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几个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几个问题的研究

张琪[1]201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广泛推行个人消费信贷。如今,个人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金融服务模式,尤其是在起步最早的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引入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这种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在消费信贷管理方面严重滞后,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控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中国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之路,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这个方面进行大胆而有益的研究,为中国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出谋划策。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舒兰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论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论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第四章,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五章,对舒兰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改进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实务出发,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充分研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可用的参考样本较少,数据选取有一定局限性;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需要进一步的审慎分析与思考。

刘钰峰[2]2012年在《消费信贷对我国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消费信贷在我国从无到有,从1999年开始有规模发展至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虽然2008年由美国的次级贷款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消费信贷的一些不足,但其也迫使我国又一次把扩大内需提上了日程。消费信贷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就是为了配合扩大内需的政策。不能由于美国的消费信贷出了一点问题,就全盘否定消费信贷的作用。所以本文再次讨论了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论证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又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节对国内外研究消费信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介绍国外对消费信贷多方面问题的研究;其次,介绍我国对消费信贷的研究概况,并着重评述国内有关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和有关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第三节介绍本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说明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本章第一节界定本文将要讨论的重要概念的含义,包括消费、消费信贷、消费需求和消费支出等,并根据消费品对人们的不同作用将消费分为三个层次,即必需性消费、改善性消费和个性消费。第二节,介绍与消费信贷和消费需求有关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一些经典的消费函数假说。第三章介绍消费信贷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说明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的现实条件。本章第一节介绍消费信贷的起源及其发展条件,并顺带介绍了消费信贷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以便从对比中发现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第二节,介绍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发展迅猛,消费信贷余额增长迅速,业务种类日益繁多但结构不合理,供给机构逐渐增多,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场渗透率偏低,发展空间较大。第四章详细分析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包括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和对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后者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经济总量要从经济个体入手,第四章第一节分析消费信贷对消费者的影响。从消费信贷对消费者收入、偏好和商品价格的影响入手,分析消费信贷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分别讨论消费信贷对单个消费者的当期影响和终生影响。消费信贷对于单个消费者来讲,作用在于将其未来或预期的消费支付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通过经济学理论的推导,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有“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其中,“收入效应”即消费信贷使消费者的当期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向右移动,与更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相交,产生更多的需求;“价格效应”则是指消费信贷使消费者要购买的目标商品的实际价格下降,从而增加其需求。所以,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消费信贷必然会增加单个居民当期的消费需求。而居民终生的消费需求,从根本上讲,受制于其终生收入。消费信贷只有能够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终生收入,才能够增加该消费者一生的消费需求。消费信贷至少可以通过两方面增加居民的终生收入:一方面,消费本身可以看成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教育的消费显然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是使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住房消费还是金融意义上的投资;另一方面,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的“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持久的。所以,消费信贷可以通过增加消费者的终生收入来增加其终生消费需求。在对经济个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第二节进一步分析消费信贷对整个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总量的当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一方面,消费信贷对整个社会而言,其当期的作用在于将一部分居民的储蓄转化为另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也就是将一部分储蓄变成了消费。如果没有消费信贷,这部分储蓄在当期就只能转化为投资。所以,消费信贷对社会总消费的当期影响是显然的,即当期的消费信贷增加,就必然有社会总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一个社会的总消费是由其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所以分析消费信贷对总消费的长期影响,就要分析其对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其一,消费信贷的存在,加速了厂商资金的回笼。助学贷款等又可以促进社会人力资本的提高。所以,长期来看,消费信贷可以加速社会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使社会总消费增加。其二,消费信贷能够起到类似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其它条件相同时,收入差距越小的社会,其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只要一直有正的消费信贷存量,就等于把高收入人群的一部分收入变成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消费需求总量。其次,为检验理论分析结果,以我国1997-2011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多次回归和对模型的修正,得到了显著的回归结果。第一次回归以“居民消费”为被解释变量,“消费信贷余额”和“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消费信贷余额”的系数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为“居民消费”不包括居民的住房消费。所以,以“居民消费”与“商品房销售额”之和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第二次回归,结果“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不显著。再次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可支配收入”里面既有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有农村居民的纯收入,而农村没有商品房销售,所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不会对商品房销售造成显著影响。再次修正模型,以“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商品房销售额”为被解释变量,以“消费信贷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进行第三次回归,结果显著。“只要存在正的消费信贷余额,社会的总消费就比没有消费信贷时更多”的假设没有被推翻。第五章分析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和解决思路。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业务结构不合理,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余额的比重过高;发展不平衡,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法律环境制度不健全,难以满足消费信贷的发展需求;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交易成本较高;不能融入产业链整体发展。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正向推动作用。具体来讲,通过理论分析:(1)消费信贷通过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增加了单个消费者当期的消费需求;(2)消费信贷通过对终生收入的影响,可以增加单个消费者一生的消费需求;(3)消费信贷通过变储蓄为消费,增加了社会当期的消费需求总量;(4)消费信贷通过对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可以增加社会长期的消费需求总量。通过回归分析:(1)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总量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2)消费信贷对具体消费领域的推动作用显著;(3)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如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可支配收入才是消费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宏观统计数据的特殊性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修正模型,得到了显著的回归结果。通过回归分析说明了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总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由于作者能力所限,加之我国发展消费信贷的时间相对较短,本文所搜集到的数据样本量还太少。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季度或月度数据来增大样本量,或者搜集各个省市的数据,做面板数据的回归。还可以考虑在模型中加入预期的影响。

陈海明[3]2000年在《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几个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消费经济有关理论,通过对比国内外消费信贷发展的概况,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消费信贷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成功经验,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我国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的现实意义和有利条件,进而提出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的重点及对策建议。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消费信贷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原理的阐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是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消费信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成功经验,从而为我国发展消费信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第三章是结合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概况,分析目前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指出消费信贷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依靠它来启动国内市场消费需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章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的现实意义和有利条件,并指出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第五章针对我国目前实际经济状况,指出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的重点选择,并结合消费信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推行消费信贷的对策建议。

常骏[4]2007年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汽车消费信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金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汽车消费信贷作为汽车金融的初期形态,其对汽车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被国外汽车行业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然而这种汽车金融形态在我国却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美国通用公司曾预测中国汽车市场到2010年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在我国居民汽车需求不断膨胀的今天,个人车辆消费贷款已随着我国汽车时代的到来不断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在我国现阶段汽车消费信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概况,解析出国外汽车消费信贷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成功的原因;从影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有关因素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现状低迷的症结所在;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一些明显问题,如汽车消费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汽车价格偏高,税费和使用费用负担沉重,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与预期收支不确定,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公众信用意识淡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构建信用社会,建立健全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登记制度,引入专业的资信中介机构,以信用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各方共享资源,组建客户信用数据平台,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汽车信贷消费的法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汽车消费信贷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汽车信贷业务成本,加大金融制度创新的力度,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银行+保险+汽车经销商”的汽车信贷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实行贷款证券化等促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措施。

李燕桥[5]2012年在《消费信贷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文中认为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来看,许多研究都己表明消费信贷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显著且广泛存在的,而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消费者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国外中央银行的青睐。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面对突然出现的消费不足现象,国家迅速而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而发展消费信贷则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以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家鼓励政策频出等因素推动下,消费信贷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与国际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速度极快,但国内居民的消费倾向并没有出现提升,相反却呈现出持续下滑趋势,这与发展消费信贷的初衷存在较大背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紧随经济形势变化对国内政策基调进行了重新定位,消费信贷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工具再次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自然的疑问就是,消费信贷到底能不能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呢?如果能的话,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来产生影响?当前消费信贷发展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效果有多大?消费信贷扩大消费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以现代消费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以规范的实证分析为重点,全面考察了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全文共分七章。第1章为绪论,第2-3章为全文分析基础,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的总体情况。第4-6章是全文分析重点。其中,第4章以现代消费理论为基础,从总体上检验了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第5章对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渠道进行了理论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城镇居民的现实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6章从定量角度、以实证方法衡量了消费信贷拉动消费、降低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第7章是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纵观全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及创新包括:第一,通过对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总体关系检验发现,2004年以后,消费信贷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开始显著,信贷条件变化已经能够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而这种效应主要通过消费信贷增长率的波动来反应。此外,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组居民的消费行为对消费信贷的敏感性有所不同,这意味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充分顾及这种差异性。与现有文献相比,国内研究多是从强调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角度来对二者进行理论分析,但基于现代消费理论进行的规范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不足。第二,通过对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检验发现,尽管消费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城镇居民的当期消费,但从作用渠道上看,当前的消费信贷主要通过缓解居民当期流动性约束,促进了相关耐用品消费的增长,但消费信贷发展并没有降低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压力,其消费保险的功能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过高的“大额刚性支出”成本和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可能是导致消费信贷作用渠道受限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现代消费理论和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对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进行了理论归纳,并利用现实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现有同类文献中均尚未出现对消费信贷作用渠道的分析,本文的研究在推进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证价值。第三,通过对消费信贷扩大消费的作用效果分析发现,消费信贷的作用仅在于降低了居民储蓄率过快上升的趋势,它并不能改变高储蓄率的根本,同时消费信贷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效果仍存在诸多限制。总体而言,当前以消费信贷拉动居民消费的效果并不理想。结合实证结果,本文对导致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消费信贷拉动消费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在实证分析中采用较为先进的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本文的政策含义为:发展消费信贷能够对促进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作用,但以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单纯依靠消费信贷来拉动消费的政策措施或许并不能收到良好的作用效果。本文认为,要使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象发生根本转变,在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必须对当前决定我国高储蓄率的诸多宏观不利因素进行同步调控,而这些因素包括了收入不确定性仍存、福利保障体系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等。一方面,只有这些因素真正的有所改观,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才有可能发生根本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宏观因素向好的同时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的作用渠道,并最终提升消费信贷拉动消费的作用效果。两种效应的叠加会对我国的扩大内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冯秀明[6]201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逐渐转向私人用车,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呈逐年上涨趋势,2013年达到10501.68万辆,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各类机构纷纷参与其中,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信用卡分期购车业务迅速地占领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已形成了由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另一方面,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逐渐崛起并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早经营个人汽车消费业务的机构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0年开始,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下面均简称H行)在原有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了“信用卡分期购车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H行成为该辖区内信用卡分期购车业务发展最快的银行。本文将以H行为例来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三种方式的客户定位和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介绍了H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情况,重点从目标客户群体、银行业务管理和信贷销售渠道三方面分析了该行信用卡分期购车业务特点,指出该业务存在合作品牌少、经销商规模参差不一、业务品种单一等问题;之后结合中信银行和一汽—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经验,总结出对H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启示。最后从不断创新以满足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汽车消费信贷的外部合作、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几个方面提出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竞争力的合理化建议。

秦东宇[7]2002年在《浙江经济发达地区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瓶颈。信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整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本文根据对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银行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现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建立独立公正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 第一章,指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瓶颈所在是因为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关系到社会、金融机构、消费者个人三方利益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在给出信用、个人信用评估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信用不仅指简单的信贷活动和信用关系,而且含有货币借贷者的偿债能力、履约记录、守信程度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信誉等多种意义;个人信用评估在消费信贷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对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评述,重点分析了个人信用评估的理论模型及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内容,指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信用评估的手段越来越多,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因素始终是不能忽视的;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指出虽然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具有权威性,但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信用评估机构以立法的形式对其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是根据杭州、宁波、温州三地银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调查进行的实证分析。本章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三地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个人信用从需求分析、征信分析、风险分析及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证分析,内容涉及到个人信用资料的获取与审核,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选取、个人信用的风险防范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等,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五章,提出我国建设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障碍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针对本文的调查结果,给出了相应建议。指出建立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独立公正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为中心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就此给出建议。

毛慧晓[8]2010年在《制度变迁中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居民消费领域出现了“反常”现象。在宏观层次上,这一反常表现为: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后,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持续降低;在微观层次上,则主要表现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这一反常现象的后果是国内消费需求的疲软。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一场伟大的制度创新。本文认为,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深刻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城镇居民消费是中国居民消费的主体,深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对研究国内需求不足的本质原因,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十年经济改革为背景,分析了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演变,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收入差距三个方面探讨了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外消费行为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消费行为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对1978年至2007年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一般性描述。随后,在第二章中,本文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在常绝对风险厌恶效用函数(CARA)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了收入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第三章中,本文根据流动性约束理论,分析了流动性约束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对居民消费行为的“过度敏感性”和“短视”特点进行了阐释。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使用杰派利(Jappelli)的流动性约束测算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受到的流动性约束情况进行了计量检验;在第四章中,论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对中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的过程、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后,论文使用系统变参数模型检验了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制度变迁中的不确定性显著影响着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是“高储蓄、低消费”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消费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约束,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消费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得到极大缓解;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减少城镇居民不确定性预期、缓解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和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有关政策建议和措施。

葛鸣[9]2012年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过度依靠投资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这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不相符。而出口容易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较大,因此要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健的增长,就需要依靠拉动内需来实现。但是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居民消费率偏低,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我国目前农村消费信贷的状况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较少,农业生产性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发展的重点,而关于农村消费信贷的产品几乎没有,农户满足其消费信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二是将农业生产性贷款挪用于消费。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农户是否获得消费性贷款以及获取贷款将受哪些因素影响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在实践上有助于找出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为政府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提供政策依据,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样本地区农户消费信贷需求进行了具体的统计描述,找出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消费信贷需求的情况。主要包括对相关变量的描述,如农户的个人特征以及农户家庭情况等,同时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的申请境况进行观察,分析农户的贷款用途。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比合约考察法和意愿+假想式问题法再次对农户信贷的用途进行讨论,找出农村消费信贷占农村总信贷的比例。另外通过实证分析法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因素,包括介绍如何选择变量以及为何选择使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描述统计的分析结果将变量导入模型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尽管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供给较少,但是农村居民仍然对正规金融消费信贷有需求;农户确实存在生产性资金挪用问题,这说明农村地区的信贷用途是难以区分的,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实际上可能以生产性贷款的名义存在;通过意愿+假想式问题方法发现农户的消费信贷需求比合约考察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要高;影响农户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从需求方面来看,农户的净收入、非土地资产等是获取消费信贷的必要条件,从供给方面来看,正规金融机构主要考虑的是风险规避问题,农户收入越高,能够抵押的资产越多,他们对农户的放贷限制也就越小,但是农户的房屋、耕地等固定资产不能作为有效的抵押品,农户很难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或者担保成为农户申请消费信贷难的主要原因。

顾洁[10]2017年在《BD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贷款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分期贷款更贴近于消费场景,客户群体更低端,贷款金额更加微小。相同的是,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依然是消费金融公司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我国,消费金融作为新业态刚开始起步,还缺乏相对系统、完整的研究,在消费分期信贷对审批时效、盈利能力的双重要求下,对消费分期信贷的核心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利用BD消费金融公司过往消费分期信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消费分期信贷决策模型并进行了实证,以期为BD消费金融公司提供风控决策引擎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对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及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从消费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做了介绍。同时就BD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及当前经营情况和风险管理现状做了诠释,可以看出,人工经验审核的传统信贷风控方式已经不适用于BD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需要。通过对BD消费金融公司过往积累真实的信贷客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随机提取的30000条客户数据中,取出约2/3的数据训练集来训练信贷决策分析模型,另外1/3做为模型测试集,用于测试训练模型的分析效果。在建模方法上,分别运用了Logit回归、决策树回归、Boosting回归、Bagging回归、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构建了基于统计建模方法的信贷决策模型、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信贷决策模型和改进后的基于统计建模方法的信贷决策模型。在三种信贷决策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及对比后,对其中最佳的信贷决策模型进行运营测算和简易成本核算,来判断对BD消费金融公司是否具有实质意义。根据消费分期信贷决策模型搭建及实证结果对比,本文获得以下结论:1、通过本文提出的三种分析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影响贷款违约的重要变量,为贷款违约提供风险预警。在实证过程中,可以看出借款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有无子女、家庭收入/生活支出等变量对借款人的还款表现影响较大,其中家庭收入/生活支出变量影响最大;2、在本文提出的三种分析模型中,以改进后的基于统计建模方法的信贷决策模型实证结果最佳。根据该模型实证结果测试,通过有效的模型筛选,成功的将还款概率从72%提高到了80%,降低了消费金融公司承担的贷款违约损失。3、改进后的基于统计建模方法的信贷决策模型可以有效降低消费分期信贷还款违约成本。虽然改进后的基于统计建模发放的信贷决策模型会缩小借款人的放贷数量和金额,但贷款客户的展业成本远低于高通过率的贷款违约成本,对完善BD消费金融公司风控体系和提高其盈利能力有一定帮助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张琪. 吉林财经大学. 2016

[2]. 消费信贷对我国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D]. 刘钰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 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几个问题的研究[D]. 陈海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4].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汽车消费信贷研究[D]. 常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5]. 消费信贷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D]. 李燕桥. 山东大学. 2012

[6].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问题研究[D]. 冯秀明. 河北大学. 2015

[7]. 浙江经济发达地区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秦东宇. 浙江大学. 2002

[8]. 制度变迁中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 毛慧晓. 兰州大学. 2010

[9].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 葛鸣. 河北经贸大学. 2012

[10]. BD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 顾洁. 云南财经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几个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