能了解国际时事,世界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祖国、服务人类的使命等合理的国际知识结构。

标签:;  ;  ;  ;  

论国际教育与国际人的素质_国际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