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物流管理_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日本现代物流管理_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日本的现代物流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物流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初“物流”概念产生至今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物流及其管理活动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物流一词已从“Physical Distribution”演变到如今的“Logistics”,从而使物流活动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的高度化发展,从而更加推动了对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这反映在研究和教学上,物流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很多相关的协会和组织,最为突出的是现代物流管理业已成为管理学或市场营销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另外,在实践上,随着科学技术革新的不断形成、全球营销的不断展开,物流事业也前所未有得到了扩大,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呈现出物流业活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一、日本物流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物流一词在历史上最早形成于美国,日本物流观念形成的历史较美国要晚得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迄今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具体来看,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管理观念与手段的发展。

1.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1964年)

50~60年代,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具体来看,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后,1958年6 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在1961~1963年上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减缩形式。到1963年下半年, “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日通综合研究所1964年6 月期《输送展望》杂志中刊登了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

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既理解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又被认为是流通过程各种活动中物理商品的取汲活动,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2.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年)

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首先是随着物流概念的传播和形成,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大量物流设施,主要是随营业规模的扩大增设物流中心,或确保大量输送手段等充实物流硬件的举措。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说前此时期日本的物流可以用“人工装卸”来形容物流低级化的话,那么进入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代,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货车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机械化,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 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作为,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

首先,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此外,这一时期物流子公司的建立也开始兴起。总的讲,这一时期的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从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物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源学说”,即“物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进入到管理范畴,从而成为流通过程的‘黑暗大陆’,阻碍因素很多,因此,只有去除这些阻碍因素,才可能实现成本降低,为利益增加作出贡献”,也就是说,在企业第一利润源销售额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物流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来源,很显然“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范围地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具体讲,当时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对策是:

(1)缩短物流路径。(2)扩大工厂直送。(3 )减少输送次数。(4)提高车辆装载效率。(5)实施计划输送。(6 )导入共同配送。(7)改变运输手段,选择最佳运输方式。(8)减少在店的据点。(9)彻底实行在库管理,维持适正在库。(10)提高保管效率。(11)包装简单、朴素化。(12)尽量做到包装材料的低价格。(13)包装作业的机械化。(14)集装箱、货台的导入与扩大。(15)省力化机器的灵活运用。

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推进订货、出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导入在这一时期最为积极,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映。

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当时物流合理化先进的企业正热心地从事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因而出现了成本概念不一致的状况,这样各企业所计算出的成本就缺乏相互对比的基础。另外,在一般企业中,尽管物流成本的算定是以物流合理化为前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会计成本核算标准和整理方法,因此,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

4.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迄今)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观念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要求,这主要是80年代以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生产的多品种化和少量化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进货短时间化发展。

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状况中,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为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各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手段化,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因此,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因此,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大纲是根据1996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要到2001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从这个大纲中可以看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是:

(1)信息化的推进。(2)物流技术的开发。(3 )物流人才的培育。(4)新物流服务的开展。(5)国际化的对应。(6 )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7)整体系统化的加强。(8)社会资本的充实。(9)规格化、标准化的推进。(10)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

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现代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商品运输、保管的事务性活动,而且是产销之间脱离原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分离、追求局部最优化的状态,从而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整体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产品流通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通过这种新型的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了低成本迅速、正确地对应消费者需求的经营机制。

应当看到,物流管理观念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这一时期一系列环境变化既使企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改变,从而使脱离现代物流管理的生产、销售活动无法真正在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又使物流本身在急剧的环境变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以及对生产、销售的能动作用,成为继生产、销售之后,企业发展的第三大支柱和第三种利润源泉。具体来看,90年代以后,推动物流发展和物流地位改变的环境要素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体现为:

1.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以个人所得水准和余暇时间的增加等状况为背景,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意识已从原来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转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质量。随着这种生活意识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向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结构高龄化急剧转变的基础上,推动了消费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类型的多样化,其结果消费开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这表现在行为上人们不再侧重购买为满足需求规模而从事大量生产的商品,而是在重视商品质量和体现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购买具有差别化的商品。这种消费行为上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使物流在适应消费行为变化的过程中,强化了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

2.多品种、少量生产的转变和零售形式的多样化

在大量消费社会中,当厂家创造、开发出新产品以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等促销手段的运用和商业推广,就能唤起全国规模的需求,这种营销的背后隐含的是消费者具有“与他人一致”的消费意识。与这种消费者统一的消费行动相对应,零售业以百货业和综合超市为中心,通过大量购进、大量陈列价廉的商品来推动销售额的成长。

但是随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原来那种商品在一部分人中开始流行后,大家争相购买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而且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在这种状况下,厂家要完全预测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难。此外,基本生活品在全社会普及之后,商品在质量上的稍微改进或价格的稍微降低都不能大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而能开发出具有爆发性需求规模的革新产品也会越来越困难。

正因为如此,如今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展多品牌战略,即将原来的产品加以改良,附加各种机能,形成产品间微妙的差异,积极开展多品种生产战略。多品牌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从原来厂商生产主导的消费唤起战略转向消费主导的商品生产战略。这种战略转换也改变了原来专职大量输送、储存的物流管理活动,也就是要求物流既讲求效率,又能促进生产、销售战略的灵活调整和转换。

另外,对应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零售业中以家居用品为中心、进货品种广泛的量贩店、购物中心等业态的销售额急剧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类型的多样性带来了活动时间深夜化、利用汽车购物等等消费行动的多样化,因此,在零售业中通宵营业的24小时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车购物为前提的郊外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也相继诞生,并实现了争速成长,这些都改变了原来的流通格局,同时也推动了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和系统化管理的发展。

3.无在库经营的倾向

零售业中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厂商多品种生产相对应,无论在既存的零售业态百货店或超市中,还是新型的24小时店等新业态中,经营的商品品种数越来越多。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环境、房地产价格等原因,店铺的规模和仓库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在大都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价高昂、消费更新快、环境规制严格等原因,更加限制了仓储点和仓储空间的扩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店内管理效率,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抵消仓储空间不足等问题。如今,在国际上大型零售业的经营方针均已从原来通过新店开设寻求外延型发展,转向充实内部管理和投资,积极思想内涵型发展。除此之外,另一个推动无在库经营的原因是,由于消费行为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企业商品多品种、少数量生产,实际需求的预测十分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库存越大,零售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因此,为了降低风险,零售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压缩库存,实现即时销售。具体看,现代零售企业的管理重点是:

(1)迅速把握经营中的“畅销品”与“滞销品”, 以此为基础确定订货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单品管理)。(2 )在有限的空间里陈列更多的商品,从而为降低销售风险极力抑制各类商店的在库量,彻底实现在库管理和在库成本的削减(无在库经营)。

以上两点的实施都与现代物流管理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本身就是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之一。

4.信息技术的革新

“单品管理”和“无在库经营”能成为现实,首先是因为80年代后期展开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具体反映在POS系统(Point of Sales, 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和EOS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 电子补充发货系统)的导入。POS 系统是指在商品销售时, 通过 OCR (Optical Character Reader,光学式自动读取)方式的现金出纳机读取每个商品的条形码,进而利用计算机对商品品种、价格、数量等销售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系统。EOS系统是指在店铺输入订货数据, 然后利用通讯网络,向卖方、企业总部或配送中心的计算机传送的系统。

POS和EOS系统自开发以后,在商业领域迅速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并大大改变了流通绩效,推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从直接带来的利益看,POS系统的导入提高了现金授受作业的速度和正确性,节省了人力成本,实现了流通效率化。与此同时,在软件利益方面,通过对所蓄积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可以作为经营战略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具体表现为,可以据此及早把握“畅销品”、“滞销品”的状况,提高商品周转率,并且还可以调整商品陈列和空间设置,构筑充满魅力的商场。此外,将这种信息与顾客信息相连接,可以推动开发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进一步与EOS系统线连接,使补充订货自动化的过程中, 防止次品,削弱在库水准等等。

5.新物流需求的产生

如上所述,对应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零售也在信息技术革新的支撑下开始转向单品管理和在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无在库经营志向。

但是,所谓无在库经营并不仅仅是支部从商品销售数量这一活动,而且是要求全面崭新的物流管理系统。具体说,通过POS 系统迅速把握每个商品的销售信息,并借助EOS实现迅速、频繁的订货。所以, 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在多品种生产扩大了商品进货范围的同时,每次订货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

原先在一部分企业中为了实现经营效率而产生的物流要求,慢慢地在以零售业为中心的各流通主体间普及开来。新的物流要求追求的实在适当的时间配送必要的商品和必要的量,这种物流也被称为“Just- in-time(JIT)物流”,或者称为“多频度少量配送”。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发达城市,以食品为中心的市场中,消费者追求新鲜度的倾向越来越强烈,因而很多零售业强化了店铺食品新鲜度管理,纷纷制定出独自的商品有效期限,这更加推动了JIT 物流的发展。这种物流要求的产生,无疑对物流效率和各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  ;  ;  ;  

日本现代物流管理_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