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的十大真理_投资论文

风险投资的十大真理_投资论文

风险投资的十个真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投资论文,真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VC会错过好项目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是美国一家创办有近100年历史的著名VC,他们已经成功帮助100多家企业在纳斯达克等全球各地的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福布斯》在2006年排出的100名高科技投资人当中,BVP占有四个席位。即便如此,他们却错过了Intel、苹果电脑、Lotus、Compaq等一大批知名公司,而这些公司间接成就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KPCB等全球VC标杆的地位。BVP的合作人在苹果电脑上市前的Pre-IPO融资中,他们认为价格“太贵了”;而BVP还认为eBay是“只有没脑子的人才会看上它”;对于联邦快递,他们有七次投资机会都没有投。

中国国内最知名的本土VC——联想投资也有错过好项目的经历。腾讯QQ的团队曾找到刚刚成立的联想投资,结果,投资经理没太看懂他们的项目计划,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又错过了百度、盛大、药明康德等项目。

事实上,VC界像这样错过好项目的事情并不罕见,不过却很少有VC敢于像BVP、联想投资一样公开出来,有少量VC至多也只是在公司内部讨论或者检讨自己的过失,因为大家都懂得“成功的案例才是赚钱和炫耀的资本”的道理。历史上有很多成立比BVP晚好多年的VC早就没了踪影。为什么BVP能够一直活下来,还活得不错?其实,优秀的VC并不是永远都不会错过好项目、不投资坏项目,而是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一点,抓住的机会比别人多一点而已。

既然连成功的VC都会看走眼、放过好项目,那么,下一次创业者再被VC拒绝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从而丧失继续寻找VC的信心了。

VC竞争激烈

VC,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行业,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想加入VC公司;一大批成功的创业者转变成了VC;大量创业者的目标是“公司上市了,转头做VC”;很多大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VC投资部门及子公司;一批券商已经或正在投身VC,甚至连很多江浙富商、山西煤老板也拿钱做VC。

但光鲜的背后,VC行业的竞争其实非常激烈,甚至用“惨烈”来形容也不为过。

VC之间的竞争,其实主要是项目的竞争,毕竟只有把钱投资到好项目中去,才能获得好的投资收益,才能给基金的出资人好的回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募集更多的资金,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竞争是残酷的,所以当VC们聊天时,通常不会聊自己手头的项目,最常见的是说些诸如“大环境不好啊”、“人民币基金是方向”、“电子商务还不错”、“我们专注TMT、医疗类的项目”之类无关紧要的话。

做得好的VC,不断在募集新的基金;而很多做得不好的VC,就会默默地消失掉了。

VC的傲慢与无知

我与很多VC认识或合作过,他们大多很出色,对待创业者也很友善。当然也有许多并不怎么样,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投资,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基本都有一个傲慢自大的共性。这些傲慢的VC认为自己无所不知,通常在各种会议、论坛里高谈阔论。在跟创业者见面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听明白创业者说的是什么,就开始对创业者进行批判,并且“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

这些VC多数是那种想要显示自己有多么聪明的年轻VC,其实他们没干过什么,只是读过MBA、在国外投行干过,然后想办法混进VC公司,对行业没有多深的了解,甚至对企业的运营可能一窍不通。

另外一种VC也很令人讨厌,他们以前是成功的创业者。因为他们通常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觉得自己可能会给创业者很多帮助,于是他就忽视自己作为VC和创业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去全力支持创业者,通过董事会来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而是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干预创业者对企业的掌控,他们可能认为创业者就是为VC打工的,创业者要依赖和听命于VC。而真正优秀的VC,知道不管自己曾经多么成功、经验多么丰富,但投资之后,他们就需要信任和依赖创业者。

还有一类比较初级的VC,他们把创业者当作免费的老师。想要了解哪个行业和领域,就以VC的身份、投资的名义,找一批这方面的创业者过来聊,创业者通常会受宠若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圈聊下来,VC成了半个“专家”,创业者们给VC作了免费的培训。如果创业者能够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且在商业计划书中进行详细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那么VC就更喜欢了,这样他们不但了解该行业,扫描了一遍这个行业的项目,还跟创业者交上朋友(以后持续学习、帮忙评估项目、推荐项目等都用得着),一举多得。

VC不会投资有风险的公司

VC被称为风险投资其实是不太合适的,更好的叫法应该是“创业投资”,是针对初创和成长期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在美国,VC主要投的是商业模式有比较大的扩展性、比较轻资产以及跟新经济相关联的初创公司。比如:TMT领域、替代能源、环保和生物科技。

中国的VC也确实投资过一些TMT领域的项目,比如最早的新浪、百度等,在2003年Web2.0推出之后,更是有一批拷贝美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公司从VC那里拿到大把的美金,好像哪家VC没有投资一两个Web2.0的项目就丧失了一个巨大的金矿一样,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可是美国模式在中国不好使,中国终究没有出现Youtube、Myspace、Facebook 一样级别的公司。

于是中国的VC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从2006年、2007年开始,一大批在成熟的VC市场无人问津甚至已经过气的行业,却在中国突然成了香饽饽。比如:种茶种菜的、养鸡养猪的、剪头洗脚的、制衣制鞋的、卖水饺卖火锅的等企业成为VC追逐的一个趋势。这些被投资的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传统生产服务行业、企业规模很大、企业处于成熟期以及短期内(两至三年)有上市的可能。VC的单笔投资额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外资VC对于二三百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根本不看,有些VC甚至只投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甚至Pre-IPO(很快就可以上市)的项目。

VC被称作风险投资,并不是他们愿意承担风险。恰恰相反,他们最根本的原则是通过前期的尽职调查,以及投资后的协议控制,要尽量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VC经常投资更为成熟的项目,这也是一种规避投资风险的方式。说实话,中国的VC称为“Very Conservative”(非常保守)可能更为恰当,因为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做PE的工作,而不太愿意投资偏早期的项目。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中国国内的成熟好项目实在是太多了;另外,这种风险小的投资,容易让VC获得成功案例,这对于他们在VC圈生存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创业者只有发明专利或创意想法,那就不要劳神费力去找VC了,你们离VC要求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不会提供什么增值服务

国外的VC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在运营,有很多做得极为出色的VC都超过60岁了。合伙人级别的VC,甚至是投资经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某个行业闯荡了很多年,已经对一些行业非常熟悉。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VC机构大多是由一些三四十岁左右的人在管控,甚至出现了很多80后的VC合伙人。

优秀的VC公司由于其合伙人有广泛的行业关系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确实能够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很多增值服务,但是也有很多VC公司的增值服务只体现在口头上的空谈。

VC常常宣称的增值服务有以下几种:

第一,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要提供这项增值服务,VC必须对市场营销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事实上绝大多数VC合伙人并没有市场营销的工作经验和背景,他们更多的是财务、投行、技术等工作经历,而真正做市场营销出身的VC非常少。

第二,提升公司品牌。媒体对VC的关注跟普通老百姓对VC的关注有巨大的差异。VC投资了公司,可能对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定的“被认可”的效应。但对于消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老百姓来说,这样还不如在电视或报纸上做个广告来的有效。

第三,物色高级管理团队。VC通常有非常广泛的人脉资源,但事实上他们找来的职业经理人未必称职,他们可能对VC更忠诚,他们可能有大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未必适应创业企业,他们空降到公司之后可能导致无法服众,他们进入公司很可能引起新的矛盾而且会增加经营成本。

第四,规范公司的财务管理。的确,在VC投资之前,绝大多数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比较混乱的,但这基本上不会影响公司赚钱,否则VC也不会投资。VC声称可以协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可实际上绝大多数VC合伙人并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他们最多就是帮企业聘请一位CFO。如果公司真的需要规范化财务管理,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请一个有经验的会计师或者请财务咨询公司帮忙。

当然,VC还可以提供很多其他增值服务,比如“战略”、“上市”等。有些VC公司只有那么三五个合伙人,而一年要投资十多个项目,平均每个合伙人需要在十多家公司做董事,他是如何给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实话实说,大部分VC只是在被投资的公司做得非常好或者非常糟糕的时候,才会出来参与一下。

VC也需要企业的增值服务

分众传媒的上市及上市后收购框架传媒、聚众传媒、好耶、玺诚传媒等公司,这让众多VC收益颇丰。不仅如此,由于分众传媒可能是国内涉及VC最多的创业企业,也是涉及VC最多的赚到钱的企业,因此,分众传媒也是被VC用来作为品牌宣传最频繁的案例。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其实好VC的背后也一定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好案例。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仅给予VC必要的资金回报,同时,按照VC的话来说,也给VC带来了增值服务——品牌影响力。这一方面有利于VC去募集资金,说服出资人投资。另外,也有利于VC确立行业地位,以便于今后在争夺好项目的时候,有些竞争优势。

VC通常会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列出投资项目清单,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已经成功退出的并且行业知名度高的公司。至于那些已经死掉的项目,通常是一概不提的。也有些VC会为每一个投资案例做一个精致的牌子,统一挂在公司“业绩墙”上,这样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就很容易被唬住了。

除了VC圈之外,那些成功的企业,知名度通常要比VC高很多,所以,在很多行业会议、资本论坛、电视节目等场合,VC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通常会这么说:“我是某某VC公司的某某,我们的基金有N亿美元,我们投资过百度、盛大、分众等公司……”

不仅仅是VC公司需要借助成功公司的影响力,VC的投资经理和合伙人也需要。很多VC合伙人就是靠着在一两个成功案例的投资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从而树立了在VC界的影响力,要么跳槽到更大牌的VC公司,要么另立门户。但也有很多VC投资人还躺在五年、八年前的案例上吃老本,却再也投不到一个好项目,他也就慢慢淡出了创业者和VC圈的视野了。

说到底,VC公司和VC投资人的立身之本还是投资到好的项目。

VC的社会贡献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目前,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有500万户左右,他们贡献了GDP的60%左右,上交的税收超过总额的一半,还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但VC每年投资的企业数量是多少呢?据统计,最近几年国内VC的投资案例数量最多也就每年四五百家左右,这还要算上一半左右的投资是针对同一家公司的后续追加投资,每年的投资总额也就三四十亿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不到300亿。这样的蜻蜓点水般的投资,只是让VC挑中那些鹤立鸡群的优质企业,并给他们锦上添花而已。

通常的看法是,VC可以促进科技创新,这也是无稽之谈,基本上中国国内的VC没有几家会投资研发型的公司。相反,对于抄袭国外现成商业模式的项目或者拿钱可以快速复制的项目,他们却是一窝蜂扑上去。所以,我们看不到几家VC投资的公司研发出了什么芯片、新药、精密仪器等高新产品,却看到他们把几十亿美元投进一大堆没有创意的视频网站、大肆制造视觉垃圾的广告公司等项目上,VC的这些投资已经造成了某些行业的虚假繁荣。对VC来说,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获得投资回报。所以,他们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会投资一家没有社会公德的公司,只要这个公司能为他挣钱。有时候天使投资人倒是愿意通过支持和帮助创业者的方式来回馈社会。所以,他们经常愿意投资那些初创的、风险更大一些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项目。我也认识很多优秀的VC,但是很少有VC作出了回馈社会的行为。

VC也差钱

VC基金通常有10年左右的生命期,VC公司可能在前面的四至五年要把钱全部投出去,后面几年把投资的项目退出,从而实现投资回报。通常,GP会把一半左右的资金用于新公司的初次投资,另外一半用于后续追加投资。比如,一个1亿美元的VC基金,5000万左右会用于对新项目进行初次投资,如果这些项目中的一些发展不错,另外5000万左右就用于追加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初次向VC融资的创业者而言,VC基金的规模比实际数字要小一半左右。

对于占国内主流(有限合伙制)的VC基金,其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机构投资者和非常富有的个人,包括公共养老基金、公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富裕个人、捐赠基金等。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报告,机构投资者(VC出资人)自身的资产配置中,有50%~60%是投资于上市公司的股票,20%~30%是投资于债券,投资给PE和VC这类私募股权的比例都很小,通常是5%左右。这些出资人并不是在VC基金设立之初就投入全部资金,而是采取承诺制,就是说按照基金的投资进度(4年~5年),分期分批出资。在2008年至2009年这次金融危机中,全世界股市跳水,很多VC出资人的上市公司股票资产严重缩水。相对而言,他们承诺给VC基金的资金却占据了更多的比例,这就违反了他们自身的资产配置原则。于是,很多VC出资人被迫违约,放弃对VC基金继续出资,这就导致很多VC基金实际可以投资的资金要小于号称的基金规模。

还有一点,VC公司管理VC基金是要收取管理费的,通常管理费是基金总额的一个比例,每年2%左右,管理费在基金存续期内每年收取。实际上VC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要比看起来小很多,因此,他们是差钱的。对于VC公司的合伙人,他们拿着丰厚的管理费,似乎不差钱。但也有例外,像中国国内人民币的合伙制基金,有些出资人是按实际出资额给管理费,比如1亿规模的基金,如果第一年出资人只给VC基金出资1000万,VC公司的管理费就只有1000万的2%——20万,那VC公司的合伙人就差钱了。更有甚者,有些出资人是按实际投资额给管理费,如果哪一年VC公司没有投资一个项目,那就没有管理费,VC公司就更差钱了。

VC不会控制公司

很多创业者在找VC之前最为担心的是VC投资之后会控股公司,这便导致以后创业者无法对公司做主了。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VC之所以投资某个公司,并不是想去控制公司的运营,而是看到这家公司或这个创业者能够把公司做大。他们希望能搭搭顺风车,跟着创业者一起赚钱。所以,他们也担心创业者无法控制公司,无法对公司的发展做主,或者是创业者没有前进的动力。VC想要降低创业者的这种顾虑,通常在第一轮投资的时候,只要求30%左右的股份,从而保证创业者还是大股东,即便经过后续一两轮的融资稀释,创业者还会持有可能超过50%的股份,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有足够经济利益和公司的话语权,使他埋头拼命做好公司,否则他随时都想着去找个高薪的工作,做个甩手掌柜。

当然,如果创业者在公司做大之后,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愿意把公司管理权让贤给VC认可的职业经理人,自己只做股东,VC也是可以接受的。

说VC不会控制公司,并不表示VC不监管公司。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VC会通过签署投资协议、进入董事会、派财务总监等管理方式,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管。

投资协议可以看做是创业者和VC之间的“君子约定”,而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并不支持美国VC那些常规的并对投资者进行保护的协议条款。比如:优先股的权利、投资人董事的否决权、动用大笔资金银行需查看“董事会决议”等,这是造成大量创业者“出轨”事件的外因。即使这样,VC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谁叫他识人不善呢。

VC不看商业计划书

创业者在找VC融资之前,通常会辛辛苦苦地拼凑出一份几十页甚至一百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有些人还会花钱找中介公司帮忙写。但是,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斯密斯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和一位博士生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商业计划书的好坏跟融资成功与否没有关系。根据商业计划书的内容,无法预知哪家公司能获得VC的青睐。当然,这并不表示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因为它还可以作为公司日常运营的指导文件。但是,它并不能带来钱。

标签:;  ;  ;  ;  ;  ;  

风险投资的十大真理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