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改革_期货市场论文

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改革_期货市场论文

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货市场论文,香港论文,证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使全球化的投资活动成为现今的趋势,发行人和投资者已越来越不受地域的限制。这些已逐渐削弱了香港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国际及区内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将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1.资讯科技的进步及其在证券及期货市场上的应用,令跨境交易越来越方便和普遍,从而削弱了本地市场的规管和交易所的专营权;

2.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其他交易系统的出现,对传统交易所带来直接的挑战;

3.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市场监管机构更加深刻认识到放宽规管的需要,以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率;

4.根据去年中美双方就中国“入世”问题所达成的协议及2000年10月10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已势在必行,届时,外资银行与中方银行将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竞争。而香港,作为中国实施“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一直是内地吸收国际资金的主要渠道,它经历过中西方经济文化的融合,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又是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带动中国整体金融业的发展责无旁贷,香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扮演着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中心、培训基地、集资中心等角色。

二、迎接全球挑战,香港政府着力市场改革,“多管齐下”地完善证券及期货市场

1.改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

香港政府一向致力提高香港作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中一项工作是提供先进而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掌握资讯科技的最新发展,并把其应用于改善及提高财经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效率上,建立最先进的交易、交收及结算设施体系,以减少风险,降低成本,进而使香港能与世界其他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合。

(1)香港政府首先委聘顾问研究不同金融市场的业务流程,并集中力量在财经技术结构方面的策略性发展,以配合全球金融交易迈进全自动化和直通式处理的轨道。

(2)香港政府已于1999年成立金融基础设施督导委员会,由财政司司长委任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出任主席,邀请业内主要代表和专家提供意见,就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并预期于2000年内完成全面的研究报告。督导委员会将会率先研究以下的问题:

·为证券、股票期权及期货交易作出统一的结算安排;

·改善金融资讯科技架构,范围包括资讯传递、交易、结算、交收及寄存服务,务求能连结金融市场,达到直通式金融交易的目标。

·使用可靠的资讯网络,发展一个保密及安全的无纸化证券交易市场。

(3)最近,香港新交易所与八家世界级交易所就“全球九大交易所联盟”的构思频频交换意见,并展开咨询工作。该构思是指在美洲、欧洲及亚洲三个时区,各找三间具代表性的交易所(如纽约、伦敦、香港等)成立联盟,采用单一共同的交易系统(如现时德国正采用的Eurex系统,其处理交易量大,稳定性好),系统的成本支出可按各交易所的市值比例分担;该构思的目的旨在加强各联盟成员的沟通,实现真正的股票24小时交易。

(4)为配合“全球九大交易所联盟”的实现,香港金管局正在促成港股结算“美元化”;而美国联邦储备局最近亦大开“绿灯”:金管局可赶在2000年底完成美元结算系统,让以美元为单位的投资工具可在香港结算,同时允许美资银行将股票作“美元化”结算。香港证券市场引入美元结算系统后,不但为各国投资者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亦可让其他地方上市公司在港进行交易,尤其对新创设的“创业板”市场有利,可以预期香港金融交易额会倍增,从而有助香港市场迈向国际化。

2.改革规管制度。

为了使有关规管制度符合现行的国际标准,香港政府必须对规管制度进行革新,以确保有关法例会对市场作出规管,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给予市场足够的发展空间。

(1)规管制度应该鼓励而不是阻碍健康的竞争和市场的创新,同时还应能适应不断转变的市场环境。

(2)有关改革应以《证券及期货综合条例》的草案初稿为基础,并加入以下新的规管元素:

·为证监会制定更清晰的规管目标;

·加强证监会的监管和调查权力;

·设立独立的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

·对电子交易实施新的监管;

·精简市场中介机构的发牌制度。

3.根本性地改革现时的市场架构。

目前,香港的证券及期货市场包括两家交易所及三家结算公司。根据1988年发表的《证券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的建议,对交易所的管理和构成作出过现代化的改革,增加了它们对公众的负责性和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然而,它们仍然以会员共同拥有权的形式经营,其会员均不能从交易所取得股息。另外,现有的市场结构无论是横向(市场部分)和垂直(市场功能)两方面,都是分散的。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市场架构,限制了规模经济的效能,也阻碍了制定统一和连贯的市场策略,令香港难以集中力量应付来自全球性的挑战。

虽然,这个市场架构在过去10年一直有效地服务香港,但科技进步和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使旧有的架构已成为香港提升竞争力的桎梏,妨碍着金融市场对新挑战和日趋成熟的投资者的要求作出反应。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市场架构作出根本性的改革。

(1)把两家交易所及其相关的结算公司服份化,并合并为一家新的控股公司,以期最终把该公司的股票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买卖,让更多市民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2)这家新公司的所有权应与交易权分离,只要符合规管制度的规定和交付所需的费用,任何人士均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买卖。

(3)为了加强这个新公司的商业导向,新公司将获准以牟利的方式经营,并可以向股东派发股息。新公司的管治架构,应充分反映不同市场参与人士、公众以及整个香港经济的利益。

香港政府希望两间交易所能够通过商业的手法和适当的程序,在特定的时间表内达到以上目标。2000年8月,这家新筹组的公司定名为“香港交易所”已在香港挂牌上市。这为香港市场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4.创设第二板证券市场。

目前,香港现有的主板市场缺乏培育新兴行业发展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主板市场多倾向于金融及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特别欠缺科技公司和工业性公司;为了给广大投资者以可供选择的板块,同时,亦为小型而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中企业筹集资金,合理评估工业性和科技公司的市值,并达到国际公认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条件,香港政府已于1999年12月创设第二板证券市场——“创业板”(GEN)市场,与美国第二板市场(NASDAQ市场)类似,被看作是一个好的小公司股票市场,现已发展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主流。

“创业板”市场放宽了上市的条件,如不作盈利和最低资产要求、不局限本地公司、不论规模大小等;同时,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管和审批,注重了信息特别是投资风险的信息的披露。这将是一个很有活力而风险较高的市场,适宜那些能把握资讯的人士投资,亦为香港整个证券市场注入了生机,使香港的金融市场更趋完整和成熟。

5.密切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联系。

香港一直是内地吸收国际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金流动并不是单向的,双向的直接投资和银行同业资金流动正在迅速增长,其中证券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香港是内地的集资中心。

香港通过本地的证券及债务市场,为内地筹集国际资金。到1999年底止,已有43家国营企业在香港上市,通过发行H股共集资超过560亿元。

香港第二板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鼓励区域性的创业公司上市,亦着眼解决中国的成长中企业的资金筹措难题,“创业板”市场将成为内地高增长公司上市集资的场所。1999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香港证监会签订交易书,为内地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加强监管方面的合作。

中国债券自1998年12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财政部和联交所也在1999年1月18日签署有关协议,香港作为内地集资中心的地位更为重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为了在海外上市,部分内地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在香港重新注册成立,并在联交所上市。例如,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自1997年10月初在香港公开招股以来,以资本市值计算,现已成为香港第二大公司。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香港集资的大型中国企业会不断增加,像中国联通公司及中国银行集团等会加快上市步伐,预计未来12个月集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从而使香港股市市值更加接近纽约一类交易所的规模。

(2)香港的银行也积极在内地发展业务。

到1999年底止,共有19家香港本地注册银行在内地开设了共35间分行和34间代表办事处。

内地与香港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迅速增加。过去数年间,内地通过贸易活动和投资,累积了相当数额的港元资金,这些资金先存入内地金融机构,然后通过银行同业拆息市场转返香港。自1980年以来,香港认可机构对内地金融机构的对外负债,平均每年增加33.4%,到1999年12月,已达2360亿港元;同期,香港认可机构对内地金融机构的债权,每年增加近19.4%,达2070亿港元。

“中国基金”形式的投资组合也渐受欢迎。迄1999年底,这类证监会认可的基金共有30种,约值8.18亿美元,分别投资于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上市的B股,以及在香港上市的H股。

诚然,香港与内地只要携手共进,加强两地间的合作与联系,有备而战,深信一定能应付得了“入世”的任何挑战。

不论亚太区内或全球,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将是无可估量的。面对席卷全球的竞争浪潮,我们相信在新的21世纪,香港只要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必定可以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标签:;  ;  ;  ;  ;  ;  ;  

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改革_期货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