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26例临床分析论文_陈向坚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26例临床分析论文_陈向坚

陈向坚(福建省宁德市医院儿科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26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头颅CT以及干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26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22例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在1.5岁~2岁时复查CT脑积水消失。2例患儿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2例临床表现无改善,有脑瘫、智力低下、癫痫,CT示仍存在脑积水,并伴有脑萎缩。结论: 外部性脑积水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预后良好。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需要积极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婴幼儿 外部性脑积水 病因 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73-01

我院2004-2009年收治外部性脑积水患儿26例,现对病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0~6个月19例,~12个月5例,>12个月2例。就诊原因:因抽搐后检查CT发现8例,其中2例围生期有宫内窘迫病史;因新生儿头皮血肿,3个月后复查CT时发现2例;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个月后复查CT时发现1例;因新生儿颅内出血3个月后复查CT1例,因头围增大就诊发现3例;因头颅外伤就诊时发现1例;因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前囟隆起,查头颅CT发现10例。

1.2 辅助检查 26例患儿全部行头颅CT检查,表现为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增宽,脑室无明显扩大,其中2例患儿提示有脑萎缩。

2、结果

确诊后其中10例患儿因为前囟隆起皆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3天,前囟隆起缓解,无反弹,其中3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2例患儿CT提示有脑萎缩,给予营养脑神经治疗14天。所有患儿每半年复查1次头颅CT,监测到患儿2周岁。6例患儿在1岁复查时CT征象消失,12例在1.5岁复查时CT征象消失,4例在2岁复查时CT全部正常,2例患儿在2周岁时复查仍有轻度脑积水,2例患儿在2周岁时复查CT脑积水无明显改变并伴有脑萎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22例患儿发育完全正常,2例患儿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2例临床表现无改善,有脑瘫、智力低下、癫痫。

3、讨论

发病机制 正常脑脊液循环途径: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Magendie孔)、侧孔(Luschka孔)→小脑幕下的蛛网膜下腔,由此形成2个去路:①→大脑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上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静脉窦→颈内静脉;②→小脑延髓池→脊髓蛛网膜下腔→返回基底池→大脑的蛛网膜下腔。大约4/5的脑脊液由上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吸收,1/5的脑脊液由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吸收。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婴儿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的功能不健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因素造成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特发性脑积水发生。继发性脑积水与围生期高危因素有关,如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颅内出血、感染,宫内窘迫等,刺激侧脑室脉络丛,脑脊液产生增加,同时蛛网膜变性、粘连以致蛛网膜下腔内的颗粒及静脉血管网吸收脑脊液的功能减弱,从而使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循环脑脊液增多[1]。

临床诊断 外部性脑积水由Dandy于1917年首次提出[2],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由于围生期因素造成,如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宫内窘迫、感染等,其余有颅脑外伤、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但在临床病例中以不明原因的特发性脑积水占多数。外部性脑积水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资料显示前囟隆起占38.46%,抽搐占30.77%,头围增大占11.54%,其诊断主要依据头颅CT表现,诊断依据[3]:①发病年龄多在2月-18月,囟门闭合之前;②头围增大,特别是短期内头围增大;③惊厥或抽搐发作;④婴儿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异常或正常。⑤CT:双额部或额顶区蛛网下腔增宽,其它部位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基底池扩大的程度显著超过其它部分蛛网下腔;大脑前纵裂增宽;脑室系统不大或轻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的扩大多呈对称性,且无中线移位。凡具有上述前四项中之一项加第五项者,即可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者可有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表现,CT示脑积水并伴有大脑发育不全、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萎缩等征象。本组资料中,4例患儿存在围生期因素且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考虑为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其余22例符合特发性脑积水诊断,比例为84.61%。

4、预后

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者可以自愈,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实际上有人认为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为良性的、自限的蛛网膜下腔扩大,因为2岁以内婴幼儿颅骨增长速度较脑的增长速度快,脑和颅骨之间间隙增大,18个月~2岁之后,脑发育加快,脑实质与颅骨之间间隙逐渐变小,蛛网膜下腔增宽不再明显[4]。本组资料显示22例患儿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符合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特点;4例患儿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围生期或新生儿期存在高危因素,提示其为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继发性者可出现运动发育迟缓或精神发育迟缓,应给予早期干预,包括改善脑组织代谢药物:高压氧治疗;功能训练及物理疗法,尽量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萍.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1,33:3555.

[2]. Mayto IJ,Alrarez LA,EIKin CM,et al.External Hydrocepha-lus rediolog-ic spectrum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cerebral atrophy.ALR,1987,148:1233.

[3].宋虎杰.经络与体外反搏结合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79例.陕西中医,2005,26:1225.

[4].胡亚美.脑积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29:1900.

论文作者:陈向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26例临床分析论文_陈向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