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早期患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护理论文_金小清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小剂量地塞米松注射足三里穴位治疗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肝衰竭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28例,穴位注射组(观察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好转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采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注射到足三里穴位治疗肝衰竭早期患者的过程中,应做好穴位注射的相关护理,对于确保治疗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衰竭早期;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13-02

肝衰竭患者病情进行性恶化,病死率较高,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且对于病情发展非常快速,且未发生任何严重感染的情况和出血并发症者,则可以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

研究证明[1],足三里穴将引发多个系统发生反应,其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生化所产生的效果特别显著。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进行证明,注射足三里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当前很多文献资料都对抗乙型肝炎病毒穴位疗法在足三里中的治疗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我科通过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的方法注射足三里穴位来治疗早期肝衰竭,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肝衰竭患者共48例,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上肝衰竭早期的诊断标准。2006年修订的《肝衰竭防治指南》中肝衰竭的诊断标准:肝衰竭早期: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umol/L。③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4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28例,男25例,女3例;穴位注射组(观察组)20例,男17例,女3例。两者患者在性别、年龄、TBil、PTA等指标的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护肝、退黄、改善微循环、抗病毒以及血浆、白蛋白支持、卧床休息)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2~5mg, 注射到足三里穴位,采用左右交替的方法,1次/d,疗程1~2周;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调整剂量和时间,逐渐减量停用。

1.2.1评估 核对医嘱后评估患者,认真校对患者的姓名和床号,耐心告知患者注射穴位的方法、药物、目的及配合要点,及时查看患者部分皮肤和肢体的活动情况,以便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1.2.2用物准备 用0.9%生理盐水2ml+地塞米松5mg,配置好当治疗盘备用。

1.2.3体位 患者卧床取平卧位,并让一侧的下肢屈膝,将膝关节暴露出来,嘱患者放松。

1.2.4准确取穴位注射 准确找到外膝眼下的三寸处,在胫骨和腓骨之间,由胫骨旁的一寸处则是足三里。在注射之前应先使用拇指按压,患者将有酸、麻、胀的感觉,用碘伏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皮肤2次,直径在5cm以上,待干。注射器排尽空气后,持针直刺穴位1~2寸,当刺入到穴位之后则可以进行上下提插得气,待抽无回血之后再将药物缓慢的注射到穴位,推注药液完毕后,及时取出注射针,并应用无菌棉签按压2~3min。嘱咐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在注射完毕之后是否有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

1.3 护理

1.3.1穴位注射前的心理护理 治疗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采用良好的心理沟通方法来减少患者发生不良的反应现象。在注射之前应该明确告知患者注射之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注射的目的和作用,让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患者治疗,消除患者思前顾虑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洗手,戴口罩,严格执行“三查三七”和无菌操作流程。(2)尽量在注射之前采取措施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患者感受的疼痛感。(3)护士应准确定位,明白取穴过程中的“寸”的含义。(4)取穴处皮肤无破损溃疡,合理控制进针的深度,找准穴位,一般不超过4.4cm,瘦弱者不超过3.3cm,注射时必须回抽无回血,不能让药物进入到血管内。(5)切忌在患者过饱或者是空腹的情况下注射药物,有晕针现象的患者不适合住着。(6)注射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30~60min,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并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淤血、硬结,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处理。

1.3.3穴位注射的不良反应 晕针是在穴位注射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患者初次注射、精神过度紧张或者是体位不正确的时候。晕针的患者主要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降低等症状。当患者在出现晕针的时候,应立即指导患者采取平卧,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症状较轻的患者不久则可以好转,而如果症状严重的,多久不见好转,则可以采取针刺人中、少商、外关等穴位,将0.3~0.5mg的肾上腺素注射到皮下。

1.4 疗效判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本研究分为有效与无效。有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逐渐好转,生物化学相关检测逐渐改善。无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好转,各项检测结果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治疗后,穴位注射组(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要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比较表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重症肝炎病机是感受时行疫毒,毒热炽盛,湿浊内闭,导致脉络瘀阻,正虚邪陷。治疗上不仅着眼于康病毒、改善微循环作用,更强调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作用。利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肝衰竭,一方面可通过注射针具对足三里的机械样刺激而发挥足三里的针刺样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塞米松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肝衰竭早期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应当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在治疗期间做好穴位注射的相关护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治疗的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春军.肝胆胰疾病的针灸治疗[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12.19(1):5.

[2]黄加权,余海静,张建军,等.抗肝衰复方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17(2):68-70.

论文作者:金小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肝衰竭早期患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护理论文_金小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