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_军事论文

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_军事论文

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政策论文,法国论文,战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法国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 列调整,以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扩大自身的外交影响。与二战结 束时的情况相比,冷战后法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战结束时,法国作为 殖民大国虽然受到非殖民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但却保留了大部分势力范围。尤其在非洲 ,法国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确定外交政策目标。与此同时,冷战时期僵持的两极 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极好机会。这主 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但由于退出了北约的整体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可以 自行其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外交政策。然而冷战后的情况则与二战后完全不同, 在当前世界上只剩下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的情况下,法国已经无法继续利用超级大国 之间的矛盾来为自己谋利,反而必须考虑在外交上如何协调好和美国的关系。在现实面 前,法国一方面体会到,自己既然无法像英国那样凭借语言和血统的关系成为美国在欧 洲的特殊伙伴,就必须继续保持自己较为独立的外交立场来维护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在美国这个世界主导力量面前,法国已经不再有利用超级大国间 的矛盾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机会。所以,尽管戴高乐时代外交政策中那种妄自尊大和强调 法国国际使命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影响着法国的外交观念,但法国作为一个二流 的世界大国,其外交政策无论在目标选择和实现方式上都必须作出新的考虑。面对冷战 后的这种现实,法国政府明确意识到,法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 的利益,就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减少与美国外 交政策的直接冲突。

一、法国与北约关系的重新协调

冷战结束后,法国外交政策首先所做的调整就是重新协调和北约的关系。自从戴高乐1 99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联盟的统一军事指挥系统后,法国的国防部长们多年来一直不 参加北约的国防部长会议。但随着冷战后法国对北约态度的改变,法国的国防部长们从 1994年秋又开始重新参加北约的国防部长会议。在1995年底的一系列讨论与波斯尼亚局 势有关的军事问题的会议上,法国外交部长朱佩(Alain Juppe)正式宣布,法国今后将 进一步加强和北约在军事上的联系(注:参见“Paris Appears Primed for Larger Rol e on‘Renovated’NATO Military Team,”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anuary 3 1,1995.)。为了进一步改善与北约的关系,法国1995年9月还和来自7个北约国家的空军 30年来第一次在法国领空进行了北约联合军事演习。

促使法国改善与北约关系的主要有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法国发现继 续和美国主导的北约抗衡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希望重新回到北约的统一指挥系统来发挥 自己的影响。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重新回到北约的统一指挥体系意味着承认自己 原先计划的失败,但也反映了法国政府对冷战后政治现实的客观认识。长期以来,法国 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独立于美国主导的北约联盟以外的欧洲防务体系,但却始终没有取 得任何进展。经过多次挫折之后,法国不得不接受欧洲防务本体只能置于北约防务框架 之中这个现实。为此,法国于1995年12月在布鲁塞尔明确宣布将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 会,以此作为回到北约统一指挥体系的重要步骤。至于欧洲防务体系问题,法国将致力 于在大西洋联盟内部建立欧洲防务实体,和美国成为战略伙伴(注:Herve de Charette interviewed by Jonathan Marcus,December 5,1995,in Brussels,Belgium,Washingt on Quarterly,v21,n2(Spring,1998)。

除了政治因素外,军事因素对于法国改变与北约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在法国退出北 约统一指挥体系后,其武装力量由于和北约缺乏接触因而在常规训练和作战能力方面蒙 受了重大损失。因此,法国在海湾战争中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其军队缺乏训练,装备性能落后,无法在北约模式的联盟作战中有效发挥作用。同时, 法国政府也意识到法国能够在波斯尼亚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它和其他北 约国家在军事上合作所产生的影响。所以,为了维持和扩大法国在欧洲军事行动中的作 用和通过军事行动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法国深感到必须积极参加北约的联合军事行动, 并全面参加北约联盟的军事训练,来提高法国军队在联盟中的重要性。因此,希拉克总 统于1996年决定法国的军队将定期参加北约的联合训练,通过整体行动来协调和盟国军 队的关系。

不过,冷战后法国改善与北约关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为了缓和背离戴高乐主义 教条在国内引起的批评,希拉克强调法国在重新正式加入北约的指挥体系之前将大力促 使这个体系的改革。他强调,北约必须给予联盟的欧洲成员国更加重要的地位,法国才 会正式回到其中。但在促进北约联盟改革的过程中,法国的要求往往过高。它不但要求 建立一个更新、更欧洲化的联盟,还希望大幅度地扩大欧洲国家指挥官的指挥权,甚至 要求把地区性的指挥权全部交给欧洲人来掌握。法国认为,如果联盟的战略指挥权继续 由美国人掌握的话,那么下一个层次的指挥权就应该全部交给欧洲人。同时,法国还明 确提出要掌握北约南翼的指挥权,甚至希望和美国分享美国在地中海的第六舰队的指挥 权。

按照设想,希拉克原打算在北约1997年的马德里高峰会议上让法国重新加入北约的整 体军事指挥系统。但由于联盟南部指挥权问题上和美国的分歧过于棘手,加之希拉克自 己也在北约问题上遭到了法国国内左派和戴高乐主义者的压力,因而最终未能完成这一 计划。究其根源,这主要是法国传统主义的支持者们依然带有现代法国左派强烈的反美 主义情绪,因而使得希拉克重返北约的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此后,法国社会主义者19 97年底在法国大选中获胜,又再次放慢了法国重新回到北约军事体系的速度。在法国的 不同政治派别中,法国左派的立场往往比传统的保守主义者更加倾向于戴高乐主义。结 果,北约的马德里高峰会议只能把南部地区的指挥权问题暂时搁置。对于法国来说,19 97年未能正式重新加入北约军事指挥体系对其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利 的影响。这使得法国无法充分参与北约正在进行的改革,因而也失去了在北约指挥机构 重新任命职位时获得这些职位的机会。同时,法国积极推行的建立更为强大的欧洲防御 实体的愿望也受到挫折,因为没有法国这个欧洲至关重要的军事大国的参与,建立欧洲 防御实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法国对中东政策的重新确定

对于法国来说,中东是它特别感兴趣和关注的充满了外交和商业机会的地区。在历史 上,中东曾经是法国的属地,直到现在法国和黎巴嫩等中东国家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另外,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法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主要是1967年的 六日战争期间,戴高乐曾切断对以色列的武器供应,从而和阿拉伯世界建立了较为密切 的联系。而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担任总理期间,也是法国和伊拉克关系的主要设计师。因 此,冷战结束后法国对中东外交政策的重新确定,对法国的整体外交政策都具有重要意 义。为了加强法国对冷战后中东地区形势的影响,希拉克1996年4月对中东地区进行了 一次重要访问,发表并阐明了具有强烈戴高乐主义正统观念色彩的法国中东政策。访问 期间,希拉克分别向阿、以双方明确表示,法国将要更多地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在和以 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的会谈中,希拉克正式提出法国希望派军队到叙利亚和黎巴嫩去 维持这些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协议。访问黎巴嫩时,希拉克则特别强调法国和这个 历经磨难国家之间的长期联系以及对其所承担的义务。在埃及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希拉 克在全面陈述法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的同时,不但表明他将继续戴高乐时代的政策, 还强调欧盟可以在中东的和平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特别提出,欧洲和地中海合作 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埃及和法国,而法国的中东政策将成为法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希拉克的外交立场并不意味着他要彻底恢复戴高乐1960年代的中东外交政策,他只想 谨慎地利用法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特殊关系来扩大法国在中东事务中的作用。其实,希拉 克的中东外交政策主要建立在两个支柱上,那就是支持阿以和平进程和加强欧洲与地中 海的对话。但希拉克很快又发现,法国的中东政策无法和其他西方国家取得一致。首先 ,法国和美国存在分歧。这主要是法国支持增加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反对美国和以色列 坚持主要应该打击恐怖主义的观点。另外希拉克提出以色列人必须全部撤出戈兰,并批 评美国在联合国向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问题上从中作梗。除了和美国的分歧外, 法国实施中东政策的方式也引起其他欧洲盟国的不满。这主要是1996年以色列人为报复 来自黎巴嫩南部的攻击而发动号称为“愤怒的葡萄行动”后,法国为了加强在中东事务 中的影响,同时也为了不受运转迟缓的欧洲机制的影响,决定单独采取外交行动来阻止 这场冲突。当时法国决定单独采取行动有两点考虑,一是法国得到了黎巴嫩政府的邀请 来进行干预,二是法国认为克林顿行政当局决对这件事袖手旁观,任凭以色列按照自己 的方式行事。所以,法国外长齐拉特对法国抛开他欧洲盟国而单独采取行动解释说:“ 当一座建筑物起火的时候,消防队员的工作并不是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而是立刻采取行 动。”(注:Quoted in Le Point,May 4,1996.)同时,齐拉特还强调:“世界上很多国 家依然在期待法国的参与。”(注:Jonathan Marcus,“Adjustment,recrimination:Fr anco-U.S.relations and the new world disorder,”Washington Quarterly,v21,n2( Spring,1998):17,p.6.)尽管法国的中东外交政策与美国存在分歧,其自行其是的外交 方式也引起其他欧洲伙伴极大的不安,同时法国国内也对政府是否有能力把这场外交努 力进行到底表示怀疑,但法国冷战后的中东外交政策还是取得了重要成果。首先,在这 场冲突结束后,法国获得了和美国共同负责阻止爆发进一步敌对冲突的监督责任。为此 ,齐拉特大力宣扬法国外交取得的成功,强调法国的能力尽管受到各方面的怀疑,但最 终还是在“一个我们如此熟悉,一个我们拥有重要影响、朋友和利益的地区,重新得到 了发挥作用的机会。”齐拉特还特别指出:“那些认为我们没有能力的人,是因为他们 不能真正认识到希拉克总统外交努力的意义,以为法国应该退到二等、三等甚至四等大 国地位。”(注:De Charette,Radio Luxemburg,April 29,1996.See BBC SWB ME/2599 MED/3,April 30,1996.)

其次,法国在这次行动中还改善了和以色列的关系。虽然法国冷战后对中东最初的政 策是强调对戴高乐主义的继续,但随着法国对中东事物参与程度的加深,就不可避免地 要重新考虑法国和以色列之间处于紧张状态的关系。尤其是在以色列新总理,利库德集 团领袖内坦尼亚胡上台之后,法国更加意识到必须改善和以色列的关系。因此,在以色 列发动的愤怒的葡萄行动后,法国有意识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 在参与中东事务的过程中,法国官员逐渐发现,无论和内坦尼亚胡政府打交道多么困难 ,法国都必须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巩固已经取得的有限的外交成 就。

最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愤怒的葡萄行动后所面临的外交谈判死结,也使法国有机 会向持怀疑态度的美国表明:就像现在的情况一样,中东和平进程中多一个和阿拉伯关 系密切的西方国家参与是有好处的。同时,希拉克还在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过程中找到 了协调法国与欧洲以及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机会。考虑到欧洲伙伴对法国独自干预黎巴嫩 危机行为的不满,法国促成和实施了一项欧盟全体成员参与的外交行动。结果,欧盟的 外交行动不但说服以色列同意从希布伦撤退,欧盟还和美国共同承诺了以、巴双方的安 全。为了缓和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冲突,法国外长1977年4月在马尔他召开的欧洲—地中 海会议上特别强调欧洲外交和美国外交在中东问题上并非相互竞争,而是相互补充。他 还明确指出:“我们非常了解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作用以及美国在这个地区所具有的至关 重要的利益,但我们相信法国和欧洲在这个地区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利益。因此,我 们可以在美国能力所不及的方面提供协助,以便在这个地区寻求和平与发展。”(注:D e Charette quoted by Reuters New Agency,March 3,1997.)

无论如何,法国总统希拉克冷战后推行的带有强烈戴高乐主义色彩的中东政策,的确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法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地位。尽管法国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引起了美国 的不满,但法国还是从中得到了很多好处。这主要表现为法国在监督南黎巴嫩的机制中 扮演了真正的角色,使中东的和平进程中能听到更多欧洲的声音,并且使欧盟能够在阿 、以和平进程中扮演一个温和但有用的积极角色。这一切虽然并不意味着法国在中东问 题上今后将不再单独采取行动,但法国那些坚持戴高乐式个人主义的人也认识到,和欧 洲伙伴共同努力将收效更大。

三、法国冷战后的非洲政策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法国在非洲有着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影响。正如法国的一位前外 交部长所说的:“非洲是当前唯一一个法国在那里用500人就能够改变历史命运的大陆 。”(注:Remarks attributed to Louis de Guiringaud,The Foreign Minister of P resident Valery Giscard d' Estaing.See“Le bourbier africain,”Le Point,May 25,1996.)冷战以后,法国虽一度积极行使其传统使命去扮演非洲警察的角色,但法国 对非洲的外交政策同时也进行了重大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是扩大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和 加 强非洲国家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和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协调,避免和 美国在非洲问题上出现紧张关系。

冷战时期,法国和原先的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建立在一系列的防务协议和经济 合作的基础之上。当时,法国政府主要是和非洲的上层人士建立密切联系,来支持那些 亲法国的政权。冷战结束后,法国进一步扩大其在非洲影响的努力,主要是将其势力范 围扩大到大湖地区的原比利时殖民地。法国对卢旺达进行的干预,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 虑。但法国在非洲扩大影响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冷战后美国在非洲事务上参与程度日益 加深的事实。所以法国对自己的行动,尤其是军事行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了限制,以便 和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一致。法国为此所做的最重要的政策调整,就是1997年决 定大量减少法国在非洲的驻军人数。法国不但关闭了在中非共和国的军事基地,还把在 其他五个非洲国家的驻军人数从8000人减少到5000人。不过法国国防部长强调,法国军 队减少的人数主要是后勤部分,将不会影响法国完成在非洲承诺的防务协议的能力。在 减少军队的同时,法国还致力于建立当地国家的维持和平部队,目前在中非共和国维持 停战的六国部队就是法国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这支部队由加蓬、乍德、塞内加尔、多 哥、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六个国家组成,不仅得到当地法国驻军的支持,而且也得到美国 的支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法国加强非洲国家管理自身事务能力的做法将使得法国可 以和美国进一步合作。实际上,法国、英国和美国进行共同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非 洲国家在其自身国家范围内维持和平甚至强制和平的能力。这个过程目前虽然进展缓慢 ,但这种趋势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难之后,将显示出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为法 国和美国处理大湖地区的危机进行合作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法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冷战后现实的需要,并且和美国在非洲的 外交政策取得了很大的一致。但在具体的非洲事务上依然和美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一些紧张关系,这也使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受到一定损害。在和美国的竞争中,法国外交 政策遭受的挫折主要来自于法国和美国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继任人选问题上发生的冲 突。在这场冲突中,法国坚决支持让加利继续连任,而美国则明确表示决不接受。在美 国的压力下,连法国最密切的非洲盟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放弃了对法国的支持,它们和美 国达成的妥协就是在加利之外另选一位非洲人来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他们发现,如其冒 险让这一职位被其他洲的候选人夺走,还不如接受来自加纳的安南为候选人。虽然法国 事后得到了美国给予的某种方式的安慰,让它负责联合国的维持和平工作,但法国政府 还是把这件事情看作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虽然使法国不得不认真考虑法国外 交政策在冷战后时代面对的这种令人不快的现实,但也使法国认识到法国外交政策只有 在和美国减少冲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看来,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前提主要是对国际环境现实的重新认识。而法 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点则是在协调法美关系的基础上,改善和北约的关系,加强对中东 事务的参与和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并从这三个方面来提高法国在冷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地 位。考虑到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法国特别重视通过欧洲整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 影响。为此,法国一方面强调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性,并重新融入一个更新、更加欧洲化 的北约指挥系统;而另一方面,法国又积极寻求自己在欧洲统一行动中的主动地位,强 调欧洲的整体外交政策和法国自身的外交政策基本一致。这表明法国已经深刻认识到, 欧洲只有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支配世界的情况下发挥有影响的外 交作用。同时,法国还特别注重让欧洲的声音中带上明显的法国语音,以此来确立法国 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为了减少与美国的冲突,法国在外交政策上也认真寻求与 美国合作。实际上,法国在北约、中东和非洲的外交政策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就是它开 始对美国在这些地区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政策予以认同。尽管法国在外交政策调整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来自国内传统势力的阻力,而且和美国之间也出现过一些新的紧张关系,但 从总的方面来看,冷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在很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并在越来越 多的方面和美国的外交政策趋向一致。

标签:;  ;  ;  ;  ;  ;  ;  ;  

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