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区域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但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关系?怎样看待区域市场的功能和缺陷?区域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应有什么地位和作用?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致力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呼声很高,而对区域市场的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入和争鸣,目前人们在区域市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并未取得必要的共识,有些观点已经或有可能误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学术界应该重视对区域市场进行科学的研究,这有助于为中国市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一、什么是区域市场

目前,我国从空间形态认识市场的概念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区域市场、地方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区域共同市场、统一的全国市场、全国(统一)市场、国际市场、世界市场、全球市场等。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源于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两大类型,其中区域市场、区域共同市场、全国(统一)市场和全球市场都是按经济来划分的。其余的则更多地是从行政区域来分类的。我们认为,区域市场的本质属于经济区域范畴。本文所讨论的区域市场除有特别说明外,均是从经济区域出发讨论区域市场的。但究竟什么是区域市场?这是一个在学术界至今仍缺乏共识的问题。我们认为,区域市场是相对于总体市场而言的一种市场空间形态,这是一市场空间形态是以区域分工为基础,以其范围具有相对稳定、可靠性和可统计分析性特征的地理空间为依托,以区域内的城市为市场节点或核心拓展市场域面,联系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且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市场。

二、区域市场的构成

1、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在市场空间形态的发育中, 城市是区域市场发育的节点或核心。区域市场的大小往往与区域内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成正比。区域市场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直接影响区域市场的发育程度,中心城市是区域市场的核心。但是,有的学者由此出发而忽视了区域内其他城市在区域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把区域市场所依托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市场组成部分〔1〕,这是不全面的。 因为只有区域内若干中小城市构成了众多的市场节点,才能使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得以发挥和显现,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市场的空间规模和发展前景。

2、区域市场所依托的经济腹地或地理单元。 区域市场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其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一个引力场大的城市能使大量的人口、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信息和商品集中于该城市,产生较大的聚集经济效益。正是这种聚集经济的产生,会促进被其聚变的广大经济腹地或地理单元的经济发展。但没有广大工矿区、农村集镇和农村居民区构成的地理空间作为区域市场所依托的经济腹地,区域市场就不可聚集供求中心城市聚变的人、资本和资源,更不可扩散和传播现代城市文明,形成它本身发展所需具备的规模。因此,区域市场的经济腹地是直接决定区域市场活动范围和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

3、区域市场的内在通道。 这是区域市场内中心市场与一般中心城市和其他经济腹地之间形成的基本联系方式。区域内各市场主体之间联系的时间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区域市场的扩张和收缩。

4、区域市场的外部联系。这包括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 也包括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现代市场从本质上说都是开放的市场,只是开放的程度有不同而已。那种单一封闭的区域市场维护的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经济均衡。协调区域内经济持续、快速、有效发展的区域市场一定是高度开放、具有活力的区域市场。由此决定了区域市场的外部联系也是区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凡是开放度大、外部联系广泛的地区,其区域市场必然拓展快速;凡是开放度低、外部联系缺乏的地区,其市场则在竞争中处处退缩、不断败北,成为发育迟缓、呈现收缩状态的区域市场。

三、区域市场的基本特征

1.经济性。区域市场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有较稳定的经济活动和一定规模的商品、资本、土地、技术、人力、信息交换关系,而且这种交换主要受经济规律支配。区域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能由行政和法律等人为的因素直接指定,一切行政法律行为只能通过影响、规范与管理交易行为和交易关系对区域市场起间接作用。凡是不符合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行政手段都会对区域市场的发育形成近期或远期的障碍。

2.区域性。区域市场是有可靠的地理空间作为依托的,其发育过程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带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如,重庆开埠前的盆地及其盆周地区以其人文地理中具有独特状态的孤立区的地理条件,与四川其他自然资源条件相结合,为四川区域市场的封闭性特征提供了客观基础,因此,“1891年以前的四川区域市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封闭性。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及其对商品运输能力的限制,资源状况、产业组合以及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自给程度、税收对商品流通的阻碍等诸因素所决定的”〔2〕。又如,武汉区域市场的形成, 最初可以说“全得惠于‘九省通衢’这一独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在现阶段,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武汉市生产加工能力的初具规模”〔3〕。

3.互补性。区域市场内各经济活动主体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关系。它表现为在任何区域内,各经济活动主体都会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规律的作用下,从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其他要素条件出发,生产经营对自己相对利益较大的商品或业务,就必然导致经济主体之间在平等竞争、等价交换基础上的相互交换、相互依存。也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增强了区域市场的引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4.层次性。区域市场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对空间规模、辐射力和引力等因素形成的梯次结构,它是一个相对总体市场的概念,若按空间形态而定义的总体市场一定时,其次级市场都会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区域市场是一个可随着总体市场空间规模变动的市场空间形式。如,我们把全国市场当成总体市场时,一个省区相互连接的经济地理单元就可能是一个区域市场,而当我们把世界市场看成是一个总体市场时,一个由地缘相近的几个国家所组成的经济地理单元也可能是一个区域市场,而如果我们把一个省区的市场当成总体市场时,则省区内由几个相互连接或交叉的地县所组成的经济地理单元又可构成一个区域市场。当然,应该指出,区域市场的层次性并不能直接理解为区域市场就是几个地方市场的简单叠加。因为这种简单叠加并不意味着必然具备市场的内在联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观点,区域市场实质上是总体市场在区域上的空间表现形式。有的学者以“区域市场完善的标志是一级综合经济区市场成熟”为理由,认定“区域市场本身不象区域一样具有层次性”〔4〕。我们认为,如果将区域市场仅限于一国领土内的一级经济区, 而且要求区域市场内能形成相对全面的区域分工,这恰恰是对层次性的错误理解所致。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解释当今业已存在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市场,如欧洲共同体市场、中东市场、中国市场、湖湘市场、长沙市场等等。实际上,“区域”本身就是总体的一部分,“区域”是相对于总体而存在的,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完整的区域分工,既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利于总体市场建设的。在每一区域内都搞全面分工,正是“小而全”思想作崇的表现。区域市场、区域分工之所以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正是它们适应了总体市场建设的需要。因此,不能否认区域市场的层次性特征。

5.动态性。从区域市场的变化趋势来看,其空间边界是随着区域经济或区际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表面上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为什么区域的边界会是动态变化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市场引力的角度来加深理解。市场是各种经济力综合作用的场所。各种经济力在市场上作用的结果必然表现为某种或某几种经济力的增大或减少,经济力的增大势必增强区域市场的辐射力,经济力的减少也就必然收缩区域市场的辐射力,这都会导致区域市场边界的扩张或收缩。二是从各经济主体参与区域的直接动力来看,它必然表现为希望在区域交换中获得由区域分工引发的经济利益。这就客观上要求区域市场时刻保持其开放性,才能强化和扩张区域市场的总体规模、获得不断扩张的总体收益。但是,在认识区域市场的动态性特征时,绝不能以此否认区域市场在某一特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的边界,而陷入区域市场边界无法确定的误区。我们通常可以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通过识别劳动地域分工来明确区域市场比较确定的边界。

6.开放性。区域市场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组织形式,而劳动地域分工必然伴随着生产的相对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区域之间相互开放。换句话说,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区域交换关系和区域市场,没有相互间的开放,区域市场就会处于一种封闭与隔绝的状态。而区域之间一旦相互开放,区域市场就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把各地区、各部门、各系统、各环节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因此,区际开放应该是区域市场能得以真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区域市场最本质的特征。

四、区域市场形成的基础与条件

区域市场形成的基础源于不同的区域分工,而区域分工则是由地域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性所引起的。但是,不能把这种非平衡性仅归结为资源禀赋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区域市场形成的条件,却不是其充分必要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区域市场形成提供了可能,但资源禀赋的差异并非一定导致区域市场的出现。区域市场的形成是诸多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主要是两个方面: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和自然条件的禀赋状况的地域差异。前者主要是指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地域差异。后者则指的是各种自然要素的集中程度、资源的结合方式和位置等的地域差异,自然要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它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般生产要素不同,不是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可以生产、可以兼得,也不是可向任何地区、任何产业流动的(虽然其中有些也许可流动,但与其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比较起来,则是十分有限、微不足道的,因而无法改变其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正是自然要素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劳动的地域分工和完全的专业化,从而使某些地域成为国民经济或世界经济中其他地域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是一种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中就起过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生产要素。正是这种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扩大了经济地域间各种要素“流”的梯度差,产生了完全的生产地域专门化。

自然要素地域差异引起生产的地域差异,继而又进一步造成了基于生产地域而导致生产地域对短缺资源的经济性需求。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别越大,由此所形成的分工区域专业化程度也就越强,进而产生的区域市场也就越稳定,其市场中所交换的商品必然表现为主要是某些自然性特征很强的经济性原材料。

总之,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可能,劳动地域分工完善是区域市场发育的决定性基础,而区域市场发育又会推动区域分工(区域分工和区际分工)的深化,区内分工越发达,区域市场就越完善,从而就能更有力地推动区际分工,促进区际市场的良性发育,使区域市场连接成网,最终形成有序的统一市场。

非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历史基础、教育、文化、经营管理能力、政治体制、市场交易设施、交易制度等。这些流动性要素对劳动地域分工有普遍的深刻的影响。因而也是影响区域市场形成的一般性生产要素。

五、区域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传递信息。区域市场调节是以区域价格为机制,以获取个别经济利益为动力的一种自动的,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区域市场传递信息实现的。

2.提供刺激。由于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决定生产者销售的商品和劳务数量,直接影响生产者的财务盈亏状况,因而它就成为一种外在强制迫使生产者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市场对企业的有效刺激可以促使它“以低于社会价值的价值来进行生产,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节约”〔5〕,引导它“多生产畅销品、降低成本, 不断地改善产品结构”〔6〕。区域市场的有效刺激还是用来淘汰效益低、活力差的企业, 发展效益高、活力大的企业的工具,从而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3.促进技术进步。市场通过技术本身的商品化或市场化的途径促进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技术市场作为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联系的桥梁,向人们展示了将科学发明转化为技术革新成果的价值,从而不断促进科学发明向技术革新转换。(2 )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买卖、能够给发明者带来丰厚的利润,这样就能够刺激研究人员进行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推动技术的全面进步。(3 )在技术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提高经济效率。艾哈德说过“竞争是提高生产率的最理想手段”,“凡是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没有进步,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呆滞状态”〔7〕。可见,企业只有在实际自由的情况下, 才能有效率地利用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提供的种种分散的信息,在没有自由市场的条件下,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市场竞争是促使经济效率提高最强有力的工具。这也正是区域市场的作用之一。

5.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诸多要素中,许多发展经济学家都特别强调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指除要素投入之外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所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的重要性〔8〕。 因为自然资源的储存状态只有与开采和有效利用相联系后,才对经济发展有意义,而这就需要投资和技术。因此,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要打破贫穷和不发达的恶性循环,必须要促进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

6.调整结构。区域市场对区域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经济结构具有调整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被认为是最具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这主要有下列表现:(1 )协调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扩张或缩减生产;二是抑制消费;三是开发和利用替代用品促使市场形成新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从而实现新的市场平衡。(2)调整企业结构。 市场作为企业活动的直接调节者,对企业结构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优化企业的效率结构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注释:

〔1〕卢彦:《区域市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陈家泽:《清末四川区域市场研究(1891—1911)》, 载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315页。

〔3〕姜启渭主编:《武汉大市场研究》,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4〕张可云。《区域市场理论再探》,《学术研究》1994年第2期。

〔5〕(日)佐藤经明:《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第93页, 转引自黄泰岩、雷达《市场的功能与失灵——西方市场理论考察》第113页。

〔6〕(英)曼斯非尔德(E.Mansfeld):《微观经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转引自黄泰岩、雷达《市场的功能与失灵——西方市场理论考》。

〔7〕[西德]路德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3—154页。

〔8〕请参阅A.P.瑟瓦尔:《增长与发展》第3—4章,中译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114页。

标签:;  ;  ;  ;  ;  

区域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