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歧视_非理性主义论文

非理性歧视_非理性主义论文

非理性辨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理性因素

从因素非理性方面说,非理性主要是指人的无意识、直觉、情感等。

无意识

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或下意识。无意识并不是说没有意识,它也是一种意识,是未被主体意识到的潜在的意识。当主体处于无意识状态时,主体既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指向对象。总之,在无意识中,主体和客体处在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中,梦境、幻觉、口误思维定势等都是无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早在17世纪,英国神学家拉尔夫·柯德俄斯在1678年发表的《宇宙之真理的推理系统》中最早提出无意识概念,他称无意识为“生命的感应”,并认为无意识是内在创造性力量,是意识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在1850年之前,无意识作为形容词和名词已广泛应用在德语和英语中。直到现代,弗洛伊德对无意识作了系统的分析,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不是人的意识和理性,而是人的情欲即“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指人的无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在人的心理和认知结构中,无意识占了绝大部分并起了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和认知结构比作一座海中冰山,冒出海面的顶端是意识部分,沉没在水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在他看来,无意识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从而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而意识是指心理同外界接触的表面表现,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意识服从“现实原则”,它调节各种进入意识中的印象,压抑着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弗洛伊德认为,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还横亘着前意识——可以被意识召回的部分,是指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像“检查员”,严密地监视着无意识不准随便进入到意识之中。到了晚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指无意识,它是“里比多”的原始本能冲动;自我是指意识和自我意识;超我是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根据“至善原则”而行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第一次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无意识作了系统的分析,这对于分析人的心理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尤其是他的“冰山”理论,过分地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认为无意识不仅决定人的全部意识生活和人的命运,而且也决定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道德和宗教的起源都得益于无意识并由无意识的推动而得到发展,从而使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披上了无意识主义的色彩。我们知道,从现实性来说,意识毕竟是人的心理和认知结构的主要部分,而无意识只是极少部分,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从本质和绝对意义上说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至于人类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和起源和发展那更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理性过程。当然,要弄清无意识的潜能有多大,这只能靠今后科学的发展来作出回答。

另外,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当作是先天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否定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对无意识的影响,这就使他的精神分析学说陷入到了本能主义和泛性主义。我们认为,无意识具有先天本能性的一面,但这种无意识必须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这种无意识是通过社会文化的遗传从前代那里继承下来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世代文化的固化和沉淀,对于个体来说,集体无意识可以以本能潜在的形式随人的肌体遗传给后代人。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认为个人无意识包括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和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属于阈下知觉的东西。集体无意识是远古以来祖先经验的储存,是对自史前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每一世纪中数不胜数的有微小变化和差异事件的记录。在人的无意识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无意识。后天无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无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中的无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意识的深层,这时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转化为一种文化无意识了。

直觉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就提出了直觉的概念。但直到本世纪,人们才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它。现在直觉已成为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脑科学等共同研究的对象。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说,主体基于一定的直觉能力、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以形象为媒介,在一瞬间就能直接洞察和领悟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并能获得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就是直觉的迸发。

直觉的迸发不是神灵的启示,而是以一定的条件和现实作为基础的。一般说来,直觉往往降临在那些具有广博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执著追求的人身上。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关注于某一问题的研究或某一艺术形象的构思,尽管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反而在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这一问题突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并且是圆满的解决。

直觉有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一是再认性直觉,二是创造性直觉。再认性直觉是指过去的观念和思维套路在遇到适当条件的激活时,会很快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直觉到问题的本质和症结。这种形式的直觉主要是依靠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由于将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同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有类似同一性,所以借助和重启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能很快地、直接地解决问题。西蒙就指出:“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注:西蒙:《人类的认知》,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创造性直觉就是没有现成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方式可借用,必须形成新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决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直觉的内容,把直觉分为经验直觉和思维直觉。经验直觉的内容主要是现象性的,思维直觉的内容主要是本质性的。

情感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这种特殊反映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感受和领悟,这种整体感受和领悟是在主客体相融的境界中进行的。

情感可分为一般性情感(自然性情感)和高级情感(社会性情感)两大类。一般性情感即情绪,根据情绪发生的程度、速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外部表现,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热情三种形式。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体验,它具有持续和迁移的特点。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体验,并且伴随着明显的肌体变化与外部表现。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绪体验,它具有持续性和行为性的特点。

高级情感是基于一般性情感之上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当然一般性情感也具有社会的内容,但它的产生总是相伴着一定的生理部位的反应和脸部的表情。一般性情感没有多大的个体差异。而高级情感当然也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但它主要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社会关系。正由于此,我们把高级情感称之为社会性情感。

时下,“情商”(Emotional Qvotient,简称EQ)成为理论热点,“情商”同情感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就一般而言,“情商”是一种驾驭自我和调节人际关系,以求获得人生成功的能力。这种能力关涉到人的情绪、意志、信仰、认知、直觉、潜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情商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谋略、品质和人格素质。而情感则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感受和体验,在内涵和功能上,“情商”要远远宽于情感。

作为非理性因素的无意识、直觉和情感不可分割地共贮于人的大脑中,是人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就比较而言,它们并不是平面的铺开,而是有层次结构之分的。一般说来,无意识处于非理性的最底层,并且它还作为直觉和情感的心理基础或心理机制而存在。无意识一旦形成后,它不仅作为认识的内容潜藏在意识深处,而且还以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的形式去反映外界客体或者去影响反映过程,从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无意识认识形式。既然无意识是直觉和情感的心理基础或心理机制,仅这一点而言,我们也可以说直觉和情感是建立在无意识之上的非理性因素,或者干脆可以说直觉和情感是无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无意识、直觉和情感就形成了倒三角形结构,它们构成了非理性因素的主要内容。

非理性特征

从特征非理性方面说,非理性主要是指不自觉性、突发性和瞬时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和创造性等非理性因素的特征。

不自觉性

非理性的表现不是人的目的和意识使然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自发过程。因此,非理性的表现和作用具有不自觉性和自发性。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主客未分和模糊不清的意识状态和反映形式。直觉的迸发也是不自觉的,它不能被直觉者有意的安排和控制。费尔巴哈说过,“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表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04页。 )情感也具有不自觉性的特点,情感的产生和流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有目的、有意识促使某种情感的产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一旦置身于某种情境,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情感所感动,从而产生和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作用。另外,情感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如喜—怒、哀—乐、爱—憎,在一定条件和情境中,情感的两极性会发生相互转化。情感的感染作用和两极性变化都是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突发性和瞬时性

口误是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它的发生和纠正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说话者的意识实质上已由无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不过这种转化是瞬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非理性的突发性和瞬时性最集中地表现在直觉的迸发上,直觉就是在一瞬间就能洞察和把握事物和本质或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它不需经过一步一步的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出,因而是直接的、迅速和突然的。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认为,直觉是“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注: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5页。)。情感的产生往往是突然的,有时使人感到十分意外,我们一般用“爆发”来形容情感的产生,这也说明了情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非逻辑性

无意识活动就像一匹无拘无束的野马,任凭在意识深层的领域里奔跑,它既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因果关系的制约。直觉的迸发也是非逻辑的,一般说来,直觉的迸发是没有预定计划和逻辑程序的,它决不可能在分阶段、有步骤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是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人们可以不必明显地依靠其分析技巧而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和结构。”(注: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人的情感也具有非逻辑性特点,情感爆发的突然性本身就说明了情感不是按逻辑程序和逻辑过程产生的,也不能理智和逻辑地推导出情感来,情感的产生具有非逻辑性和不规则性。另外,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非逻辑的,情感的变化和情绪的转移往往是无固定的规律可循的。

非语言性

一般说来,理性思维总是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操作,对于非理性来说情况就不一样,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语言是难以表达具有非抽象和非逻辑的非理性思维的。非理性思维一般不借助语言这媒体就能直接地把握、洞察和体验事物以及事物的本质。无意识是以一种无声的形象传达着事物以及事物的本质,生动形象的图景就成了无意识思维的认识媒体。直觉也往往借助于想象的力量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想象是离不开形象的。因此,非语言的直观形象也就成了直觉思维的认识媒体。语言是可以表达情感的,但语言表达情感主要靠语言的言外之意,在情感高峰体验时,语言是难以表达的。

创造性

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都具有认识的创造性,而非理性思维则具有跳跃、爆发和弹性的特征,它在创造认识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上则引发和完成着创造认识,非理性思维在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这一创造认识的关节点和突破口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非理性又具有明显的认识创造性。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在创造认识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特点和作用结果是不相同的。

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

就非理性本身来说,它是人的精神因素,是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各学科研究非理性所产生的观点和形成的结论就是关于非理性的理论、学说。而非理性主义是特指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股贬低或否定理性、无限夸大非理性、把非理性因素本体化的思潮。

非理性主义不过是非理性理论的一种,并且是极端的和错误的一种,我们要把非理性主义和其他正确的非理性理论区分开来,既不能把非理性主义和有关非理性的正确观点、理论混为一谈,从而扼杀正确的非理性的观点和理论,也不能把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从而扼杀对非理性的研究。但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等同起来,并且从消极的方面理解非理性,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讲理性”、“否定理性”、“反理性”,甚至“丧失理性”。对非理性的这种误解不但在于把非理性等同于非理性主义,而且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起来,认为理性是积极的、进步的,而非理性是消极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注:见《社会科学》(上海)1996年第3期,第44 页。)。这既是对理性的不慎重,也是对非理性的误解。我们认为,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作为人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并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为它们作为精神力量和心理因素存在于人身上,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和存在。当然,理性和非理性在表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偏激和过分,甚至会走向极端,这样就会导致极端的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因此,过分地夸大非理性是错误的,过分地夸大理性也是错误的。

要把作为问题的非理性和作为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区分开来,首先就要弄清非理性是怎样作为问题和对象而存在的。

作为人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中的非理性,是以客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机性事件为客观基础的。因为客观世界中的这些偶然的和随机的现象具有无序性和无规则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人们相应地运用无序的、无规则的和非逻辑的认识方法去把握。经过这种非逻辑的认识方法长期多次反复的操作,就会在人的心理素质和认知结构中逐渐凝聚和积淀为非逻辑、无规则的非理性内容和能力。这些非理性因素不仅是人们观念地把握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和偶然事件所必须具有的,而且也是人们观念地把握客观世界必然性事件的必要补充力量。

非理性因素也是人脑的属性,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结构是由左右半球组成的,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思维和时间观念,控制身体右侧活动;右半球主管直观的、创造性的、识别空间的能力,控制身体的左侧活动。人的理性思维主要依赖于左半球,所以人们通常把左半球叫做“理性的脑”,而人的非理性思维主要依赖于右半球,人们通常把右半球叫做“非理性的脑”。

可见,非理性是人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对待非理性问题,要抱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否则在研究上就会出现偏差,就很有可能走向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如我国在80年代中期,随着当代西方思潮的纷纷涌入,非理性成了一种时尚,在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等,“跟着感觉走”也风靡一时。因此,我们研究非理性问题时,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严防滑向非理性主义。

创造认识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而非理性也具有明显的认识创造性,创造认识和非理性难解难分。因此,要研究创造认识论,就必须解读非理性在创造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  ;  ;  ;  

非理性歧视_非理性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