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潜在的信息需求分析_情报机构论文

网络环境下潜在的信息需求分析_情报机构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潜在情报需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需求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2.6 G358

1 什么是潜在情报需求

人类的任何行为过程都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4个要素,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指的是个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望或欲求。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将之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先天性的,例如生理、安全需要等,与我们所要讨论的情报需求不发生直接的联系,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与人的社会生活、工作相联系的需要,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受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严怡民先生将之分为4类:①好奇心和猎奇心的心理需要;②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③娱乐、休息的需要;④决策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将人类的各种行为区别开来,情报行为就是人们为了减少或消除当前决策的不确定性而获取信息的行为。因此本文所涉及的情报需求和一般意义上的信息需求不同,是基于人类基本需要之上的一种特定的社会需要,也就是因为决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决策信息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优化决策者行为的需求。

情报学家科亨曾经把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用户的“需求状态”,即客观存在着的情报需求状态,不以用户主观认识为转移,由用户的工作、环境、知识、能力等客观条件决定;第二个层次是“需求的认识和唤起状态”,包括用户自己认识到的情报需求和被外界激发而唤起的情报需求,不包含未被认识和发现的情报需求;第三个层次是“需求的表达状态”,即通过用户活动与交流,用户认识的情报需求得以表达的状态。用户情报需求的认识和表达状态除了受用户心理状态、认识状态和素质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里只有一部分情报得以表达。因此情报需求根据是否被认识到、是否被表达出来,就有了现实情报需求和潜在情报需求之分。

1.1 现实情报需求

情报用户指的是在科研、技术、生产、管理及其他各种活动中需要利用情报服务的个体或团体,可分为当前用户和潜在用户。那些意识到了自身的情报需求并利用情报服务系统的用户就是当前用户,当前用户准确表达出来的情报需求则称为现实情报需求,因该需求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故略去。

1.2 潜在情报需求

关于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认识。比如刘磊发表在1997年第8期《图书情报工作》上的“用户情报状态与对策研究”一文将情报需求状态分为10种类型。他指出潜在情报需求状况之一是“用户需要某种情报产品,而情报机构暂时无理想的情报产品可提供”,我认为这种仅因为情报机构不能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情报服务,就认为用户的需求是潜在情报需求的说法不够准确,判断是否是潜在情报需求不应以其是否得到满足为标准。如果用户准确表达其需求,就算情报机构不能提供服务也应认为是现实情报需求。他又指出另一种情报需求状态,即“用户的情报提问与其情报需求不相吻合”的模糊情报需求,我认为这种用户不能准确表达出的情报需求应该是潜在情报需求。还有一种无情报需求状态也应作为潜在情报需求。严怡民主编的《情报学概论》认为“潜在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统称为潜在需求”。后又在其修订版中说:“我们常将当前用户未表达出的情报需求及其未意识到的情报需求、潜在用户的真实情报需求统称为潜在需求”。可见,无论是潜在用户还是当前用户都有潜在情报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了用户意识到的部分,又包括用户潜意识里的需求。因此,我认为潜在情报需求包括当前用户没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报需求和潜在用户的情报需求。

2 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形成的原因

因特网的迅速兴起、网络信息资源的飞速增长,使用户存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大量存在,并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本文仅从网络资源客观因素和情报用户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网络资源客观因素

2.1.1 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信息获取的困难性长期以来,情报用户都是通过情报服务机构的文献检索和传递式服务满足其需求的。然而,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及创新能力差别导致“数字鸿沟”出现,形成了一大批无法使用网络资源的潜在用户。同时,尽管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因特网用户数量激增,却没有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机会使用网络,不少过去使用传统信息服务的用户在因特网面前也退居到了潜在用户行列。网络情报源大量存在且不为用户知晓,很多专业情报网尤其是科技情报网站大众化面并不很广,或者这些网站的网址并不为相关用户所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潜在情报需求的形成。

2.1.2 网络信息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 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能更好地满足情报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数量的庞大和信息的开放性、无序性,情报用户被信息“淹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判断、利用所需信息,获得信息变得尤如“大海捞针”;网络是一个无中心、无主管的分散型互联结构,因此信息激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污染,如不负责任的或者毫无根据的评论、数据,黑客攻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垃圾邮筒等都给用户造成大量干扰。对网络信息资源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了需求的认识和唤起状态。

2.1.3 网络信息资源的语种多为英语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中写道:“英语正成为全球性语言,信息时代的语言是英语。全世界57%的出版物是用英语出版的”。英语作为地理分布最广、传播范围最大的世界性媒体语言和科学技术先导语言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目前,网上信息资源多数是英语,对大多数不懂英语的用户来说,要想在网上漫游是极其困难的;还有一部分不太精通英语的情报用户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导致了潜在情报需求的出现。

2.1.4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集大成的产物。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帮助人类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交流的环境和手段,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率。但是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对许多科学工作者来说形成了新的信息交流障碍,许多情报用户面对复杂的网络技术而“退避三舍”。

2.2 情报用户本身的因素

2.2.1 用户网络意识差而不愿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意识是情报用户主观上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能否自觉、主动地去收集并加以整理成知识而利用。大量的用户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上,部分用户对网络抱着“敌对”的态度,他们宁可手工检索文献也不愿上网。不少用户调查都表明,许多用户对网络资源和网络检索技巧一无所知,认为上网就是聊天打游戏而己。也就是说,其网络意识大体都处于非自觉状态,不能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情报需求,造成大量潜在情报需求的存在。

2.2.2 因情报能力低而不能利用 情报需求是以用户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前提的,用户的职业及其工作单位的类型和用户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情报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性质和变化趋势。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力、情报需求表达能力和直接查找技术都将影响用户的情报获取能力。面对网络,大量的用户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能正确地分析处理大量的检索结果,导致其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2.2.3 因网络“错觉”而不愿利用 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及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过去人们关于情报和情报事业的感知对人们感知现代情报事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了用户意识差,产生了情报错觉。人们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经验也会导致人们产生网络错觉。有的因为某次利用某个数据库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对网络信息资源不信任;有的用户偏好传统信息源,从而主观上认为网络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愿利用;有的用户凭经验或他人的介绍而不愿上网。因此,由于对网络资源存有“偏见”,迄今还有大量的用户没有上网,成为潜在用户组成者。即使那一小部分上网用户的情报需求也是无意识的,或者意识到了这种需求,但并不愿利用网络来解决,造成网络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抑制了社会情报需求的产生。

2.2.4 因经济能力有限而不能利用 前苏联情报学家帕尔凯维奇指出:“人们的情报需求的增长,大约与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平方成正比”。由于目前生产力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导致用户支付情报费用的能力不够,自然制约了情报需求。一些网络用户调查结果表明:用户使用因特网的主要障碍是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和价格偏高及中文资料不全。同时,网速过慢无形中又增加支出,大量的用户只得退出因特网或者尽量少上网,面对大量的网络资源,也只能“望网兴叹”了。

3 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呈现出的几个新特点

3.1 隐蔽性

传统模式下的情报服务机构一般都有其固定的服务对象,并且对这些服务对象的知识水平、科研课题、情报需求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比较好地帮助用户表达其需求。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并不与情报服务机构直接面对,而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提出咨询。网络利用技术能力和网络检索能力的差异往往导致网络用户的需求不能正确表达。虽然服务机构可以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的有关线索踪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其阅读兴趣、研究动向等,但用户上网的随意性使其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大打折扣,网络用户的潜在情报需求更为隐蔽,服务机构的工作更加困难。

3.2 广泛性

图书情报服务部门传统的用户服务主要是满足部门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因特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它为所有人提供服务。我国“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启动,使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复杂多样,所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用户因年龄、学历、职业、专业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所需情报的内容也不同。因此,潜在情报需求在内容上表现为决策信息、参考性信息、服务信息等。

3.3 变化性

过去,用户一般通过情报机构或者自己直接查阅有关书籍、资料来满足情报需求。在某一段时间内,用户需求的信息源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其信息地址、链接方式、内容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网络用户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源其需求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同时对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更为困难。

3.4 微观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情报服务的主流是资源依赖性工作,文献检索与传递服务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性服务方式,主要为用户提供包含信息的文献或信息源。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用户已不满足简单地得到文献,其需求已从文献需求转向知识需求,不仅需要概括性的、叙述性的情报信息,而且更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很强的信息,比如对信息的需求可以精确到某一公式、某一数据、某一价格等特定细小信息。也就是说,潜在需求的内容呈现微观化趋势。

4 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的转化

在新环境下,有许多用户因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成为网络用户而导致大量潜在情报需求存在,同时就是当前网络用户也存在着潜在情报需求,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诱发潜在情报需求,促使其转化为现实情报需求。

4.1 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转化的可能性

分析情报行为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用户的情报需求在情报查找行为之初,常常是模糊的,而且不容易清晰表达,通过对查找到的情报的相关性或适合性进行判断,用户逐渐明确其需求,最终得到满意的情报。因此,潜在情报需求是现实情报需求的萌芽状态,是情报需求的初级阶段,任何现实情报需求都是由这一阶段发展而来的。

在网络环境下,情报需求的总构成中也包含着现实情报需求和潜在情报需求,两者的关系没有变化。潜在需求是为了弥补现实情报需求的不足而存在的,它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报需求的目标。由于潜在情报需求在新环境下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从某种意义说,这更有利于我们改变其所处的环境,消除各方面的障碍,促使其转化。因此,从理论上讲,转化是可行的,这种转化只是改变了潜在情报需求的外部条件,使已经存在的需求准确表达出来,而不是创造了新的需求。

4.2 网络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转化模式

新环境下潜在情报需求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探讨潜在情报需求转化模式的创建。

4.2.1 宏观层面 处于这个层面的政府部门和公共团体是社会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政策、技术、资金上对信息资源建设予以大力扶持,消除潜在情报需求存在的客观社会条件。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信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且周期长的产业,仅凭某个人或组织的力量无法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如此。国家应致力于建设面向未来、结构合理、高速带宽的国家信息网络体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等。只有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能消除信息“贫富分化”问题和“数字鸿沟”,才能使大量的潜在用户转化为当前用户,促使潜在情报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统筹规划、整体协调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发展对我国许多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存在行政色彩的垄断,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开放,信息资源匮乏成为制约情报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增大信息服务业主体构成中政府的比重,形成以政府为主的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因特网的交互作用,开拓构建在信息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服务业,如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数据库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有关力量对现有数据库进行调查分析,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国主要的大型数据库及结构作出统筹安排,逐步形成3-4个数据库产业基地,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竞争机制开发数据库产品,培植数据库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带动我国数据库产业整体发展。

在当前社会信息意识较弱的情况下,国家应当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刺激社会信息需求,强化人们对信息产品的购买欲望;大力发展网上中文信息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以团体联合方式引进外文光盘数据库等。

●加强相关政策与法规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方面的立法。国家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因特网有“车”可行,并使其“车”有“货”可载,其“货”为用户所需,真正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我国政府部门掌握80%以上的信息资源,国家必须立法保证社会大众无偿获取与使用国家性的公共社会信息资源,消除信息贫富分化现象,保证情报用户有足够的情报支付能力,促使其潜在情报需求的转化。

完善网络信息产品与服务方面的立法。迅速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信息法律,将信息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规范因特网信用服务市场、信息产品质量等,尤其是完善新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法。这些法律法规都有助于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改进和延伸信息功能,拓展潜在情报用户。

4.2.2 中观层面 处于这个层面的主要是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和新兴的信息服务及咨询机构(在此统称为情报机构)。情报机构可以利用宏观层面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实现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促进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满足社会的情报需求,促使潜在情报需求的转化。

●开展用户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利用网络资源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用户利用网络资源的情报意识是指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直接关系到用户是否主动接触、利用和吸收网络资源。用户使用网络的能力对激发用户的情报需求也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使用网络的能力越强,情报需求由潜在形式转化为现实形式的过程就越顺利。因此,提高用户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不仅是情报需求得到满足的途径,而且是情报机构在新环境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用户教育和培训方面,卓有成效的一项工作是大专院校的情报普及教育。1984年许多高校开始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在新环境下其弊端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各界都在探讨我国高校信息教育观念的转变。2002年1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提出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应向信息素质教育过渡。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减少信息犯罪。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机构应积极拓展其服务。实现网络化之前,情报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多属于被动式服务,即“利用固定场所向信息接受者提供记录在各类载体上的信息”的服务,往往是用户先提问,情报机构再为其服务,这就造就了大批潜在用户和潜在情报需求的存在。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必须在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领域内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阵地,稳定当前用户,并且不断满足他们的新需求,让他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染”那些无意识或不愿利用网络的潜在用户;同时要发掘网络信息服务的潜力,扩大社会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情报机构可以利用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利用WWW促进网络化服务发展,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充分发挥交流渠道的作用。只有这样,情报机构在新环境里才能获得新生,才能满足社会的情报需求。

网络环境下,情报源种类、服务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情报机构充分利用网络及网络技术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传统信息服务在因特网环境下的应用和新兴的网络服务。但是必须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服务,比如为兴趣广泛的用户提供书本或超文本主题目录,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专题、定题等信息跟踪服务。目前倡导的因特网个性化服务就是基于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例如信息推送服务(push technology)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HCIS)。

4.2.3 微观层面 从信息使用角度而言,微观层面就是情报用户,主要包括个人和团体用户。情报需求的提出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前提的,其接受能力也受其知识水平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明确自己的需求,更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具体需求,情报用户本身的知识结构及信息素养都是潜在情报需求存在的重要原因。作为信息的使用者,情报用户应充分了解所从事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前景,准确表达情报需求;同时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将更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继而转化为查找行为。因此,情报用户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促进其潜在情报需求的转化。

标签:;  ;  ;  ;  

网络环境下潜在的信息需求分析_情报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